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合成纤维衣物洗涤和穿着过程是产生纤维微塑料污染的重要途径.为了减少这一污染物,基于对衣物洗涤和穿着过程中纤维微塑料释放的大量研究,从纤维微塑料的释放途径、阶段、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了衣物在洗涤、干燥和穿着过程中纤维微塑料的产生和释放,以及由此对环境带来的危害;通过将纤维微塑料的释放量与织物的耐磨性相关联,揭示了衣物释放...  相似文献   

2.
崔玉莲  刘红 《纺织学报》2022,43(5):195-201
为明晰纺织品洗涤过程对纤维微塑料形成的影响,分析了目前纤维微塑料在纺织品生命周期中的来源及存在方式,综述了纤维种类、纱线结构、织物组织、后整理过程对纤维微塑料形成的影响,并结合洗衣机洗涤机制及洗涤参数对洗涤过程纤维微塑料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分析认为:从合成纤维纺织品中脱落的纤维微塑料是环境中微塑料来源之一,洗涤过程中摩擦力对衣物磨损较大,是造成纤维微塑料脱落的重要原因;展望了纺织行业纤维微塑料的未来研究目标,以期共同推进洗涤、烘干程序优化及过滤处理等相关技术的升级;未来研究应从多角度出发,加强环境优化和纺织领域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姜祖凤  程献伟  程珊珊  陈威  关晋平 《印染》2024,(4):11-14+19
合成纤维纺织品释放的微塑料是海洋中初级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其中聚酯纤维是最常见的纤维微塑料之一。为了解聚酯织物染色加工环节纤维微塑料的排放特征,分析了聚酯印染加工企业的碱减量和染色环节废水的消解条件、纤维微塑料的丰度、形态及尺寸。结果表明,当双氧水质量分数为30%、消解温度为60℃时可对碱减量和染色环节的废水进行消解处理,且不影响聚酯纤维微塑料。两个环节废水中纤维微塑料的平均尺寸分别为557.3和671.9μm,主要分布在0~800μm,符合聚酯纤维微塑料的特征。碱减量和染色环节的废水中纤维微塑料的丰度分别为1 200和360个/L,表明前处理环节烧碱刻蚀会产生大量纤维微塑料。碱减量和染色环节废水微塑料的污染负荷指数分别为2.2和1.2,其污染风险分别属于重度污染和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4.
微塑料是一种新型污染物,其结构稳定、不容易被分解,能长期存在于水体、土壤和动物体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微纤维是纤维状的微塑料,合成纤维纺织品是微纤维的主要来源。微纤维粒径小、结构稳定、不易降解,广泛存在于海洋、湖泊、洗衣废水等水环境中。由于水体复杂程度不同,实验者往往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提取微纤维。文章分析了不同微纤维预处理方法的优缺点,介绍了不同水体中适合的微纤维预处理方法,同时针对目前微纤维预处理方法的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归纳整理了合成纤维纺织品在洗涤过程中脱落的微塑料及其排放至污水处理厂(WWTP)中的相关报告和研究,综述了微塑料排放到水环境中的一些推论。最近,一些关于服装洗涤脱落纤维排放量的推论令人质疑,由于其运用了错误的转换因子进行计算,因此获得了夸大的数据。利用污水处理厂排放至污水中的纤维的量对此进行评估较合理,因为污水中的纺织纤维可被有效截留,仅部分残留在污泥中;而污泥常用于农业施肥及土地利用,这会导致合成纤维在环境中的扩散。因此,合成纤维纺织品(尤其是户外用纺织品)在品质上应具有较好的耐用性,以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脱落。  相似文献   

6.
水体中的微塑料(MP)污染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纺织品在印染加工及洗涤过程中释放的微纤维(MF)是水体微塑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常用的涤/棉织物作为研究对象,对织物进行前处理和染色,收集各工序的废水,分别对各工序废水中微纤维的尺寸和数目进行统计。结果表明,退煮漂一浴法前处理比退煮、漂白两浴法释放的微纤维数目少,并且在后续染色过程中产生的微纤维更少;在前处理和染色过程中释放的微纤维长度主要集中在100~500μm;减少工艺流程、降低工艺温度和缩短加工时间能显著减少微纤维的释放。  相似文献   

7.
《印染》2021,(7)
模拟家庭洗涤过程,探究了织物洗涤时微塑料的释放,以及洗涤条件对微塑料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3 g织物洗涤时释放的微塑料数量在1 300~1 500根,洗涤剂类型、洗涤温度和时间对微塑料的释放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纤维微塑料是一种重要的微塑料存在形态,对环境生态、人民健康存在极大潜在风险,也对化纤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亟待对其深入了解并提出削减、管控方案.介绍了纤维微塑料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阐述其主要产生来源,揭示纤维微塑料从织物表面脱落的影响因素,概述了其生态危害及作用对象,归纳整理现阶段针对纤维微塑料污染问题的削...  相似文献   

9.
综述近年纺织品类微塑料产生机理、检测方法、降解方法相关研究,比较合成纤维及其制品与塑料制品的差异,介绍目前纺织品类微塑料常用的物理、化学检测方法,归纳目前常用的合成纤维及其制品类微塑料常用的消减方法。结果表明,纺织品类微塑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性强、疏水性、亲油性、迁移能力强的特点,更容易富集有毒有害物质,生物降解是污染程度最低的消减方法,研究者应开发准确、快捷、高效统一的检测方法,开发新型可分解纺织品替代现有合成纤维纺织品,从源头控制微塑料污染。  相似文献   

