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混合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特点是能够运用中低温热源,热源的可利用温差大,制冷系数较高。本文利用Yong效率法对新型混合吸收式制冷循环进行了分析,得出新型混合吸收式制冷循环的Yong效率比两效吸收式循环高,可达0.292。同时得出系统各个部件的Yong损失,分析吸收式制冷系统在能量的转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混合吸收循环系统的优化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2.
一个新型的吸收制冷循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热电联产动力循环相对应,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热电联合驱动制冷新循环。新循环将高效热变换器原理引入吸收制冷,实现了吸收制冷中电动力的高效利用。本文建立了用于描述“热电联用吸收制冷循环”特性的热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实现上述模型的计算机软件,计算和分析了循环分流量对新循环的COP、qg、qk、qo等参数以及运行费用的影响,并与传统吸收制冷循环、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新循环不仅克服了传统吸收制冷由于热源品位和数量的降低而引起制冷量不足的缺陷,而且还提高了能量利用率,降低了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吸收-压缩复叠制冷循环,该循环由内燃机余热驱动的高温级复合吸收-压缩制冷循环与动力驱动的低温级CO2亚临界压缩制冷循环复叠构成。对不同制冷工质对在此循环中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关键参数对复叠制冷循环性能的影响规律;最后进行了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该循环的理论性能优于两级复叠制冷循环;在冷凝温度为40 ℃、蒸发温度为-35 ℃条件下,R124-DMAC/R744性能优异,COP可达2.864,是较为理想的工质对,且年总成本较低为15 150.14 美元。  相似文献   

4.
一个用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吸收制冷循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提出了一个由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吸收制冷循环。论文将热变器原理用于吸收制冷,从而大大提高了吸收制冷的循环效率。详细介绍该新型循环的热力学模型,同时以一个典型的太阳日照为例,计算了新循环的性能系数(COP)、冷凝热、理论极限制冷温度和制冷量,并与传统循环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循环不仅克服了传统循环在热源工况不稳定时将导致系统工况不稳定甚至不能工作的缺点,而且还具有更高COP值。  相似文献   

5.
三压力引射吸收制冷循环是最新改进的吸收式制冷循环,其制冷性能明显优于传统的吸收式制冷循 。选用NH3-H2O,NH3-LiNO3,NH3-NaSCN三工质对水冷空调制冷工况的详细计算,分析了发生温度,吸收温度和冷凝温度,以及蒸发温度对性能系数和泵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熵产最小法分析R290/CO2复叠式制冷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低温环境下采用自然工质R290和CO2的复叠式制冷循环,用熵产最小法对R290/CO2复叠式低温制冷循环进行了分析,利用熵产最小法确定R290/CO2复叠式低温制冷循环的最佳中间温度。为提高R290/CO2复叠式低温制冷循环的效率,应减少蒸发器、冷凝器和冷凝蒸发器的传热温差,可以看出R290/CO2的复叠式制冷循环在低温制冷条件下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低品位不稳定热源驱动的吸收制冷循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低于100℃不稳定热源驱动的一种改进吸收制冷循环。以NH3-LiNO3作为工作质量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对两级和三级循环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进循环能够在低温不稳定热源(60℃ ̄100℃)驱动下稳定的运行,具有较较强的变工况适应能力,并且三级吸收循环可以在-40℃制冷温度下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8.
基于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分析由两个内可逆卡诺制冷循环构成的联合制冷循环的优化性能。首先导出联合循环的制冷率与制冷系数的普遍关系,再由它求出活塞式和定常态流两种联合制冷循环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基本优化关系,并作了些有意义的讨论,获得一些对实际联合制冷循环有参考价值的新结论,同时还澄清了有关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吸收式制冷(热泵)循环流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吸收式制冷作为最早的人工制冷方法,诞生至今已有200多年。在民用和工业中的实际应用有60多年。近20余年来,吸收式制冷在理论与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迅速发展,并在制冷机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得到国内外厂商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随着人类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增加,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及能源的高效利用。余热、废热、可再生的太阳能、地热能等的利用使得热能驱动的吸收式制冷(热泵)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采用电驱动蒸气机械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不同,吸收式制冷(热泵)技术可利用采用低品位热源的热能直接驱动,运行成本远低于电驱动系统。吸收式系统多采用H2O-LiB r溶液、NH3-H2O溶液等自然工质作为制冷剂,具有环境友好特性,同时具有安全、可无噪音运行、可靠性高等显著优点。但也具有占地面积大、初投资高,冷却负荷高,一次能源效率低(直燃形式)等不足。针对这些特性,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循环设计优化、工质对选择、系统部件热质传递强化、系统控制策略优化等。狭义的吸收式循环是指闭式、溶液吸收制冷剂蒸气的吸收式制冷(热泵)循环。该类循环按照循环形式分类包括单吸收循环、多吸收循环和复合循环。单吸收循环主要包括基本单效吸收循环、扩散吸收循环、膜吸收循环、热变换器循环、重力驱动的阀切换循环以及自复叠循环;多吸收循环主要包括再吸收循环、多效循环、中间效循环、多级循环、中间级循环以及GAX循环;复合循环主要包括喷射-吸收复合、压缩-吸收复合和膨胀-吸收复合等复合形式。现有吸收式制冷技术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且不局限于太阳能、中低温余热利用、冷热电联产、储能(蓄冷、蓄热),膜交换材料、高温下耐腐蚀材料,塑料热交换器等方面。吸收式循环现有循环结构的提出针对的是一定温度和浓度下循环,面对新的应用场景、新材料以及新吸收工质对,吸收式循环可以提出多种更高效、更宽热源驱动温度范围和溶液浓度范围的新循环。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引射吸收式制冷循环。它可以强化吸收,而且可以扩大吸收式制冷的应用领域。分析了引射吸收式制冷循环,提出了参数选择方法,分析了影响引射式吸收制冷循环中吸收过程的因素并与喷淋吸收过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和供热两用装置,在65℃-90℃废热水驱动下,实施制制冷循环及Ⅱ型热泵循环的试验研究结果,文内给出了吸收制冷循环和Ⅱ型热泵循环的热力系数,系统一次能源利用率、稀溶液浓度和放汽范围及负荷水温度的变化关系。并分析了不同驱动热水温度下的经济运行工况,制冷循环制冷量与Ⅱ型热泵循环供热量间的区配关系及系统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2.
CO2低温制冷循环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CO2单级压缩和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分析得出,在一定的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下,CO2单级压缩制冷循环的COP比CO2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COP低、压差大、压比高.因此,CO2低温制冷循环系统应采用双级压缩制冷循环,为提高CO2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循环效率,应尽可能升高蒸发温度、降低冷凝温度,可以看出自然工质CO2双级压缩制冷循环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获得低于60K温区的混合物工质内复叠节流制冷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利用内复叠节流制冷循环获得30K~60K温区的新制冷方案。进行了与之相关的热力学问题分析,建立实验装置,首次获得了50K左右的低温。  相似文献   

