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聚酰胺66(PA66)原液着色过程中炭黑在PA66基体中分散性差的问题,首先,将炭黑加入到含有一定质量分数的分散剂的水溶液中,采用超声波分散协同喷雾干燥技术制备了自分散炭黑(SPCB);随后将SPCB再分散于含有一定质量分数PA66盐的水溶液中,制备了PA66盐基炭黑分散体,并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PA66原液着色母粒;最后,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A66膜。探究了分散剂结构和质量分数、炭黑质量分数、超声波处理功率和时间对PA66盐基炭黑分散体粒径、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SPCB质量分数与PA66膜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聚乙烯吡咯烷酮相对炭黑质量分数为15%,炭黑相对体系的质量分数为10%,超声波处理功率为1 260 W,时间为80 min时,制备的PA66盐基炭黑分散体粒径最小为184.1 nm,离心稳定性和放置稳定性均在90%以上;SPCB与PA66的相容性良好,在PA66基体中分布均匀,粒径约为200 nm,当其质量分数为0.2%时,制备的PA66膜的熔融温度为259.2℃,L*值为26.82。 相似文献
2.
针对原液着色聚酯纤维原位聚合用乙二醇基色浆储存稳定性差、运输成本高的问题,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炭黑、分散剂、分散工艺对自分散纳米炭黑的影响,利用响应面优化试验,探讨制备过程中分散剂质量分数、研磨时间、研磨转速对自分散纳米炭黑粒径的影响,得出最优研磨分散条件。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接触角测量仪等探究了自分散纳米炭黑的表观形貌、耐热性能和亲水性能等。结果表明:选用SUA-305作为分散剂,AP-104H作为炭黑,在分散剂质量分数为30%,研磨时间为2 h,研磨转速为3 500 r/min时,自分散纳米炭黑粒径最小,为85 nm,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163,储存稳定性优良,预估储存周期为26.8个月;自分散纳米炭黑与乙二醇的接触角为7°,并展现出良好的自分散性能;自分散纳米炭黑的耐热性良好,满足在聚酯聚合阶段280℃不分解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正硅酸四乙酯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先在有机颜料酞菁蓝15∶∶3表面引入双键,然后通过硫醇-烯点击反应法将巯基乙烷磺酸钠接枝在酞菁蓝15∶3表面,制备了在水相中具有自分散功能的纳米酞菁蓝15∶3粉体。结果表明,当巯基乙烷磺酸钠质量分数为40%、APS质量分数为6%时,纳米酞菁蓝15∶3粉体最小粒径为180 nm,接枝到颜料表面的巯基乙烷磺酸钠占颜料质量分数的6.17%,在不外加助剂的条件下,采用超声波处理20 min制备的分散体具有较好的耐热稳定性和离心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原液着色粘胶纤维颜色较浅的问题,采用低折射率树脂增深整理粘胶纤维,探讨了树脂种类、树脂用量、轧余率、焙烘时间和焙烘温度对纤维颜色明暗度(L值)、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借助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树脂整理后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的化学结构、表面元素组成及官能团、结晶性能和表面形貌的变化。结果表明:增深剂质量浓度为80 g/L,轧余率为90%,焙烘温度为150 ℃,焙烘时间为180 s时,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的L值降低到11.84,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保持率分别为70.62%和70.11%;粘胶纤维的结晶度降低,但纤维表面更加光滑,含硅官能团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针对聚乳酸纤维原液着色过程中炭黑与聚乳酸相容性差导致其力学性能下降的问题,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乳酸改性炭黑,并对聚乳酸纤维进行原液着色。探讨丙交酯用量、反应温度、聚合时间对聚乳酸改性炭黑的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并对其在聚乳酸纺丝溶剂中的分散稳定性进行测试,同时对加入改性与未改性炭黑前后的聚乳酸纺丝液及聚乳酸膜进行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在丙交酯单体的用量为1.5 g、聚合时间为6 h、聚合温度为70 ℃时制备出的改性炭黑的粒径最小,为184.2 nm,且其在聚乳酸纺丝溶剂中可以稳定分散,与聚乳酸相容性较好;与未改性炭黑相比,加入改性炭黑后聚乳酸的力学性能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6.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车用纺织产品向着高性能、多功能、差别化和个性化以及环保健康的方向发展。基于车用聚酯纤维产业的发展机遇,重点介绍原液着色聚酯纤维的关键技术,包括色母粒造粒技术和色母粒注射添加与分散技术,工艺流程以及产品优势与不足分析。并阐述原液着色车用聚酯纤维在汽车内饰纺织品领域中的应用及纤维发展趋势,如功能性聚酯纤维、差别化聚酯纤维和可再生聚酯纤维等。原液着色车用聚酯纤维具有生产工艺简单、绿色环保、节能降耗,产品颜色均匀、稳定性好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座椅、扶手、车顶、立柱遮阳板等部位。 相似文献
7.
