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谭宝莲  徐原  张春燕 《纺织器材》2016,(4):48-52,56
为了降低纱线毛羽,提高筒纱质量,结合粘胶集聚纺11.7tex纱的生产实践,对影响纱线毛羽指数的几大因素,如器材专件、车间温湿度、络筒工序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验证车间温湿度、钢丝圈钢领使用时间、络筒速度等对纱线毛羽指标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指出:粘胶集聚纺11.7tex纱筒纱1mm毛羽偏高的主要因素是纺纱湿度和络筒湿度;要减少纱线毛羽,应合理设置工艺,配好器材专件,做好车间温湿度控制并加强管理及跟踪检测。  相似文献   

2.
探讨细纱工序影响毛羽的因素及采取的措施。分析了纺纱毛羽的危害,从纺纱工艺、纺纱器材、机械状态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减少毛羽的措施。指出:毛羽直接影响纱线的光泽、外观和织物的风格,应进一步优化细纱纺纱工艺、纺纱器材等,加强对细纱机设备状态的维护,合理控制好车间的温湿度。认为:细纱工序采取精细化管理技术措施,有利于降低纱线的毛羽,减少毛羽对后工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纯棉精梳纱毛羽的产生原因与控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减少精梳纱毛羽,分析和论述了纱线毛羽产生的机理、精梳纱毛羽产生的原因和控制措施.指出:普通环锭纺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把成纱毛羽降到最低限度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控制和降低成纱毛羽是原料、工艺、设备以及管理工作效果的综合体现,选配好原料,前纺控制短绒增长,防止棉条毛烂,是减少毛羽工作的基础,细纱和络筒是控制毛羽的重点.通过合理配置工艺参数,正确选用纺纱专件,采用新型纺专器材,保持良好的机械状态,加强运转操作管理,严格控制车间温湿度等一系列措施,可以迭到减少精梳纱毛羽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张凤  周湘祁 《毛纺科技》2012,40(6):12-15
从纺纱器材和纺纱工艺出发,探讨影响纯苎麻纱线毛羽的因素。分析对比不同的钢领型号和表面状态、细纱锭子速度、导纱钩直径、细纱加捻程度、槽筒速度、络纱张力等条件下纺制的16.7 tex纯苎麻细纱,在标准状态(温度20℃,湿度65%)下采用长岭YG172A型毛羽仪测试纱线毛羽情况,了解不同纺纱条件对纱线毛羽的影响,制定改善措施,减少纱线毛羽,提高纱线质量。实验表明:细纱、络筒速度是影响纱线毛羽的关键因素;4 mm以下的纱线毛羽占80%~90%,毛羽主要在细纱工序产生,络筒工序增加较快。因此,优选合理的纺纱器材和纺纱工艺,采用新的纺纱技术和纱线后处理技术是减少纱线毛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成纱毛羽的产生涉及到纺纱原料、工艺设计、机械设备、温湿度、运转操作管理等各个方面。纱线毛羽的多少不仅影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而且会影响织造工序的顺利进行,纱线毛羽程度的差异还会造成织物染色的色差,最终影响到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因此,降低纱线毛羽工作涉及面广,减少线纱毛羽必须层层把关。下面就棉纺细纱工序纱线毛羽控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减少环锭纺成纱毛羽,提高成纱质量,介绍环锭纺纱线毛羽的分类和形成过程,比较分析不同纤维长度、整齐度与成熟度、抗扭强度与抗弯刚度、单纤维强力与断裂强度、短绒率和线密度等原料性能与其成纱毛羽的关系,分析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和络筒工序工艺及车间温湿度对成纱毛羽的影响及控制措施。指出:环锭纺成纱毛羽的控制是系统工程,应根据原料特性选择适宜的工艺并不断优化各工序工艺参数,维护好设备的运行状态,配备优良的器材专件,控制好各工序温湿度,以提高纤维伸直平行度,减少短绒和弯钩纤维产生,降低成纱毛羽。  相似文献   

7.
吕金丹  程隆棣 《纺织学报》2023,44(1):188-193
针对气流槽聚纺纱不同集聚凹槽形状对成纱性能的影响,建立集聚区域三维模型,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不同凹槽结构的气流槽聚装置集聚区域的流场分布,比较其气流流场的特点。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负压条件下,非对称凹槽气流槽聚装置的气流利用率高,负压气流方向和集聚方向的速度分别为48.3、24.5 m/s,可有效握持和集聚纤维束,使得输出的须条能够最大程度地集聚,纤维也尽可能多地集中成为主体纤维束,有利于减少毛羽。通过测试所纺27.78 tex苎麻纱的成纱性能,验证非对称凹槽的集聚性能以及集聚气流对成纱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非对称凹槽集聚装置纺制的纱线毛羽比环锭纺减少了77.58%,成纱强力比环锭纺提高了14.32%,成纱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竹纤维成纱毛羽的产生原因,并针对减少毛羽进行了新型纺纱器材和技术措施的生产应用探讨,合理采用新型纺纱器材,对降低纱线毛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纱线毛羽成因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桂林 《纺织器材》2008,35(1):44-50,40
从纤维的物理性能、成纱号数与捻度、纺纱工艺、关键纺纱器材状况、络筒与整经等方面对成纱毛羽的产生因素作了较全面的分析;提出要有效地控制纱线毛羽的产生,应特别注重纺纱工艺的优化配置,新型关键纺纱器材的应用和加强日常生产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0.
