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研究的启迪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的意义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读者从阅读具体化过程中生成的;二是读者的接受反作用于文本创作.接受美学为文学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媒介素养培养实施措施。大学英语教师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和思想元素,联动文本媒介信息,贯通语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认知动机,发展媒介信息鉴别能力,调动学生真正参与文本交际,从而提高语言学习效果和文化认知。叙述了培养媒介素养能力的意义、内容和具体步骤,提出了媒介素养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批判性思维,也是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评估的立身处世、受益终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较多的耽美文化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让广大的受众开始了解耽美文化.2019年,以《陈情令》为代表的耽美改编作品在海内外掀起了收视狂潮,让耽美文化圈层外的广泛受众更深入地了解了耽美文化.从学术史维度梳理了国内耽美文化的发展历程,在探寻中国耽美文化与日本耽美文化因缘关系的基础上,发现当前国内耽美文化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出圈":一是耽美文化受众的"出圈",由趣缘群体向大众的传播;二是传播渠道的"出圈",采用隐喻、"阉割"的方式向主流价值靠拢,由趣缘群体内部的"私相授受"转向影视的主流化传播;三是耽美文本的多元化发展,扩展了耽美文化版图.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较多的耽美文化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让广大的受众开始了解耽美文化.2019年,以《陈情令》为代表的耽美改编作品在海内外掀起了收视狂潮,让耽美文化圈层外的广泛受众更深入地了解了耽美文化.从学术史维度梳理了国内耽美文化的发展历程,在探寻中国耽美文化与日本耽美文化因缘关系的基础上,发现当前国内耽美文化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出圈":一是耽美文化受众的"出圈",由趣缘群体向大众的传播;二是传播渠道的"出圈",采用隐喻、"阉割"的方式向主流价值靠拢,由趣缘群体内部的"私相授受"转向影视的主流化传播;三是耽美文本的多元化发展,扩展了耽美文化版图.  相似文献   

5.
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创新要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词教学中的赏析审美原则,首先应有一个知人论世、具体分析的历史唯物观.就诗词赏析的方法来说,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同时,还要随时代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在具体的鉴赏过程中,主要把握好四个环节:将具体作品放在大的社会历史环境下,透视作品;结合作者的生平阅历,细心透彻研读作品;通观整个文学领域、文学体裁和文学特征,准确把握作品;用灵活变换的角度去审视、感悟作品.  相似文献   

6.
关于地震前后地气耦合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预测一直是地质学界的一个难题,通常只从地质学单方面来研究地震问题.地球是一个系统,单从地球内部寻求和解释地震问题,很难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内部的物质转换、能量传输、信息交流,而这些物质、能量、信息最终又通过地表物质等媒介传入大气,大气又通过地表物质将其物质、能量、信息传入地球内部.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传输过程中,通过地表温度的变化与地球内能释放的模糊函数分析进行地震的长期预测,通过地表物质、能量、信息传输媒介的模糊函数分析作中期地震预测研究,通过地震云和未来震中周边的晴天突然降水做震前预测和预报.  相似文献   

7.
盖芳 《商品与质量》2011,(Z2):151-152
作为日本当代文坛的领军人物,村上春树的作品中经常会有中国元素出现。中国对"村上文学"而言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其本人也多次表现出对中国问题的关心及其历史责任感。本文试图对其部分作品中出现的中国元素进行分析,进而探索村上春树对中国、中国人的态度及其中国观。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芥川龙之介一直被视为理性派作家,然而在芥川的作品中却处处流露着对理性的怀疑,“理性的无力”是芥川作品的一大主题.以芥川创作于1920年的小说《南京的基督》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文本的具体分析,论证了文本中由年轻的日本旅行家内心的思考所揭示出的基于理性的“事实”是不可能打破由女主人公宋金花的确信所构筑的“童话”世界的.并进一步指出作品中这样的设定体现了芥川对包括西方理性主义在内的近代文明的权威性的反思与怀疑,而这正是芥川文学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高级英语课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文本的文学性。这些课文体裁多样、语言地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此高级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效应是结合高级英语与文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既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是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因文本传播介质的异质性,新媒介时代文本生成与解读越来越呈现跨媒介互文的趋势。本文回归互文性概念的本来定义,辨析当中已蕴含的跨媒介互文的可能性,认为跨媒介互文性传播有三种常见方式:中介性转移、体裁互文和重新语境化,指出跨媒介互文性既是语篇生成策略,也是一种修辞手段,旨在把某些立场和解读优先置于其余立场和解读之上,引导受众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解读文本,促成特定的读者反应。  相似文献   

