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南阳-襄樊地区前中生界地层展布情况,对南襄盆地石油勘探进程中所获深部反射地震界面的剖面特征及其构造属性进行认真剖析后,发现上白垩统-新生界沉积盖层以下的各反射界面的供同特点是,均表现为逆冲推覆面或上陡下缓的犁式断面。文章结合盆地周缘资料对各反射界面的剖面特征及其构造属性作了详细的阐述、论证与区域对比。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9砂组地震沉积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相位转换及地层切片技术是地震沉积学的重要研究手段。但实际研究中,小级别地震等时界面难以对比,简单地进行90°相位转换,不能正确反映岩性和地震反射的关系。文中通过分频解释技术对比追踪小级别地震等时界面,在保证合理信噪比的前提下,利用钻井控制的混合相位子波反褶积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地震分辨率;同时使地震剖面零相位化,明确了地震反射的地质信息。依据该方法对四川盆地西部新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9砂组(T3x4(9))展开地震沉积学研究,认为T3x4(9)砂组内砂体普遍发育,水下分流河道不断地迁移改道,致使砂体互相叠置;根据砂体的延展方向,判断物源主要为北部龙门山岛链,其中由于多期水下分流河道叠置,新场地区中部砂体厚度最大。由于砾岩抗压实性能够对砂体的孔隙起到保护作用,新场地区中部水下分流河道叠置区的砂体物性较好,为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的基岩结构及其与上覆层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的基岩,是指盆地内沉积盖层的基底,它们是变质的褶皱的早期岩系,是以明显不整合界面与上覆沉积层分界的。近年来,由于地球物理勘探工作量的增大,手段的更新,四川盆地区域地震大剖面获得较好的效果,取得了大量丰富的地震反射信息。通过钻井、地面露头和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地质解释,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四川盆地的地质结构、沉积、构造等方面的认识,也为盆地的深层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本文在综合五条区域地震大剖面的基础上,仅以其中最长的一条中—S—X区域剖面(见照片)为代表进行地质综合解释,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与本文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与常规叠加地震资料相比,纯纵波地震资料能够提供更接近于零入射角(自激自收)的反射信息,可以消除AVO效应,避免由于资料多次覆盖、叠加而造成的振幅失真现象。纯纵波资料还可以减小动校拉伸的影响,恢复地震资料本身固有的分辨率,更真实地反映沉积现象。为此,从地震资料中提取纯纵波信息并应用于川中高石梯地区灯四段(灯影组四段)储层研究。结果表明:①纯纵波地震资料能正确反映储、盖层的阻抗差异;②能揭示筇竹寺组(盖层)双向交错、叠置的沉积现象,准确划分盖层高速区、低速区,实现对下伏储层的准确识别;③可以清晰刻画灯四段储层上、下亚段之间的分界面,揭示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之间的岩性差异,由台缘向台内方向,灯四段上亚段厚度具逐渐变薄的生物丘滩相沉积特征。研究成果为高石梯地区开发井位部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叠前深度偏移地震剖面对松辽盆地的深层结构特征进行解释和综合地质分析。在论述地壳内部莫霍面、拆离带、地幔柱的形态特征及结构特征的同时,探讨了深部地质因素对上地壳沉积、构造特征的控制作用,同时探讨了莫霍面的深度分布特征与中生代构造特征的相互关系。在没有相关露头信息及岩心资料的情况下,对元古代、古生代相关地层的残留结构模型进行了探索性解释,对地壳结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结合南阳一襄樊地区前中生界地层展布情况,对南五盆地石油勘探进程中所获深部反射地震界面的剖面特征及其构造属性进行认真剖析后,发现上白噩统一新生界沉积盖层以下的各反射界面的共同特点是.均表现为逆冲推覆面或上陡下级的犁式断面。文章结合盆地周缘资料对各反射界面的剖面特征及其构造属性作了详细的阐述、论证与区域对比。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高频层序解释是在测井资料约束下进行地震层位的解释追踪对比,该方法并不适用于少井或无井及低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地区。通过莺歌海盆地A地区典型实例分析,介绍了一种运用地震沉积学进行高频层序解释的新方法,即在三级层序地层格架控制下,运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将识别出的高分辨率水平沉积单元分布规律(平面图)与垂向高频层序界面的解释有机结合,从而提高高频层序单元划分精度。该方法包括3个步骤:地震数据体向岩性数据体的转换;运用地震地貌学方法初步确定高频层序界面位置;运用分频剖面技术约束和调整高频层序界面。该方法改变了常规地震解释顺序,在高频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将垂向上地震剖面的高频单元分析与横向上高分辨率地震引起的地貌特征信息有机结合,使得高频层序界面的追踪以及三维空间成像变得更加快捷、准确。  相似文献   

