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城郊乡村聚落景观的特点出发,分析城郊乡村聚落景观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常规设计思路与原则。并结合工程实践深入探讨乡村聚落景观的聚落格局、建筑特色、生态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地域特色的凸显与文化的传承等。  相似文献   

2.
周洲  朱振通  程红波 《中国园林》2020,(S2):124-12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农村美"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凸显了乡村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何在乡村环境整治过程中既延续本村乡土文化、保持村庄特色风貌,又解决好村民内在需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结合浙江天台后岸村环境整治实践,较为系统地探究"去设计化"整治思路在村庄环境整治项目中的运用,以期对此类项目提供一定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3.
"缝·补"策略是针对乡村生活空间环境现状,通过整合现有废弃地、闲置空间、废旧资源等发挥其"乡土、经济、集约"的特点,实现"本土营造,一村一品"的乡村风貌。文章以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斗带村生活空间的景观改造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斗带村的环境特征、生活空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村庄闲置资源现状,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乡土特征,提出适用于该村"本土特色景观"的"缝·补"策略,从空间整合、废旧资源再利用两个方面着手,对村落中原本割裂、无序、杂乱的闲置节点进行重构。改造后的斗带村生活空间景观考虑了村民记忆中的生活烙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独特村庄景观,保留了浓郁的岭南乡村特色。  相似文献   

4.
孟凡煬 《城市建筑》2014,(33):21-21
本文以邯郸县大隐豹村为例,阐述了目前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景观环境单一和乡土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在新农村村庄景观环境改造中,需重点从村民角度出发来进行设计,并突出村庄景观特色。  相似文献   

5.
转型重构语境下的城郊乡村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城镇化进程驱动城郊地域发生巨大变化,城郊乡村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产业发展乏力、乡愁记忆淡漠、人居环境堪忧等共性特质。文章基于人本视角建构了"产业、空间、文化和人居环境"四位一体的城郊乡村转型重构模型,倡导"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集约布局的村域空间、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和诗意栖居的人居环境"的适宜性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文章以汉中市青龙寺村为例,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以期为城郊乡村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是一个社会热点,然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千村一面的现象却在建设的路程中层出不穷。本文以乡土景观的"物"、"事"、"意"三个方面来挖掘乡土景观元素,通过长柄村特有的冶铁场、古窑厂、朱子祠特有的"物",与"飞燕春回"等设计手法的"事"和引发集体共鸣的"意",用地域特色的方式对长柄村景观改造的设计手法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张琳  杨珂 《园林》2022,(7):20-27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地域精神。使游客获得对乡村景观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使居民获得对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二者对传统村落的主动保护行为,是发展传统村落旅游的重要意义。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通过场所依恋感知量表和景观偏好认知地图等方法对村民和游客的景观感知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村民的景观特征感知普遍低于游客,景观依恋感知普遍高于游客;村民与游客都对保留了传统风貌与文化精神的典型景观具有更高的感知与偏好。针对以上问题与发现,从空间规划、游线设计、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提高村民和游客景观感知和场所依恋的策略建议,使乡村旅游能够成为促进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传承乡土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长沙周边郊区乡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极大的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然而在新农村环境建设中也出现了农村城市化、村村同质化等现象,如果不考虑村民生活需求和每个村的地域环境、传统生活习俗,一味模仿发展下去,若干年后,长沙周边农村传统的一村一貌的传统村落将消失殆尽。因此长沙新农景观建设要基于每个村的传统习俗和地理环境,基于村民生活需要打造村落景观,按各村各自的风俗和生活习惯,满足村民基本生活需要,营造一村一貌特色,传承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使长沙周边农村地区的传统村落文化得以代代传承。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秦皇岛市庄河村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了庄河独特的自然环境、乡土建筑、地域文化及历史特色,归纳总结后运用到庄河乡村"小桃源"民宿建筑设计中,同时结合场地环境,进行场地景观、建筑、室内三位一体的整体设计。该建筑旨在为来此地区的游客提供一个独特的民宿环境,除了食宿需求以外,还能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及艺术为主的空间。同时希望给古村落创造一个功能丰富的公共场所,使游客和当地村民能从中感受到惬意的乡土生活。  相似文献   

10.
许文炜  黄建云 《规划师》2010,26(5):36-39
乡村环境意象在景观与人文两方面具有不同于城市意象的丰富内涵。在进行乡村环境景观设计时,需因地制宜,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和人文特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乡土品牌。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田园综合体的广州龙洞村景观保护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快速城市化所衍生的空间剥夺行为,导致对乡村景观的资源、环境、社会及人口等的侵袭和破坏,使得乡村景观的乡村性逐渐减弱。田园综合体概念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以广州市龙洞古村为例,基于田园综合体的理念,提出乡村景观保护规划的思路与对策,其核心是充分尊重乡村地域文化特质,运用山水田园资源,村民积极参与设计,并对整体村落景观环境进行一种"渐进式微改造"的尝试,以期营造利于乡村活化与景观保护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在乡村改造中保留地域特色与乡村肌理,如何强化村民的归属感、提高游者的文化体验感,是设计师面临的一大挑战.传统的乡土材料作为当地历史文化的记忆,对乡村文化景观的塑造具有重大价值.该文以安溪县祥华乡东坑村乡村改造设计案例为例,通过对其乡土材料的选择、叙事景观的空间语言进行构建,进一步挖掘乡土材料在场所叙事营造中的利用策略,为乡村建设中的材料取舍与应用提供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周龙娟 《园林》2022,(2):117-124
近些年乡村在环境整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特色难以彰显、村民归属感低、风貌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一个乡村的风貌是由在地的"物""事""人"共同构成,基于"在地性"的乡村风貌设计可以更好地彰显地域特色和满足村民需求,构建地方认同和达到情感共鸣。以上海市青浦区徐练村为例,提出"在地性"乡村风貌设计的三大策略:(1)通过保护生态本底、顺应自然肌理、体现美学价值进行在地环境修复;(2)通过物化文化要素、再现文脉情景、使用乡土材料进行在地文化重塑;(3)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营造公共空间、引导村民参与进行在地人本关怀。  相似文献   

