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中以聚氨酯为内层壁材、壳聚糖为外层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包覆薰衣草精油的壳聚糖聚氨酯双层壳香味微胶囊,探讨了分散剂种类和用量的影响,测试合成的微胶囊粒径、表面形貌、留香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聚氨酯双层壳香味微胶囊呈规则球形,囊壁致密而完整;用Tween80作为分散剂,可制得平均粒径为0.756μm,分布系数为0.623的壳聚糖聚氨酯双层壳香味微胶囊;与纯精油和聚氨酯单层壳微胶囊相比,壳聚糖聚氨酯双层壳香味微胶囊可获得较好的香味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2.
选用玄武岩纤维平纹织物(P)、玄武岩纤维单轴向织物(U)并采用不同铺层结构(PPPP、UUUU、PUPU)形成增强体,E-2511-1A环氧树脂和2511-1BT固化剂(质量比为100∶30)作为基体,基于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VARTM)工艺实现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成型,通过拉伸试验和纤维体积分数测试,探讨纤维排列对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不同铺层结构的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中,UUUU铺层结构的当量拉伸断裂强度最大(555.4 MPa),略高于PUPU铺层结构(510.1 MPa),比PPPP铺层结构(338.5 MPa)提高了64.08%;PUPU铺层结构的当量拉伸模量最大(8.234 GPa),比当量拉伸模量最小的PPPP铺层结构(5.734 GPa)提高了43.60%;UUUU铺层结构的当量拉伸断裂伸长率最大(12.308%),约是PPPP铺层结构(6.705%)和PUPU铺层结构(6.388%)的两倍。  相似文献   

3.
以国产高性能玄武岩纤维为经纱、涤纶长丝为纬纱,织造经二重组织以及上下接结组织织物;对织物表面形态特征、厚度及密度进行分析和测定,重点对织物的拉伸强力、耐磨性进行测试和讨论。结果表明:玄武岩纤维的复杂组织织物具有可织性;织物的拉伸强力随着织物组织的不同而不同;双层织物的断裂伸长率比单层织物大;织物的耐磨性与织物的组织有关,经二重组织织物的耐磨性高于上下接结组织织物。国产高性能玄武岩纤维/涤纶长丝复合织物的各项性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瑞  李婷婷  刘星 《纺织学报》2012,33(4):64-68
 为改善自修复材料中微胶囊的分散性及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KH550 和KH560偶联剂对微胶囊表面进行改性处理,研究自修复微胶囊在玻璃织物增强复合材料(GFRP)的分散性及其弯曲性能。结果表明,用KH560偶联剂处理后,自修复微胶囊在GFRP的分散改善达64.7%,优于KH550处理微胶囊分散性, 但却使得制备的GFRP的弯曲强度降低。通过SEM分析发现,偶联剂处理后微胶囊与树脂基体界面良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原位法制备的相变微胶囊在调温过程中的热稳定性,利用溶胶-凝胶法改性原位法制备了相变微胶囊,采用正硅酸乙酯改性原位微胶囊,并将改性后的微胶囊与改性前微胶囊的物理指标进行对比。最后将其用于织物上制备调温织物,测试其调温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改性后微胶囊较改性前粒径变大,表面光滑度提高,熔融温度和熔融相变热减小;其所制得的调温织物调温性能和保暖性有较大提高。认为:经溶胶-凝胶改性所得的微胶囊较改性前具有更为稳定的调温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拓展聚酰亚胺纤维在保温隔热产品上的应用,设计制取了一种聚酰亚胺织物,对其在单层、双层、三层及双层单填充和三层双填充状态下的保暖性能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聚酰亚胺织物单层时的热阻值为组织结构参数相同纯棉织物的2.33倍,其双层和三层织物的热阻值为单层的2.79倍和3.93倍;在填充结构中,偏细、偏短的填充纤维保暖性更好;三层双填充结构较双层单填充结构的保暖性更好。认为:聚酰亚胺织物具有优异的保暖性能。  相似文献   