10.
我国废弃化纤纺织品具有储量大、再生率低等特点,当前总储量超过2亿t,年增长量近千万吨。化纤纺织品未被收集就丢弃在环境中,在自然环境下破碎,转化为细小的塑料碎片,甚至微塑料。微塑料对环境的影响难以估计,而废弃化纤纺织品可以说是“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首要来源。从化纤纺织品出发,减少化纤纺织品在生产、使用、清洗以及后处理等环节中微塑料的生成量,以可再生能源为原料,大力开发生物基化学纤维和生物可降解纤维,尽可能实现多次再生循环。在未来发展中,可采取构建完整循环再生利用体系、推进纤维加工技术升级创新、深入研究纺织品污染机理等方法,为防治纺织品微塑料危害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微塑料作为一种水环境中大量存在的新兴污染物已引起学者和公众的重视,而且目前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无法实现对微塑料的完全去除,导致大量的小尺寸微塑料和纤维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积累,对生物体造成持续危害.为减少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通过对现有的水环境微塑料去除技术相关工作的综述,探讨了各项技术的去除机制、效率和可行性.并针对目前传统...  相似文献   

12.
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用电活性纤维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智能纤维材料和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的发展,对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用电活性纤维材料进行了全面的陈述。总结了近几年纤维基和织物基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的发展现状;介绍了电活性纤维材料的定义、常用制备方式、发展过程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领域进行系统分类与性能探讨,包括应变传感、电致变色、智能调温、能量收集与存储等领域;讨论了目前电活性纤维材料用于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的发展潜力和面临的问题;最后指出其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电活性纤维材料在智能可穿戴纺织品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拓展聚丙烯腈(PAN)纤维在产业用纺织品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介绍了通过物理改性、化学改性、截面异形化以及纳米化等对PAN纤维进行差别化处理的方法,改性后的PAN纤维通过材料的结构特征或引入的功能基团以吸附、氧化还原、截留等方式去除水体、空气以及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评述了差别化PAN纤维在海水淡化、油水分离、有机污染物去除等水体净化领域,颗粒和有害气体过滤、气液分离等空气净化以及土壤净化3大环境领域方面的应用进展,并指出PAN纤维的绿色生产和废旧PAN纤维的绿色差别化是未来促进差别化PAN纤维在产业用纺织品中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溶胶凝胶和等离子体处理技术用于开发织物的3项新性能或改良性能:低透明度、高上染率及高疏水性纺织品。通过评估表面活性剂对这三种新型纺织品的作用,发现现有洗涤配方,尤其是护色专用洗涤剂,可维持织物不透明性,并改善了最初未处理织物的白度。然而现有洗涤剂并不能很好维持织物的紫外吸收值。另一方面,护色专用洗涤剂保留了等离子体预处...  相似文献   

15.
由于能够减少微生物滋生引起的织物异味和质量恶化等,纺织品的抗菌处理越来越受到研发人员和市场的重视。目前,抗菌织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棉和化纤上,对羊毛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文章使用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阳离子季铵盐苯扎氯铵对羊毛织物进行抗菌整理。实验结果表明,经过硫酸氢钾/亚硫酸钠预处理的羊毛织物能够在浸渍整理过程中吸附10%(owf)以上的苯扎氯铵,而未经预处理的羊毛织物只能吸附约1%(owf)的苯扎氯铵。预处理过的羊毛织物对苯扎氯铵的吸附率在20~60℃范围内没有明显变化,但在酸性条件下轻微下降。当羊毛表面苯扎氯铵的用量高于6%(owf)时,抗菌整理过的羊毛织物能够杀灭95.5%~99.9%的大肠杆菌,显示出很强的抗菌性。  相似文献   

16.
Nano-TiO(2) has the highest production of all nanomaterials, and pigment-TiO(2) is a commodity used on the million tons/year scale. Information on the release of TiO(2) from consumer products is therefore an important part of analyzing th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exposure to TiO(2). For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release of TiO(2) from six different functional textiles during washing. TiO(2) is used in textiles because of its UV-absorbing properties and as pigment. Analysis of fiber cross sections showed that the TiO(2) was contained in the fiber matrix. The sun-protection textiles had 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s that were between 58 and 6100 after washing and therefore above the labeled factor of 50+. Five of the textiles (sun-protection clothes) released low amounts of Ti (0.01 to 0.06 wt % of total Ti) in one wash cycle. One textile (with antimicrobial functionality) released much higher amounts of Ti (5 mg/L, corresponding to 3.4 wt % of total Ti in one wash cycle). Size fractionation showed that about equal amounts were released as particles below and above 0.45 μm. After 10 washings, only in two textiles significantly lower Ti contents were measured. Electron microscopy showed that the TiO(2) particles released into washing solution had a roundish appearance with primary particle sizes between 60 and 350 nm that formed small aggregates with up to 20 particl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unctional textiles release some TiO(2) particles, but that the amounts are relatively low and mostly not in the nanoparticulate r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