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微塑料是一种新型污染物,其结构稳定、不容易被分解,能长期存在于水体、土壤和动物体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微纤维是纤维状的微塑料,合成纤维纺织品是微纤维的主要来源。微纤维粒径小、结构稳定、不易降解,广泛存在于海洋、湖泊、洗衣废水等水环境中。由于水体复杂程度不同,实验者往往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提取微纤维。文章分析了不同微纤维预处理方法的优缺点,介绍了不同水体中适合的微纤维预处理方法,同时针对目前微纤维预处理方法的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3.
4.
5.
6.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水资源的污染和短缺引起了广泛关注。水环境监测与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保护水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探讨了水环境监测与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展望。首先,介绍了当前水环境监测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远程监测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然后,重点介绍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包括传统的物理化学法、生物处理技术以及新兴的膜分离和先进氧化等技术。最后,展望未来水环境监测与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探讨可能的创新和改进,以实现更高效、节能、环保的水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为明晰纺织品洗涤过程对纤维微塑料形成的影响,分析了目前纤维微塑料在纺织品生命周期中的来源及存在方式,综述了纤维种类、纱线结构、织物组织、后整理过程对纤维微塑料形成的影响,并结合洗衣机洗涤机制及洗涤参数对洗涤过程纤维微塑料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分析认为:从合成纤维纺织品中脱落的纤维微塑料是环境中微塑料来源之一,洗涤过程中摩擦力对衣物磨损较大,是造成纤维微塑料脱落的重要原因;展望了纺织行业纤维微塑料的未来研究目标,以期共同推进洗涤、烘干程序优化及过滤处理等相关技术的升级;未来研究应从多角度出发,加强环境优化和纺织领域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合成纤维纺织品释放的微塑料是海洋中初级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其中聚酯纤维是最常见的纤维微塑料之一。为了解聚酯织物染色加工环节纤维微塑料的排放特征,分析了聚酯印染加工企业的碱减量和染色环节废水的消解条件、纤维微塑料的丰度、形态及尺寸。结果表明,当双氧水质量分数为30%、消解温度为60℃时可对碱减量和染色环节的废水进行消解处理,且不影响聚酯纤维微塑料。两个环节废水中纤维微塑料的平均尺寸分别为557.3和671.9μm,主要分布在0~800μm,符合聚酯纤维微塑料的特征。碱减量和染色环节的废水中纤维微塑料的丰度分别为1 200和360个/L,表明前处理环节烧碱刻蚀会产生大量纤维微塑料。碱减量和染色环节废水微塑料的污染负荷指数分别为2.2和1.2,其污染风险分别属于重度污染和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9.
10.
微塑料是广泛存在于海洋和陆地环境中的一种全球性污染物,随着微塑料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食品中微塑料的潜在健康效应引发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全面认识食品中微塑料的危害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非常重要.本文综述了食品中微塑料的分析方法、分布、暴露、毒理学研究现状,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期望能为食品安全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阐述了传统和新型冷冻、解冻方法的作用原理与优缺点,总结了冷冻和解冻技术在水产品应用中的研究现状,并对冷冻和解冻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甲醛是一种致癌、致畸的高毒物质。水产品在贮藏和热加工过程中自身可产生甲醛,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正视水产品中内源性甲醛的安全风险对食品安全问题和水产品贸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目前关于水产品中内源性甲醛的产生、测定方法、控制技术、风险评估及限量标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前被广泛关注的水体污染物之一,酚类化合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危害性高。酚类化合物不仅可通过生活饮用水直接进入人体,也可经水体及水体微生物转移到水产品中,在水产品中富集,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因此对水产品中酚类化合物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综合调研了水产品中常见酚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重点聚焦了常见酚类化合物相关检测技术进展,以期探寻便捷、高效、灵敏的酚类化合物检测技术,为研究和制定水产品中酚类化合物检测方法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印染废水脱色絮凝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双氰胺与甲醒的缩合反应中引入尿素[量比n(双氰胺及尿素):n(氯化铵胁(甲醛)为1.0:0.6:2.0],可降低产品成本而又不影响产品性能.为印染废水的脱色提供了一种新的产品. 相似文献
16.
17.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鱼虾、贝类等海产品中,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在我国沿海地区,由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数量已经跃升食品中毒事件的首位。因此,为了提高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准确率,降低食物中毒的风险,有必要建立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目前,除了传统的检测方法外,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快速检测方法已成为副溶血性弧菌的主流检测技术。本文主要综述了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在副溶血性弧菌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