对纱线质量的新认识(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目前纺织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检测技术的日新月异,客户对纱线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现状,详细分析了影响纱线强力、棉结、毛羽、纱疵、条干的因素、异纤等的危害和解决方法,指出原棉成熟度、工艺速度、纺纱器材和专件,尤其是牵伸和卷捻器材对成纱质量影响很大,应针对不同用途纱线的不同重点要求,优化工艺,优选器材,加强管理,减少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了减少纱线的毛羽,提高纱线的质量,简要分析在原料、设备器件、车间温湿度及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传统环锭纺细纱机及网格圈式紧密纺细纱机上成纱毛羽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提出了控制细纱毛羽的主要措施,即采用成熟度适中及短绒率低的原棉,注意钢领与钢丝圈的的选配及使用周期,调节好车间温湿度并加强车间管理。结果表明,采用以上措施有利于减少毛羽。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减少成纱毛羽,针对细纱工序的工艺、器材及温湿度对细纱毛羽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跟踪试验.结果表明:细纱捻系数适当增加,成纱毛羽减少;细纱毛羽随着细纱总牵伸倍数的增大呈上升趋势;前胶辊前移2 mm~3 mm对减少毛羽有一定作用;细纱牵伸工艺按照改善条干均匀度的思路进行配置,有利于减少毛羽;钢领、钢丝圈的选配和使用时间对毛羽影响较大;车间相对湿度较高有利于减少细纱毛羽.指出减少细纱毛羽要注意细纱工艺的配置、专件器材的管理以及加强各项基础性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负压式集聚纺能耗大的问题,设计了转轮集聚纺纱装置。选用粗纱定量为6.33 g/(10 m)的普梳棉粗纱为原料,采用转轮集聚纺纱装置与传统环锭纺,设计纺纱线密度分别为32.4、24.3、19.4 tex纺制纱线,并对其单纱线密度、断裂强度、毛羽、条干均匀度和捻度进行测试对比,客观评价该转轮集聚纺纱装置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与环锭纱相比,转轮集聚纱4 mm以上有害毛羽减少量达40%~80%,单纱断裂强度下降1%~3%,断裂强力不匀率下降25%~50%,24.3和19.4 tex的单纱条干均匀度有3%~6%的轻微恶化,捻度基本无影响,说明使用转轮集聚纺纱装置可显著减少纱线的有害毛羽;转轮集聚纺纱装置安装在前罗拉下方,可在环锭细纱机上快速安装与拆卸,实现传统环锭纺与集聚纺的便捷切换,同时该装置具有构造简单、能耗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欧洲采用优化工艺、外加强制性控制力的方法降低纱线有害毛羽,最有效成熟的集聚纺技术降低细纱3 mm毛羽高达80%,但存在能耗大、成纱硬度高等问题。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本文提出在线降低纤维刚度以提高纤维加捻成纱性能的纺纱方法,研制出配套纺纱技术装备,制造出表层致密光洁、内部纤维充分转移的柔顺光洁纱线,形成柔顺光洁纱线技术,广泛适用于棉、麻、化纤纺纱领域,具有装备操作简便、性价比高、易于推广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产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15.
减少纱线毛羽新途径及贴伏浆纱毛羽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为探讨纱线毛羽的产生原因及减少毛羽的方法,分析了紧密纺纱技术、络筒工序、浆纱工序减少纱线毛羽的作用机理,重点研究了浆纱过程中浆料选配、预湿上浆工艺、高压上浆工艺、预热浆槽位置、湿浆纱行进路线、浆纱蠕变等因素对纱线毛羽的影响.指出:紧密纺纱技术及Perla-A毛羽减少器可以有效减少毛羽,浆纱工序贴伏毛羽的有效措施是合理选用浆料、采用预湿上浆、高压上浆以及改变湿浆纱行进路线等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6.
纱线毛羽的成因与控制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为了减少纱线毛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系统地分析了纱线毛羽产生的原因,纱线毛羽形成于细纱工序,增加于络筒工序.认为减少纱线毛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原料、工艺、设备和操作等方面,原料的选用与工艺的优化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在线控制对减少毛羽尤为重要.采用紧密纺纱技术可有效减少毛羽,浆纱工序通过采取湿分绞、高压上浆及预湿上浆等技术措施,可以改善和减少纱线的毛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纺纱新器材配合使用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分析纺纱新器材的工作原理,在环锭细纱机上分别采用后区压力棒上销与压力棒隔距块配合、后区压力棒上销与集棉器配合纺9.7tex普梳纱进行对比试验,并分别对成纱条干、毛羽及强力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后区压力棒上销与集棉器的配合使用对成纱强力和毛羽改善较明显;后区压力棒上销和压力棒隔距块的配合使用能更好地改善成纱条干;同时指出,纺纱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纺纱新器材良好的工作状态,不同的新器材、不同规格的新器材配合使用效果不同,只有合适地配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