7.
以具有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性的海藻酸钠、壳聚糖和透明质酸作为微胶囊囊壁材料,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得到天然多糖微胶囊。分别探究了碳酸钙模板形貌、微胶囊的形貌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加入PSS的碳酸钙模板分散均匀,有利于囊壁材料的吸附与组装;使用此模板制备出的微胶囊结构完整,尺寸均一;将抗菌消炎药物环丙沙星包埋在微胶囊内部,然后与棉织物结合,结果显示,微胶囊可以与织物进行良好结合;使用整理后的棉织物探究其抗菌性能,结果发现此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为抗菌和医疗纺织品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采用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MUF)为壁材,相变材料正十八烷为芯材,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配制相变微胶囊涂层液,采取干法涂层工艺将微胶囊涂覆在非织造布上,制成蓄热调温功能材料。针对新型调温壁纸研发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测温仪、织物透气量仪等测试手段,探讨相变微胶囊整理工艺对材料厚度、透气性和调温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干法涂层工艺使微胶囊均匀地附着在壁纸表面,壁纸的厚度不发生明显变化,壁纸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良好的蓄热调温功能。  相似文献   

9.
为了制备一种储热调温性能优良的相变微胶囊复合织物,探讨了不同黏合剂对制备复合织物的影响。首先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正十八烷为囊芯、外层包覆尿素改性的蜜胺树脂的相变微胶囊,利用SEM表征微胶囊的表观形貌和粒径分布;然后分别以水性聚氨酯和聚丙烯酸酯作为黏合剂,通过干法涂层的方式将微胶囊整理到纯棉织物上,并对其进行形貌、储热性能、升降温动力学性能和耐洗性能的测试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骤变的过程中,两种复合织物的升降温速率有不同程度的减缓;经聚丙烯酸酯整理的织物表面更加致密、光滑,熔融相变焓达到30.57 J/g,调温时间延长了70%,具有较好服用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扩展光致变色材料在纺织品中的应用,实现可逆型光致变色纺织品,针对光致变色材料容易受到光照、温度、氧气及pH值等因素影响而导致耐光照色牢度性能劣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双层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包覆方法,成功将受阻胺类光稳定剂包覆到微胶囊中,并在微胶囊表面形成外层由二氧化硅形成的无机囊壁,然后将制备的光致变色微胶囊掺入透明印花浆料,采用平网印刷工艺得到光致变色印花织物。结果表明:乳化剂添加量为40 g/L,硅酸钠质量浓度为14 g/L时,光致变色微胶囊粒径分布均匀,成型状况很好、包覆完整;光变微胶囊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即便是最低光辐照度2,光照8 s,光变印花织物变色前后色差可达11.39,且变色寿命高于40 h。  相似文献   

11.
郭建生  胡大艳 《纺织学报》2006,27(12):84-87
采用一种环保型微胶囊产品,应用于涂层整理,以提高涂层织物的透气性。采用原位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壁材,以水为芯材,对微胶囊的制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采用正交法对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分析了单体用量、乳化剂、引发剂种类及用量等参数对其性能如粒径大小、分布的影响。最后将所制备出的微胶囊用于织物涂层整理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程度上此微胶囊可以提高涂层织物的透气性。  相似文献   

12.
于丹凤  裴广玲 《纺织学报》2012,33(10):98-102
 摘 要:为了延长橄榄油在纺织品及服饰上的作用时间,本文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璧材,将其制备成橄榄油微胶囊。并采用自制的橄榄油微胶囊,对棉织物进行整理。考察了预烘温度、焙烘温度及时间、整理剂固含量、整理剂与粘合剂体积比等对棉织物性能的影响。对织物整理工艺进行了优化,并测试整理后棉织物含油率、透气透湿等性能,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如下:预烘温度70℃、焙烘温度120℃、焙烘时间1min、整理剂固含量为5%、整理剂与黏合剂的体积比为1:1。整理后的棉织物含油率在2%~5%,透气透湿性较好,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和一定的耐洗性,能够满足一般服用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制备导电涂层织物,采用研磨分散法制备导电炭黑,研究了导电炭黑的用量、导电炭黑的粒径、涂层次数、黏合剂用量、焙烘时间以及温度对导电涤纶涂层织物性能的影响。对涤纶涂层织物的表面电阻、耐水洗牢度、耐摩擦牢度、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等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涂层胶中导电炭黑含量为 15%,导电炭黑粒径为 200nm,涂覆次数为 4 次,黏合剂相对导电炭黑分散体质量分数为40%,焙烘温度为150℃,焙烘时间为 3 min时制备的导电涤纶涂层织物的表面电阻最小, 导电涤纶涂层织物的干摩擦、水洗牢度均可达到 5 级,水洗后涤纶涂层织物的表面电阻变大。  相似文献   