8.
油气的封盖有2种类型:一种是众所周知的盖层,另一种是笔者所论证的盖壳。盖壳是某一级次的地层层序界面。地层层序界面是沉积的间断。接受新的沉积之前,在出露或接近地表的沉积间断面上发生表生成岩作用,形成钙结壳和渗流充填物等,堵塞了表层的孔隙和喉道,降低了表层的渗透率。大港油区港225井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之间地层层序界面上的含钙粉砂岩的渗透率为0.63 mD,但其上、下储层的渗透率为数百、数千毫达西。中国港东、辽河油田的主力油藏以及加拿大Elmworth气田、巴基斯坦Naimat气田的主力气藏的顶界均为地层层序界面。在这些油藏、气藏顶界之上覆盖的并不是泥、页岩盖层,而是渗透性砂岩、水层。看似奇特的油水倒置、气水倒置,实际是上部的水层与下部的油(气)层被不渗透的地层层序界面所分隔。将水层与油(气)层分隔开的地层层序界面即为封盖油气的盖壳,其厚度很薄,但对于封盖油气具有重大意义,中外多个大型油(气)藏均为盖壳封盖。  相似文献   

9.
根据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地震转换波剖面、重磁力勘探资料,以及地震层析成像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的深浅部构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盆地的沉积盖层平均厚约10 km,之下的上地壳为褶皱基底和结晶基底,中地壳厚4~10km,具软流性质,下地壳厚而硬.准噶尔盆地东西两侧地壳总厚度约46~51 km,不具山根,与天山、阿尔泰山的盆山耦合结构截然不同,根据各种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对盆地基底的三维构造进行了分析,指出基底构造的升降控制着基底以上各沉积期的构造格局、沉积盖层各时期的构造基本相似,对盆地周缘盆山耦合关系进行了逐段分析.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盆地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应遵循准则.  相似文献   

10.
利用在南沙中部海域所采集的大量地震反射资料及围区地质、钻井资料 ,对南薇西、南薇东和永暑盆地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了地震界面及地震层序划分 ,对其反射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 ,并对各地震层序的地质时代进行了探讨。在进行地震相划分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 ,对各层序的沉积特征和沉积发育史进行了分析 ,这为研究该区沉积盆地的油气生储盖特征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龙门山冲断带是中国典型的冲断构造带之一.本文在详细研究龙门山冲断带岩石圈结构和龙门山冲断带形成前构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地球物理和天然地震资科,认为龙门山冲断带是由深部物质的调整而带动四川盆地(扬子板块)的岩石圈沿其内部的若干塑性层向龙门山和川西高原发生多层次(上地幔顶部层、下部地壳层、中部地壳层和上部地壳层),多阶段(印支末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的俯冲所形成,并把这种既不同于B型俯冲,也不同于A型俯冲的俯冲模式,称之为龙门山型俯冲,简称为L型俯冲.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龙门山地区的油气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基底构造与地壳分层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4 条盆地转换波剖面、1 条人工地震深反射-折射剖面和重磁反演以及相关深部探测结果,将准噶尔盆地地壳结构划分为3 个构造层,即沉积盖层、古生界褶皱基底层和结晶地壳层,确定了B、G、C1(或G1)、C 和M 界面及其参数特征。盆地具褶皱基底与结晶基底的“双层基底”构造特征,为陆壳性质。现今总体表现为东侧、北侧和西侧埋深较浅,盆地中部由北往南呈倾斜加深;褶皱基底北厚南薄,三个泉凸起带以北厚度为4~10 km,以南为0~4 km,昌吉凹陷一带最薄,为0~1 km. 盆地的莫霍面存在卡拉麦里-乌伦古北西西向上地幔隆起区、卡拉麦里-帐北和加依尔-四棵树南北向上地幔隆起区以及由此分割的凹陷区和斜坡带。  相似文献   

13.
在综合分析近年来柴达木盆地及邻区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如重力、航磁和地震反射剖面等),以及盆地构造格局和样式等相关地质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柴达木盆地一级构造为新生代宽缓复向斜,且复向斜与盆地基底和岩石圈结构呈镜像特征;复向斜的形成与上地壳挠曲、下地壳流动以及刚性地幔顶部挠曲上隆为耦合关系,揭示出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的直接动力源于深部岩石圈地幔物质的上涌;柴达木盆地整体为“上地壳挠曲,下地壳流动”型复向斜盆地。  相似文献   