14.
<正>乡村实地调研对比内部综合发展类村庄我国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占乡村类型的大多数,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定位于内部服务的乡村应以当地乡村居民的需求为主。湖北省麻城市中馆驿镇林家下塆村是以内部服务为主的村庄,兼具部分参观游览功能,应提升村庄环境,让村民享受安逸的乡村生活。发展旅游特色类村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是定位于外部服务的“旅游乡村”,  相似文献   

15.
在明确乡村景观建设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应渗透到乡村景观建设中,并从树立科学的景观设计思想、挖掘乡土文化资源、重构乡村公共空间、加强景观与人的有机对话四方面,阐述了乡村文化传承的景观学策略,从而改善乡村景观结构,美化人居环境,提高人口素质,保护和传承乡村的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近年来笔者所在团队于福建省永泰县盖洋村三对厝内策划实施的一个小型乡土文化展览,重点介绍该展览的价值主题提炼和展览设计思路,对“村民主体性”这一议题提出相关思考,初步探讨乡村遗产阐释在村域景观、区域、社会层面的实施潜力。  相似文献   

17.
胶东沿海地区渔村村落人居环境的景观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东沿海地区渔村村落选址依山傍海,独特的山、海、岛并融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村落自成一格的自然景观。渔村村民以海为生,对大海充满了崇敬和敬畏之情。这种情感体现在村落人居环境上,形成了以“妈祖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景观。此外,渔村村落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海带草作为民居的建筑材料,形成人居环境独特的乡土景观。以荣成地区的靖子村、俚岛镇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胶东沿海渔村村落人居环境的自然、文化和乡土景观特色。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伴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我国乡村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有些地区出现了"乡村热""田园热""民宿热"等现象。乡村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量的国家财政和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各方面的学者、专家和社会人士也都投身到乡村建设当中,在取得了一定的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一些乱象也随之而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工程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大量的科研课题项目,希望发掘我国田园乡村特色风貌的营造策略。笔者在博士攻读期间,有幸参与其中,并深入广大乡村,实地调研走访了两百多个乡村,发现很多乱象最终都指向并归结于文化之症结,于是对乡村文化的发展脉络、相关理论和经验进行研究,并通过一些乡村项目的具体实践,尝试提出通过文化引导乡村特色风貌的策略。本文研究基于历史资料、调研情况、理论研究、工程实践、案例分析的方法,指出我国乡村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断裂,造成不同类型的乡村风貌和各种问题,尝试通过优秀乡村文化传承、社区文化营造、乡土文化的现代发展来指导乡村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并通过具体项目的实践,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乡村文化的地缘、血缘、业缘和情缘的四缘构建方法,来树立正确的乡村建设价值观,在尊重地缘,重视血缘,发展业缘,营造情缘的基本原则下重新塑造中国的新乡村文化。2)反思过去的乡村规划方法,采取基于推演和容错的"微介入规划"设计策略,不再通过总图和鸟瞰来进行乡村设计,而是通过"介入点"的干预,基于实际的推演,适当的容错,来激发乡村的自我更新与发展。3)结合社区营造的理念,提出对于乡村景观风貌的"景观微治理"策略,这种方法与用力较重的"环境整治"不同,同样强调文化的引导和刺激作用,激发乡村风貌保持活力的持久性。4)建立基于乡土文化现代传承的新乡土建筑设计理念,通过四缘传承、改造更新、环境应对、材料创新、持久相伴等基本原则立场,进行新乡土建筑的创作,或作为微介入规划的介入点,亦或作为乡村风貌的直接呈现,形成有特色的乡村风貌。最后,综合上述内容。尝试建立完整的乡村特色风貌营建策略体系:树立四缘文化价值观-基于文化传承的微介入规划-基于社区文化的景观微治理-基于乡土文化的新乡土建筑设计-基于长久陪伴的推演与容错。  相似文献   

19.
在栗花溪谷风景道提升项目中,设计团队秉承着严守生态红线、为场地真实使用者设计的初心,依据现状特色,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村各要素。充分运用当地材料、乡土植物等低介入手法进行风景道提升,实现最小化生态扰动与地域文化激发。同时,尊重村民对于区域的理解与意见,将景观提升项目的意义延伸到激活与培育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层面。  相似文献   

20.
研究从村庄闲置空间的定义、特点、表现形式入手,得出闲置空间对村庄空间发展具有致使土地资源浪费、村庄景观被破坏、乡土文化丧失等影响的结论,从而提出"庭院经济"策略,在宏观空间方面(整体村庄空间)注入乡村经济的概念,结合乡村景观、文化布局布置整体农业生产空间,突出村庄空间特色和维护村庄空间结构的稳定与发展;在微观空间方面(建筑组团、庭院等)注入农业生产功能,有机结合村民生活休闲习惯、劳作方式,以方便村民生活、改善居住环境,以此使闲置空间产生经济效益。最后以武汉市涂大村为实际案例,实践了"庭院经济"策略对涂大村建设规划的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