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淮河流域近60年来干旱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频繁发生的干旱灾害严重制约了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对淮河流域1949年-2010年期间干旱灾害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流域各县区不同季节旱灾发生频次和易旱季节分布,以及不同程度旱灾的发生频次和易旱地区分布,绘制了流域易旱季节分布图和易旱地区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易发春夏旱、夏旱、夏秋旱和春旱,发生频次依次降低;流域易发中度干旱和轻度干旱,严重干旱和特大干旱发生频次相对较少。研究成果可为淮河流域旱情监测、预测及预警提供基础资料,为防旱抗旱减灾和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旱灾是制约辽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开展干旱的监测预警与评估系统建设对于抗旱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挖掘现有数据资源,利用3S(GIS,GPS,RS)、数据库、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构建了辽西北干旱监测预警与评估系统,实现了对旱灾发展过程的监测、预警与评估。利用2000年后7个典型干旱年的资料对系统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系统达到了预期效果,可以进行业务化运行。  相似文献   

3.
科学地评估旱灾风险是实施旱灾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本文从旱灾风险的定义和物理形成过程出发,提出了基于干旱事件过程的旱灾风险评估原理、概念模型,形成了一整套旱灾风险评估技术流程,并以位于我国东北旱灾频发、重发中心的辽西北地区为例开展了应用研究。研究表明,基于干旱事件过程的旱灾风险评估方法具有较强的物理意义,可用于快速预估一定抗旱能力条件干旱可能造成的损失,可为抗旱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探寻在新的防汛抗旱工作体制下抗旱救灾的有效方法,弥补极端天气条件下抗大旱、抗长旱的短板弱项。对比分析了2022年重庆市历史罕见高温干旱灾害的特点,总结了重庆成功应对历史罕见高温干旱灾害的做法,剖析了应对极端高温干旱灾害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工作建议,对各地指导抗旱救灾、降低旱灾损失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黔西南州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阔,水文、地质和气象条件复杂多变,历史上干旱灾害时有发生。针对黔西南州近年旱灾严重问题,采用干旱指数和旱灾饮水困难人口比例等指标分析了黔西南州旱灾特点,并挖掘黔西南州旱灾成灾原因,提出抗旱减灾的对策,为提高黔西南州整体抗旱减灾能力、降低旱灾损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翟浩辉 《治淮》1994,(12):11-12
今年5月以来,我省夏旱接春旱,秋旱接夏旱,发生了自1934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全省广大干群和解放军官兵投入了抗御特大干旱的斗争,取得了显著成绩。抗旱的日日夜夜虽已过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远的。 在大旱中,水利设施显示了巨大作用,但也暴露出水利基础仍很脆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抗旱设施远远适应不了抗御大旱的需要。我省大多数水利工程修建于五六十年代,排灌设备陈旧、老化情况较为普遍。淮北地区由于旱灾  相似文献   

7.
泉州市是一个干旱灾害频繁的地区,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发生。该文以2004年旱情为例,分析了泉州市旱灾成因,并据此提出了解决干旱的对策:强化水库科学调度、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发挥抗旱服务队的职能作用、开展打井抗旱工作、完善供水灌溉工程设施、加强水质监测工作、建立旱情动态监测系统、推动节水工作等。  相似文献   

8.
2012年冬至2013年春,陕西省关中渭北等地遭受严重的冬春连旱,给群众生活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总结了陕西省冬春旱情特点,分析在抗御旱灾中采取的减灾措施,对旱情、旱灾进行了简要评估,针对抗旱减灾能力薄弱、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乡镇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匮乏、旱情监测预报预警手段缺乏、抗旱减灾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今后做好抗旱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江西典型干旱年的分析、比较,论述了江西旱灾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旱抗旱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百年大旱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的夏天,重庆市遭遇了百年罕见的特大干旱,干旱持续时间之长、气温之高、范围之广、损失之重为历史罕见。旱灾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干旱持续时间、强度、范围、抗旱水源紧缺、旱灾损失等“五个历史之最”:东北部的夏旱从5月中旬开始,伏旱较常年提早10-15d,导致夏旱连伏早,至9月下旬旱象仍未彻底缓解,全市大部分地区总旱天数超过70d;各地日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3℃,降水大部分地区偏少9成,蒸发量偏多6成到1.8倍,气温、降水、蒸发量等主要干旱指标均为历史同期极值;37个区县出现特大干旱,受灾人口突破210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近2000万亩,  相似文献   