14.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南部壳—幔边界的广角反射剖面,揭示了喜马拉雅山之北连续莫霍界面的深度(70公里),而向前莫霍界面的深度要浅15公里.再往南从35公里深度来的反射波是来自印度半岛的莫霍界面.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震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Cross 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将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划分为1 个二级层序, 5 个三级层序。二级层序的顶界面为侏罗系与三叠系之间的不整合面, 底界面为延长组的底, 最大湖泛面为盆地内部广泛发育的张家滩页岩。在二级层序内部, 依据沉积间断面、湖泛面、冲刷面、沉积转换面及岩性转换面, 可识别出三级层序, 并总结了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依此特征对地震大剖面进行了层序解释, 分析了延长组地层纵向上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地震地貌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地貌学或地震沉积学是一门融合了地震地层学、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新兴应用沉积学科,是在综合应用各种地质及高分辨率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osamentier等提出的地震地貌学、Zeng等提出的地震沉积学和Gao等应用的三维地震结构原理和方法基本属于同一个学科范畴,三者的研究内容是基本等同的。三者的不同点主要在于技术和方法运用上。地震沉积学或地震地貌学的应用应该注意几个方面:不能仅仅依赖于技术手段,要注重与同时代同沉积环境的露头进行类比;地震同相轴不是简单地反映等时界面或岩性界面,不同频段的地震数据反映的地质信息是不同的;区分小尺度的沉积古地貌和大尺度的构造古地貌,并紧密结合两者来研究沉积相等。近年来,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的地震三维地貌可视化开始应用于油气的研究。地震地貌学正逐渐由定性向定量化方向发展,并深入到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及周缘断裂构造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准噶尔盆地周缘断裂构造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 查清了周缘主要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 在准噶尔盆地褶皱基底、结晶基底和莫霍面三维构造分析的基础上, 厘定了准噶尔盆地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岩石圈断裂, 其中卡拉麦里-三个泉东-三个泉断裂带控制了陆梁隆起的长期活动和构造演化, 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盆地内部基底的南北向断裂构造。在对各沉积盖层断裂分析的基础上对沉积盖层中的断裂系统进行了叠加分析, 结果发现, 盖层中的断裂密集带与深部断裂的长期活动密切相关, 它们形成了以深部断裂为树干, 以盖层断裂为枝体的深浅部断裂构造组合; 深部断裂构造对现今地貌起着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传统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界面建模方法多基于多井解释和沉积模式分析,丰富的三维空间地震信息未能有效地参与约束建模过程。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地震数据构型界面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提取目的层油藏位置与构型界面相关的地震平面属性,将平面属性转换成二维图形,利用数学形态学将条状的构型界面转化成线状界面,再通过人工或霍夫变换方法拾取线段性界面,实现界面的数字化,然后将这些二维线段插入到油藏模型中,最终建立含构型界面模型。海上高品质地震资料为该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所构建的构型界面为垂直界面,简化了实际界面的空间产状,提供了一种新的建模思路。以渤海Q油田为例,详细阐述了构型界面建模的过程。基于三维地震数据的构型界面建模方法为非均质复合砂体油藏渗流机理研究和剩余油分布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构造垂向变异特征类型及其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从俊 《石油学报》1984,5(2):11-21
四川盆地构造图像极为清晰,圈闭类型繁多,普遍存在上、下构造形态、位置、圈闭大小和高度不协调或不吻合之特点.本文根据四川盆地沉积盖层岩石物理力学试验,使用800余块岩样试验参数和盆地内近百个局部构造的地震勘探资料,并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及航磁资料.从盖层岩性组合、岩石力学性质及基底结构特征,探讨了盆地构造垂向变异特征、类型及其机理,受其变质基底结构、沉积盖层组成、古构造和边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地震沉积学自创建以来,关于其理论基础和理论创新方面的讨论较少。文中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勘探实践,认为作为一门利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新兴边缘学科,地震沉积学以现代沉积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其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①地震数据体揭示沉积体的平面几何形态比垂向形态更加容易;②地震反射同相轴具有穿时性,地震数据的频率控制了同相轴的倾角和内部反射结构。同时认为这2点是地震沉积学核心思想(发掘地震数据体中等时沉积界面上的地震地貌信息来研究沉积相、沉积结构和沉积演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