11.
古代叙事作品中的想象空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作品本身的跳跃性和留白;第二层次是作品撰写时认定故事情节为合理的社会环境和受众心理;第三层次是后世选择何种文本进行改编以及如何改编才能使其符合改编者预期的深层思考.以"赵氏孤儿"、"重耳之亡"、"孔雀东南飞"三个故事为例,将想象空间的出现总结为客观原因有三:原始资料的制约、叙事作品追求简洁、叙事作品片段的遗失,主观原因有三:叙事者有意回避、不同文本记载的差异性、叙事者的揆情度理.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期文学批评的跨媒体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时期复杂、多元的社会状态,使文学在审美趋向、创作手段等方面出现新的震荡和聚变,随之也带来了文学理论批评的急速变化。在媒体全球化环境中,市场化的浪潮推动下,构建跨媒体传播的多元话语的文学与文学批评成为必然。文学批评走向大众传媒,也就更加接近于大众,媒介的功能使批评的功能得以拓展;走向大众传媒的文学批评,使作品与受众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回馈机制,构建起批评的介入平台;走向大众传媒的文学批评,应冲破单纯的学理型、研究型或精英层的束缚,开拓广阔的话语渠道;走向大众传媒的文学批评应具有强烈的精神建构特点,尤其是在媒体批评为市场所左右时,文学批评家从某种意义上讲,则引领着大众审美走向,充当着精神守望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为了重新认识边缘化的音译尤其是中译外的音译问题,细化音译符号所指的文化意义的媒介传播方式,本文以"中新网"和"中国文化网"英文外宣网站为例,探析了网络的超文本、超链接、跨时空、跨文化等媒介优势与文化词的音译有机融合,对中国文化具有更强的外宣传播效应.在网络跨文化传播中,音译语言符号与图像视频、民族背景、受众语境共现融合,以这些方式外显民族文化意义,实现文化意象形象化,民族文化趣味化,受众认同国际化.在网络媒介视域下文化词的音译作为一种异化翻译策略在文化平等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从本质上可以避免因语言、文化障碍导致的文化误读,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一直是读者接触外国文学的主要媒介.读者反应理论在翻译文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不仅深化了翻译文学中读者和译者的互动,也推动了翻译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英语广告创意中包含的视觉文化元素来重新思考英语广告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通过分析不同广告典型个案中的插图,发掘传统和流行的文化信息通过视觉文本的形式在广告创意中的作用,进而说明二者在英语广告中的互补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互文性是法国文学理论家克里斯蒂娃提出的文学理论,意指任何文本都是在参照前有文本的基础上并且对前有文本进行重组改造而产生的。文本之间互相参照并交涉,读者必须掌握这种互文关系才能全面理解最新的文本。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正是一部依赖互文性才能被理解的著作,其主人公布里奥妮穷其一生追求宽恕的天路历程正是在小说内部的文本之间进行互相参照达成的。  相似文献   

17.
丁玲延安时期的转型,表现在文本中,是文学风格的转变。文学作品的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一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艺术特色,包括作家的风格和作品的风格。一般来说,一个作家的作品风格是一致的,是贯通的,而丁玲作品的风格却在延安时期出现了和早期截然不同变化,标志着丁玲从早期的一个纯粹追求艺术个性的作家在延安时期转型为一个国家摇旗呐喊的革命者。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中的变异现象可以出现在三个层次上:其一是文本内变异(textual deviation);其二是互文性变异(inter-textual deviation);其三是语言层次上的变异(linguistic deviation).根据库克话语变异理论,文学中的变异具有实现文学心理功能的潜在作用.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发挥主体作用,致力于以变异对变异,并在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心理的基础上,传译出原文本的语言结构特质.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俄国形式主义学派、英美新批评派和法国结构主义学派的有关作品本体论的基本观点及关学家苏珊·朗格关于艺术的生命形式的理论.认为形式主义的文学本体论具有自足性,判断这种自足性优劣高下的标准是生命形式.文学文本是否具有"生命特征",是判断文本自足性优劣的准绳.  相似文献   

20.
以西部贫困地区四川省通江县为研究个案,通过调查和分析,旨在了解和把握现阶段大众媒介在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受众与媒介在接受一反馈信息方面的联系。经过这次较为系统的调查,掌握了大量的数据,从中了解到受众对媒介的接触状况、认知效果和认知态度,以及使用媒介的情况。并从中总结规律,以促进和提高西部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观念方面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