11.
董藩  周宇 《中国水利》2005,(15):59-60
我国是一个干旱及旱灾频繁发生的国家.面对日趋严峻的抗旱形势,急需加强法制建设,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使抗旱工作有法可依.制订这一条例应遵循针对性强、涵盖性强等原则,突出抗旱工作中基本关系,在制订<抗旱条例>时,应明确抗旱责任制度,旱情预测、监测、发布制度,旱前检查制度,抗旱预案工作制度等,确立抗旱责任制等九项基本抗旱工作制度.  相似文献   

12.
针对黄河水资源短缺、旱灾频发等问题,以应对干旱的黄河流域水资源调配作为切入点,从黄河流域水文水资源和旱情监测评估、水资源调配、支撑管理3个层面,开展大型灌区旱情实时监测和需水评估技术、基于龙羊峡水库旱限与小浪底水库汛限水位优化控制的大型水库群调度技术、黄河流域旱灾应急响应机制和应对干旱的风险管理保障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了黄河流域洪旱灾害监测与预警、抗旱水源调度与管理等综合适应技术体系,科学揭示了黄河流域旱灾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根据广西1990~2007年18 a的统计资料,采用频率计算和等级划分的方法分析了广西干旱分布特征,并对因旱造成的人畜饮水困难、粮食减产和经济损失等社会经济影响,以及抗旱后解决人饮困难、减少农业经济损失的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受地形和降雨的影响,百色市和河池市等地区是旱灾易发区,且干旱程度较严重,因旱导致大量人口饮水困难,造成农田减产和巨额经济损失。采取抗旱措施后,抗旱投入产生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抗旱的效益费用比多年平均值为24.3,对于严重旱灾为12.4,而对于中度旱灾甚至达到70以上,抗旱效益显著。通过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和预测,到2020年广西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和水资源GDP承载力均大于预测规模,水资源量可满足广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跨区、跨流域调水是减少因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导致的社会经济干旱损失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旱灾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甘肃省1950—2007年58 a长系列旱灾资料。结果表明:甘肃旱灾特征明显,一是春旱、夏旱、春夏旱、冬春旱和冬春夏三季连旱是旱灾的基本季节特征;二是旱灾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黄河流域干旱发生的频次最高、范围最大、灾情最重,长江流域次之,内陆河流域相对较轻;三是旱灾具有持续性和连续性等。旱灾还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一是因旱粮食损失量随年代呈现逐步增长的变化过程;二是因旱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呈现大幅度增加趋势;三是虽然旱灾损失在不断增长,但是全省粮食产量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四是旱灾随降水也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发生频率及旱灾造成的影响增加趋势显著.高效精准的旱情监测评估利于及时有效地采取抗旱措施来消除或减缓旱情发展,将旱灾防御关口提前,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本研究针对旱情监测评估业务中亟待解决的"哪里旱、有多旱、旱多久、怎么办"等关键问题,构建了融入"空、天、地"多源数据的旱情综合监测评估关键技术;文中...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旱灾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全省正常年份干旱年份易旱面积在333.33万hm2左右,占播种面积的40%左右,然而,在抗旱救灾工作中,传统的旱情监测手段在无法在广阔是地域空间内满足抗旱救灾工作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遥感技术被应用于旱情监测.因为遥感监测具有监测范围广阔、时效性、可对旱情动态监测等特点,而越来越受被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17.
旱警水位(流量)的确定对确定江河水库干旱预警等级、启动抗旱应急响应提供科学依据,是做好抗旱应急预案的重要基础。阐述了陕西省干旱情况及旱警水位(流量)确定方法。通过对旱警指标选择、分析计算指标及合理性检验等方面难点处理,综合确定主要江河水库旱警水位(流量),并举例说明在实际抗旱应用中发挥的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继1998、1999年大旱之后,今年我省持续干旱,农作物减产、城乡供水出现严重危机,旱灾损失严重,于旱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全力以赴,取得了抗旱斗争的胜利,但干旱过后,如何做好下一步抗旱工作摆在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9.
对抗旱工作中常用术语概念的分析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多年防汛抗旱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抗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抗旱工作中常用的干旱、旱情、旱灾、抗旱等概念进行了深入阐述,探索出了一个相对严谨的干旱基本概念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抗旱指标体系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1990年以来广西各地发生的旱情及其损失,分析了旱灾的成因。论述了旱灾易发等级的划分标准和方法,采用因旱粮食损失率、因旱人饮困难等指标划分广西各地旱灾易发等级,为全区各级政府部门抗旱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