14.
孙艳丽  王瑞  刘星  徐磊  杨华 《纺织学报》2017,38(5):58-63
为利用相变微胶囊制备轻薄低温防护手套用复合织物,以正十八烷为芯材、三聚氰胺/ 尿素/ 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合适的相变微胶囊,再将其转移涂层整理到纬平针织物上。探讨了相变微胶囊质量分数、涂层厚度对复合织物性能的影响,并对相变微胶囊分散情况、复合织物储热和耐低温性能进行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变微胶囊质量分数为40%,水质量分数为10%,黏合剂质量分数为50%条件下配制涂层液,涂层厚度为1.1mm时,制备的复合织物在-40、-80 ℃的环境下由初始温度降至0 ℃所需的时间分别为397、206 s,能满足短时间生物与医药技术低温操作需要,带来一定程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伦生  吴明华  陈水林 《印染》2002,28(1):22-24
讨论了用原位聚合法合成物理发泡微胶囊的基本原理和一般工艺。详细论述了各组分级其在合成中的人用,并介绍了主要操作原则。  相似文献   

16.
陈旭  吴炳洋  范滢  杨木生 《纺织学报》2019,40(7):163-168
为提升普通织物的低温抵抗性能,将具有蓄热调温功能的相变微胶囊涂覆至织物表面制得蓄热调温织物,通过Fluent 软件对复合织物的低温防护过程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设置了蓄热调温织物的低温防护试验对模型的模拟精度进行检验,并模拟探究了微胶囊的相变潜热以及其在织物中所占的体积分数对蓄热调温织物低温防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可显示不同时间节点蓄热调温织物的温度场分布情况以及各区域的温度变化趋势,且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误差小于8.64%,该模拟结果可较为准确地再现蓄热调温织物的低温防护过程;当微胶囊的相变潜热由50 J/g增加至200 J/g时,织物的低温防护时间延长了70.1%;当微胶囊的质量分数由1%增加至5%时,织物的低温防护时间由214 s延长至388 s,同比提升了81.3%。  相似文献   

17.
为获得一种可检测紫外光强度的光致变色纺织品,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以螺吡喃光致变色材料为芯材,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壁材的微胶囊,用微胶囊对棉织物进行丝网印花。表征了所制备微胶囊的粒径、形貌、芯材包封率及光致变色性能。采用自制变色梯度板记录微胶囊印花织物变色色差,探究了紫外光辐照条件对棉织物光致变色性能的影响和印花工艺对其耐摩擦色牢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螺吡喃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729 nm,分散指数为0.34;印花织物变色色差随微胶囊质量分数、紫外光强度及照射时间的提高而增加,微胶囊质量分数为14%的印花织物经30 W/m2紫外光照射100 s,变色色差可达19.02;印花织物的耐干、湿摩擦色牢度分别可达4~5级和4级,20次紫外-可见光循环照射后光致变色色差损失12.26%。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分别利用高压均质、空化射流和超声破碎3 种均质方式制备以大豆分离蛋白和磷脂酰胆碱包裹的鱼油纳米乳液和微胶囊,并对纳米乳液粒径、Zeta-电位、稳定性、黏度、乳化产率及微胶囊形貌、理化性质、稳定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均质工艺对鱼油纳米乳液和微胶囊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空化射流工艺制备的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小,乳化产率和乳液稳定性较高,经过空化射流10 min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达87.44%,溶解度较高,微胶囊颗粒表面形态饱满、致密、无裂纹和空隙,氧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较好。高压均质和超声破碎制得的纳米乳液平均粒径大,乳化产率和乳液稳定性较低,经过100 MPa高压均质和400 W超声破碎制得的微胶囊包埋率分别为80.36%和78.64%,溶解度相较于空化射流差,微胶囊颗粒表面分别出现微孔和较大的孔洞,氧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较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3 种均质工艺均有较好的包埋效果。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空化射流均质工艺制备的鱼油纳米乳液及微胶囊在产品性能上要优于其他两种均质工艺。本研究可为鱼油纳米乳液和微胶囊产品的均质工艺选择以及应用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山核桃油微囊,以包油率为指标,以阿拉伯胶用量、明胶用量、山核桃油添加量、固化剂用量、p H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山核桃油微囊的最优处方为:阿拉伯胶用量10%,明胶用量15 m L,山核桃油添加量0.6 m L,固化剂添加量6 m L,p H为4.0。制备的微囊平均包油率为83.9%±0.24%,经倒置显微镜法观察其形态规则,分布均匀,采用Malvern激光粒度仪测定平均粒径为1.423μm,Zeta电位值为-38.2 m V。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微囊在高温、强光照下包油率稳定,有利于进一步加工贮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