我军被装产品大量采用了强度高、回弹性好、洗可穿性好的涤纶产品。针对军需合成纤维开展原液着色工艺技术研究,对于提高军需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持军需产品色相的一致性,提高部队的着装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10.
为解决天然染料原液着色海藻纤维纺丝时着色剂易溶出的问题,以叶绿素铜(Chl-Cu)为着色剂,采用海藻酸钠稀溶液作为研磨助剂和分散剂,制备了原液着色的纺丝液,并制得有色海藻纤维。利用红外光谱仪、流变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纺丝液的性能进行表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制得纤维的形貌进行观察,测试着色剂的耐水迁移性和纤维的阻燃性能。结果表明:当Chl-Cu的添加量低于6% 时,纺丝液最稳定,Chl-Cu以直径小于20 nm的颗粒形式均匀分布;研磨时海藻酸钠分子与Chl-Cu形成的铜交联结构避免了Chl-Cu纳米颗粒的团聚现象,实现了Chl-Cu的快速研磨与稳定分散;纤维中Chl-Cu具有良好的耐水迁移的能力,海藻纤维的形貌未受Chl-Cu的影响,纤维阻燃性能优异,极限氧指数值高于39%。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材料对漆酶的负载率低,负载漆酶后重复使用性能差等缺点,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单体,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技术对工业化生产的水刺粘胶纤维膜进行改性处理,然后将改性后的水刺粘胶纤维膜 (即SV-poly(HEMA))进行Fe3+吸附,最后将吸附Fe3+后的SV-poly(HEMA)(即SV-poly(HEMA)- Fe(Ⅲ))作为配位法固定漆酶的载体,探究其对漆酶固定化的含量、活性、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能,同时对纤维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V-poly(HEMA)-Fe(Ⅲ)对漆酶的固定化量达到132.9 mg/g;与自由漆酶相比,固定化漆酶对温度变化(20~70 ℃)表现出更强的抵抗力,对pH值(2.0~7.0)表现出更低的敏感性;将负载漆酶的SV-poly(HEMA)-Fe(Ⅲ)重复使用10次后,漆酶的活性依然保持在55%以上。 相似文献
12.
13.
14.
针对二硫代焦磷酸酯(DDPS)阻燃剂粒径大,与粘胶纤维(VF)界面相容性差等问题,以聚氧乙烯醚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分散剂,通过超细加工制备了DDPS水性分散体系;探究了分散剂结构对DDPS粒径的影响,通过响应面试验方法优化超细化工艺参数;然后将DDPS水性分散体系共混添加到粘胶纺丝原液中,通过湿法纺丝制得阻燃粘胶纤维,探究了纤维的阻燃性能。结果表明:牛酯胺聚氧乙烯醚(TA10)和蓖麻油聚氧乙烯醚(EL90)复配对DDPS具有较好的协同分散作用;当研磨时间为4 h,研磨转速为1 700 r/min,分散剂TA10和EL90质量比为1.2:1时,DDPS分散体系粒径中值为0.310 μm;DDPS在阻燃粘胶原液中分布均匀,且不影响粘胶原液的可纺性;与VF相比,当DDPS质量分数为20%时,阻燃粘胶纤维热释放速率峰值下降了18.8%,极限氧指数从19%升高到31.31%。 相似文献
15.
16.