14.
四热源制冷循环的等效三热源制冷循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揭示了一个四热源制冷循环等效于一个三热源制冷循环,而且还可使四热源制冷循环转化为三热源制冷循环,获得最佳的制冷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得90K的低温,提出1套带预冷循环的林德制冷系统,并分别对该系统的预冷循环和制冷循环进行了设计.预冷系统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分别为R404A 和 R740.无热负荷时,设定低温箱的温度90 K,制冷量为140 W.该系统整体结构简单,获取温度低,在低温领域有较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氨水吸收式制冷以其节能环保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氨水吸收式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集中在高效循环工质对的寻求、系统循环的优化组合、低品位热能的利用、吸收强化与小型化、以及强化传热传质的添加剂等方面,特别是吸收器的吸收强化和添加剂的研究,成为氨水吸收式研究的热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该制冷循环由高温烟气驱动,采用两级发生,实现了能量的分级利用,有助于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引入GAX循环,回收了部分吸收热,有助于提高循环的COP;引入喷射器,使得吸收压力高于蒸发压力,吸收过程在较高压力下进行,有助于提高吸收终了浓溶液的浓度,增大放气范围,改善循环的性能COP.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个用柴油机驱动的复合制冷循环,即用柴油机主机带动压缩式循环,同时利用柴油机排气和缸套水的热量作源驱动吸收式循环。热力学分析和数值计算表明,此复合循环由于实现了不同品位热源的合理利用,减少了不可逆损失,其能效比普通式循环或直燃式吸收循环可分别提高19%和58%。  相似文献   

18.
联合制冷循环的有限时间热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由两个内可逆卡诺制冷循环构成的无中间热源的联合制冷循环有限时间热力学最优性能。基于一类较为普遍的物理模型,导出其制冷量与制冷系数间的基本关系,再根据活塞式模型循环和定常流模型循环的基本特征,得到两种模型联合到冷循环的最佳制冷率密度与制冷系数间的关系。对前者,与前人所得结果相同;对后者,获得了一些新的有意义的结论。有关结果还可推广到由两个以上制冷循环构成的联合制令循环。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用LBL计算GEOTHM程序设计最佳低温制冷系统。该程序广泛地用来设计最佳热循环和其它的动力循环。GEOTHM程序可计算包括制冷循环在内的多种热力循环。GEOTHM有一个使单步热力循环各参数最佳的优化程序。能设计达55个最佳参数的制冷循环,从而使制冷成本最低,热效率最高,还论述了优化程序在两种液氨制冷循环中的应用,使这些循环的制冷成本最低,输入功率最小。  相似文献   

20.
建立一类存在热阻,热漏和内部耗散的定常流态联合制冷机循环模型,并研究其性能优化,导出制冷系数,制冷率基本优化关系和最大制冷系数及其相应的制冷率,给出了传热面积的最佳值工质最佳工作温度。所得结果适用于由任意个制冷机串接而成的联合制冷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