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了解不锈钢织物的服用性能,试验研究了普通涤棉针织物与不锈钢涤棉混纺针织物的导湿性、透湿性、悬垂性、耐磨性、保暖性,并对两种织物的上述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锈钢混纺针织物具较好的湿舒适性能,但耐磨性较低,因此织物中应增加一定比例的涤纶。  相似文献   

2.
采用EKS纤维、德绒纤维、腈纶、黏胶纤维和蛋白黏胶纤维设计组织结构相同、面密度相近的针织面料,测试织物的透湿性、芯吸性能、保暖性、吸湿发热性能和透气性等指标,进而研究不同比例纤维混纺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基于试验数据和结果分析,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对面料的热湿舒适性能进行客观评价。结果表明:纤维组成及混纺比为EKS纤维/德绒纤维/蛋白黏胶纤维30/30/40,纱线线密度为14.6 tex时,混纺针织物热湿舒适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3.
对咖啡炭涤纶长丝交织、咖啡炭腈纶混纺针织面料进行顶破、耐磨、起毛起球、保暖、透气、透湿、导湿等性能测试,得出结论:咖啡炭长丝织物的顶破和耐磨性好,咖啡炭混纺针织物比棉针织物耐磨性好;咖啡炭长丝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优于咖啡炭混纺织物;咖啡炭长丝与棉纱、天竹纱、棉氨包芯纱交织后,织物的透气、透湿、导湿性增强;咖啡炭混纺针织物比棉针织物保暖性、透湿性和导湿性好;咖啡炭长丝和短纤织物穿着舒适,适宜直接接触皮肤穿着。  相似文献   

4.
为客观综合评价混纺毛织物热湿舒适性能,将丝光羊毛条、无毛绒和莫代尔纤维以6种不同比例混纺,分别织制纬平针组织针织物,并对透气率、透湿率、克罗值、回潮率、散湿速率和芯吸高度进行测试,分析混纺比对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丝光羊毛条、无毛绒和莫代尔纤维的混纺比为60∶20∶20时,织物透气率、克罗值达到最大;当混纺比为20∶20∶60时织物透湿率、回潮率达到最大,且散湿速率相对较优;针织物芯吸高度最高时的纤维混纺比为20∶60∶20。采用变异系数法为影响针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物理指标赋权,得出了综合评价羊毛/羊绒/莫代尔纤维混纺针织物热湿舒适性的计算式。  相似文献   

5.
测试分析了Coolmax/氨纶混纺针织物、棉/氨纶混纺针织物、Porel/棉/氨纶混纺针织物的透湿快干性能,以及Porel牛仔织物及棉型牛仔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结果表明:Porel针织物速干性能、液态水分管理能力、热湿平衡的调控能力优于Coolmax化纤针织物及棉型针织物;Porel牛仔织物的导湿性能相比棉型牛仔织物提高了20.9%。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细旦短纤涤棉纱混纺比对其针织物性能的影响,选择了5种不同混纺比的纱线设计了一些度样,试验结果表明针织物中细旦短纤化含量越小,针织物的舒适性越好,同时发现混有10%细旦短纤涤纶的涤棉纱织物在传热与透湿汽方面具有较好的穿着舒适性。  相似文献   

7.
牛奶蛋白纤维混纺针织物热湿舒适性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研究牛奶蛋白纤维织物的服用性能,采用以牛奶蛋白纤维、棉、coolmax纤维为原料的7种不同混纺比的针织物为研究对象,对织物的保暖性、透湿性、透气性、吸湿性等指标进行测试分析,进而研究不同纤维含量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利用灰色聚类分析评价系统,分别对不同环境下针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含牛奶蛋白纤维的织物具有较好的保暖性及湿传导性;在夏季环境中,随牛奶蛋白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越好;冬季环境中,牛奶蛋白纤维含量的变化对织物热湿舒适性能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竹炭中空涤纶混纺针织物的保暖性、透湿性、导湿性3项热湿舒适性指标以及抑菌率、远红外发射率、紫外线屏蔽率、负离子发射量、氨吸附5项保健功能指标,实验显示竹炭中空涤纶混纺针织物具有优良的热湿舒适性能和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对针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预测,对7种针织物进行物理性能测试,对影响针织物热湿舒适性的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对热湿舒适性影响显著的针织物性能指标主要为瞬间冷暖感、导热系数、透湿量、厚度;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预测方法建立了针织物热湿舒适性与针织物测试性能指标之间的灰色关联模型,从而在得知针织物的瞬间冷暖感、导热系数、透湿量、厚度的情况下实现对针织物热湿舒适性的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0.
选用"十"字形异截面涤/棉混纺纬平针织物,经吸湿排汗功能整理后,测试织物整理前后的芯吸性能、透湿性能、快干性能、透气性能和悬垂性能。试验结果显示,吸湿排汗整理剂Ultraphil HSD的引入有益于含棉针织面料芯吸性能、透湿性能、快干性能等湿舒适性的提高和改善,其提高和改善效果与异截面涤/棉混纺针织物中棉含量的比例呈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