为改善粘胶纤维的亲肤性以及对离子型染料的染色性,采用葡萄糖氧化酶(GOD)氧化粘胶纤维制备羧基化粘胶纤维;再以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为交联剂,接枝蚕蛹肽于羧基化粘胶纤维表面合成接枝蚕蛹肽羧基化粘胶纤维,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接枝的蚕蛹肽位于羧基化粘胶纤维表面,由15种氨基酸组成;接枝蚕蛹肽羧基化粘胶纤维可分别用水溶性苯胺蓝、碱性品红、双缩脲等染料染色;羧基化粘胶纤维的最佳制备工艺为GOD用量为粘胶纤维质量的6%,pH值5.5,温度35 ℃;接枝蚕蛹肽羧基化粘胶纤维的最佳制备工艺为DCC用量为羧基化粘胶纤维质量的40%,交联pH值4.0,交联温度60 ℃。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双偶氮染料直接蓝15(DB15)在水中的降解可行性及在活性氧物种作用下可能的反应位点和迁移转化机制,利用紫外光活化过硫酸钾(UV/K2S2O8)技术研究了DB15在活性氧物种作用下的降解动力学和反应机制。结果表明,双偶氮染料DB15在UV/K2S2O8体系中降解符合假一级动力学,其动力学常数速率为0.010 7 min-1, K2S2O8质量浓度、底物初始浓度和反应温度对其降解动力学影响显著。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DB15在UV/K2S2O8体系下降解中间产物进行初步的分离与分析,并结合DB15前线电子云密度(FEDs)的理论计算结果对其降解途径进行推导。研究发现:DB15在硫酸根自由基($SO_4^-为探索双偶氮染料直接蓝15(DB15)在水中的降解可行性及在活性氧物种作用下可能的反应位点和迁移转化机制,利用紫外光活化过硫酸钾(UV/K_2S_2O_8)技术研究了DB15在活性氧物种作用下的降解动力学和反应机制。结果表明,双偶氮染料DB15在UV/K_2S_2O_8体系中降解符合假一级动力学,其动力学常数速率为0.010 7 min~(-1),K_2S_2O_8质量浓度、底物初始浓度和反应温度对其降解动力学影响显著。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DB15在UV/K_2S_2O_8体系下降解中间产物进行初步的分离与分析,并结合DB15前线电子云密度(FEDs)的理论计算结果对其降解途径进行推导。研究发现:DB15在硫酸根自由基(SO_4~-·)、羟基自由基(·OH)等活性氧物种作用下N_(11)、N_(24)、N_(41)、N_(42)和C_(28)等活性位点易被自由基直接攻击或者发生电子转移反应,从而引起DB15分子中NN和C—N键断裂,然后中间产物再进一步羟基化是其主要的降解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获得柔性纤维素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增强基底,以从废纸中再生的纤维素纤维为固相载体,经表面改性后通过自组装将纳米金粒子负载到纤维素纤维表面得到再生纤维素纤维-纳米金复合物。借助紫外-可见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对再生纤维素纤维及再生纤维素纤维-纳米金复合物进行表征,并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对SERS基底中纳米金的电场强度变化进行模拟。表面改性后纤维素纤维在干燥和湿润条件下的平均直径分别为28.21和42.29 μm,利用直径变化这一特点可调控纤维表面纳米金粒子间距获得更多的SERS热点。该柔性SERS基底光谱均一性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5%,其对环境污染物尼尔兰分子的检出限达到1×10-9 mol/L。 相似文献
19.
海藻纤维制备方法有湿法纺丝、静电纺丝、微流控纺丝和离心纺丝等,其中湿法纺丝制备的海藻纤维力学性能、耐盐耐洗涤剂性能以及染色性能差,阻碍了其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大规模应用。通过纤维改性和功能化改造可改善湿纺海藻纤维性能,拓宽其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应用范围。从海藻纤维制备、纺织用海藻纤维性能改性以及纺织用功能型海藻纤维开发3个方面出发,比较海藻纤维不同制备方法间差异并总结纺织服装用海藻纤维力学、耐盐耐洗涤以及染色性能改性方法及纺织用功能型海藻纤维种类。最后指出功能型海藻纤维的制备方法和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膳食纤维作为“第七大营养素”对维护人体健康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麦麸作为丰富且理想的谷物膳食纤维来源,已受到普遍关注与广泛研究利用。本文综述了麦麸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及食品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麦麸膳食纤维有针对性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