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意义,但由于译文有其特定的目的语受众,又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适当迎合目的语的一些特点。从《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中选取几个句子为例,从人名翻译、小品词翻译和动词翻译三个方面,探讨了关于文学作品翻译中语境和意义传达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2.
《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是张汉熙版《高级英语》中的一篇经典文章。这篇课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马克·吐温。文章内容及其语言堪称经典,尤其是修辞的妙用给这篇文章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和色彩。该文修辞的妙用不仅体现在作者本人的语言风格上,还体现在作者对马克·吐温原著引用的贴切和准确上,更体现在作者在文本的谋篇和布局上。本文就该篇文章中的修辞进行分析以说明其是如何成功地为读者展示了马克·吐温这面美国的镜子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是张汉熙版《高级英语》中的一篇经典文章。这篇课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马克·吐温。文章内容及其语言堪称经典,尤其是修辞的妙用给这篇文章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和色彩。该文修辞的妙用不仅体现在作者本人的语言风格上,还体现在作者对马克·吐温原著引用的贴切和准确上,更体现在作者在文本的谋篇和布局上。本文就该篇文章中的修辞进行分析以说明其是如何成功地为读者展示了马克·吐温这面美国的镜子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同的媒介之间的界限正不断消解,媒介融合成为当前媒介发展的大趋势和必然之选。以当前电视与网络彼此融合的实例,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来探讨媒介融合的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记时期的《大公报》在我国20世纪前期颇具影响力,其成功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公报》对副刊建设的重视.以《大公报·文学副刊》为例,从其创办过程,与知识分子的互动等问题进行展开,探讨了《大公报》所蕴涵的文化精神与办报理念.  相似文献   

6.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判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本文以蚌埠市中职教育为例,介绍了中职生使用媒介、自身媒介素养现状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情况,提出了环境、课程、活动三位一体的中职生媒介素养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7.
司各特的历史短篇小说《两个赶牛人》讲述了赶牛人罗宾与威克菲尔德的悲剧故事。本试图从政治冲突、民族化冲突、经济利益冲突三方面来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激发读对人类明进程进行更多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爸爸去哪儿》这档明星亲子旅行真人秀栏目,将亲情、乐趣、冒险融合在一起。在偏僻的乡村,五位明星老爸与自己的孩子共同生活,并负责孩子们所有的饮食起居。节目一开播,就掀起了收视热潮,一跃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父爱成了节目聚焦的全新视角,主题歌里“牵着我学会了走路”这句歌词就如实体现了父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看到父亲出现在家庭教育中,在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下,父亲往往在外打拼,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而把家庭教育的任务抛给了母亲。事实上,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是不可取代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中文化传播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文化意象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凝结,对文化意象词汇的翻译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以《三国演义》的两个英译本中文化意象词的翻译为例,从杂合的视角分析传统翻译策略的不足之处,进一步阐明杂合的翻译策略能对文化意象词进行准确的翻译,并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散文是一种介于诗歌和小说之间的文学形式,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借物言志、形散神聚”。散文的翻译,不仅要通畅地传达出原文的字面之义,还要充分再现原作的神韵和情境。文学文体学既重视分析语言所传达的主题意义,又注重文体所承载的文艺美学效果。文章运用文学文体学翻译理论评析、比较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文本,通过详实的语篇分析以深化文学文体学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实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海子诗歌《太阳·诗剧》中大量运用了模糊修辞手法。分析发现,海子诗歌的模糊修辞手法主要有运用超常组合、模糊的象征手法和具有模糊效果的辞格,运用模糊修辞产生的美学效应主要有引人深思的含蓄美和浓烈沉郁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13.
指称关系是指词语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单称词项是各种指称方式中的一种,它用于指称特定的个体事物。在叙事语篇中,单称词项不仅可以指称个体对象,而且可以是跟踪语篇信息流向的标志。随着语篇的推进,相同的指称语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即使指称同一对象,仍可被不断赋予新的信息,同时,不同的指称语词可以指称相同的对象,但带有不同的含义或意义,因此,语篇中的指称语词的内涵变化相当丰富复杂。文学作品中的叙事是一种特殊语体的语篇,其中指称语词的意义变化更为复杂。本文应用语言哲学中有关指称理论,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关语言三大元功能框架,分析特雷弗的短篇小说《裁缝的孩子》中单称词项的意义变化,以发掘隐含在该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4.
图像媒介在推动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功用,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中央苏区时期,受主客观条件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进程曲折艰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巧妙地借助生动形象且通俗易懂的图像媒介来承载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基本主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央苏区的广泛传播,对中央苏区革命建设的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强调的是媒介的形式远比媒介的内容重要。这一"媒介决定论"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社会各类讯息传播的全新视角。文章从"媒介即讯息"出发,着重探讨了媒介的功能在促发东北二人转走红和小沈阳的火爆中的作用,而不仅仅取决于二人转和小沈阳节目内容的高雅与通俗。  相似文献   

16.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被大量运用,情感隐喻在诗歌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隐喻具有文化性,受相关的文化模式的影响。理解情感隐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和文化,以李煜的词《清平乐》为例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7.
进入图像时代,语言与图像的关系问题愈加引起学界重视,在民间文学领域尤其具有理论增长点。本文主要对蒙古史诗《江格尔》的图像表达情况展开研究,包括平面静态图像——插图、超媒体图像——图像数据库、动态叙事图像——动漫等,意在了解不同图像手段在表现古老史诗《江格尔》时,所采取的转译策略和各自的形式特点,拓宽对于《江格尔》的研究视野,从而助益于古老史诗的当代传播,使其在图像时代可以找到一种具有合理性的新型"语言"。  相似文献   

18.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由于诸种原因,其文化地位在中国多元文化系统中却一度被边缘化。其实,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文章以《红楼梦》两种译本为例,探究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如何进行文化改写,论证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意识形态、政治动机以及语言文化等因素影响,创造性地将原作以源语转化成目的语。译者即如架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这门课由于教学方法呆板,不能真正吸引学生。文章以十七年文学教学为例,针对十七年文学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十七年文学教学的关键,并就具体措施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基于视觉修辞理论,以《时代》周刊中国人物面孔封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从视觉符号表征、视觉传播方式和视觉意图传达三个方面分析视觉修辞在《时代》周刊封面的应用。研究发现,封面人物是《时代》周刊制造最具影响力新闻的重要手段,其背后政治和文化意图的成功表达离不开视觉修辞意图的建构。视觉修辞视角解读下的《时代》周刊中国人物面孔封面,折射了美国对华态度和方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