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智慧协同网络体系基础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宏科  罗洪斌 《电子学报》2013,41(7):1249-1254
现有互联网具有"三重绑定"特征,即:服务的"资源和位置绑定"、网络的"控制和数据绑定"及"身份与位置绑定".这种网络体系与机制是相对"静态"和"僵化"的,在此基础上的演进与发展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信息网络"高速"、"高效"、"海量"、"泛在"等通信需求,难以解决网络可扩展性、移动性、安全性等问题,更难以实现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节能等.本文创造性提出了以"三层"、"两域"为典型特征的智慧协同网络体系结构模型."三层"即:智慧服务层、资源适配层和网络组件层;"两域"即实体域和行为域.在"三层"、"两域"体系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智慧服务层、资源适配层和网络组件层的基本理论,以在有效解决网络可扩展性、移动性、安全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降低网络能耗等,显著提升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2.
一种面向智慧协同网络的自适配路由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有互联网网络体系和机制相对"静态"和"僵化",缺乏支持智慧网络的有效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现有互联网存在的严重弊端,必须创建新的网络理论体系.本文在智慧协同网络"三层"、"两域"体系结构下,针对"网络组件层"的路由自适配问题展开研究,提出基于生物启发的转发网络族群自适配路由策略,实现族群内路由组件之间的智慧协调、动态重构和优化决策,有效解决现有路由策略的静态、僵化等问题.通过数学分析证明:如果设定模型参数μ∈(0,1),提出的自适配路由策略可以始终保持稳定性.最后,通过原型系统验证了提出自适配路由策略是切实可行的,能够提高网络的承载业务数量和提升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3.
智慧网络组件协同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郜帅  王洪超  王凯  张宏科 《电子学报》2013,41(7):1261-1267
现有互联网网络体系和机制相对"静态"和"僵化",缺乏支持智慧网络的有效机制.要从根本上解决现有互联网存在的严重弊端,必须创建新的网络体系、理论及机制.本文在多年信息网络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期973项目"一体化可信网络与普适服务体系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在智慧协同网络"三层"、"两域"总体结构模型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种智慧网络组件协同体系结构模型,提出了智慧网络组件模型与族群聚类机制,给出了网络复杂行为博弈决策机制及智慧网络组件协同工作机制等,实现了基于网络组件协同配合的网络智慧通信,有效解决了现有互联网资源利用率低、网络能耗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兴通讯技术》2019,(1):42-46
介绍了智慧标识网络(SINET)的基本原理,重点分析了SINET的资源动态适配机制在安全性方面的解决方案,提出了动态适配安全防御总体架构和具体机制。理论研究和实验表明,智慧标识网络动态防御机制可灵活调度网络资源、智慧服务迁移,从而较好地应对一些网络安全攻击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确定性成为信息网络尤其是行业专网的新焦点.现有确定性网络技术始终关注网络传输要素(带宽、时隙等)来保障数据流的确定性传输.然而,仅靠保障传输要素无法支撑新兴行业应用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在算网融合场景,智算任务要求同时保障传输与计算要素的确定性来实现高性能通信;在绿色通信场景,需要考虑节点能量要素的确定性以维持网络稳定运行.针对上述需求,本文基于前期提出的标识网络技术,研究面向传输、计算、存储、能量等多要素的广义确定性网络.首先提出广义确定性标识网络架构,包括差异化服务层、异构融合网络层和智慧化适配层.差异化服务层和异构融合网络层,分别实现差异化确定性应用需求和异构化确定性网络要素的统一标识和描述,并通过标识解析映射实现确定性信息向智慧化适配层的统一封装和传递;智慧化适配层完成差异化确定性应用需求和异构化确定性网络要素的适配.现有确定性资源适配方法,即使仅考虑单一网络内的基本确定性要素,仍面临计算时间长、求解复杂性高、灵活度低等问题,为了支持更加复杂的多确定性要素、多种异构网络的协同适配,设计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端到端的确定性调度(End-to-...  相似文献   

6.
智慧协同网络中的服务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伟  陈佳  周华春  张宏科 《电子学报》2013,41(7):1255-1260
现有互联网在服务支持方面具有服务命名方式复杂、服务适配过程僵化等严重弊端,难以满足未来互联网的需求,亟待研究新的服务机制.为此,本文在智慧协同网络体系总体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智慧服务层工作原理与设计方案,包括服务标识的统一命名与服务行为表征方法,服务的注册与查询方法,服务资源的存储方法,服务动态感知方法,以及服务标识到族群标识的智慧映射机制等,实现了服务的普适化和智慧化,显著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支婷  刘颖  周华春  张宏科 《电子学报》2021,49(8):1653-1664
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应用场景的多元化,传统网络无法很好地满足新业务的动态多样化需求,因此国内外对未来网络展开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未来互联网体系架构的研究现状.其次,介绍了具备"三层、两域"特征的智慧标识网络(Smart Identifier NETwork,SINET)体系架构,然后重点阐述了SINET服务机理在服务的命名与解析、路由机制、服务缓存、移动性、传输控制机制、可扩展性、绿色节能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详细分析了SINET服务机理的安全性.最后总结了SINET面临的挑战,对SINET服务机理在大规模场景部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出讨论.  相似文献   

8.
P2PSIP基本概念和SIP网络移动性的基础上,将SIP移动性扩展到P2PSIP重叠网络层面。分析了P2PSIP重叠网络在终端移动性,会话移动性,个人移动性和服务移动性方面的新特性和新应用,重点研究了P2PSIP多重叠网络互连问题。讨论了重叠网络域间消息和管理配置参数适配过程,以及用户跨重叠网络域登记、定位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物联网的技术思想与应用策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综合分析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关于"多域融合共享和泛在综合服务"的物联网核心技术思想;研究了智慧化综合服务平台的技术体系结构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实验理论模型;研究建立了实现未来物联网市场应用、融合共享、泛在服务、商业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商务应用模型,提出了"智慧服务商店"的概念,并研发了实用的"智慧校园"综合服务示范实验系统和实验性"物联网科技园智慧服务商店";研究了以物联网应用为标志、以产业应用和智慧服务为特征的后互联网时代新兴智慧服务产业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企业网的不断发展及MPLS VPN部署的推广实施,在提供服务的骨干网络中,跨越不同服务提供商管理边界的跨域部署成为必然的要求.跨域VPN的建立过程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快速发展,业界提出了几种VPN跨域方法,即OPTION A/B/C三种.MPLS VPN可以分为MPLS/BGP三层VPN和MPLS L2VPN,两种VPN都支持上述的三种跨域方法,采用相同的跨域理念.MPLS L3VPN跨域技术突破单个服务提供商管理域的限制,扩展了MPLS VPN架构的灵活性,使得部署方式满足了不断扩展的网络部署要求,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VPN业务部署架构.本文以MPLS/BGP三层VPN及Option C跨域方式为例,阐述了电力数据通信网的VPN跨域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无线城市应用平台,以承接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该平台利用大数据的理念和技术,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了融合基础层、架构层、应用层3个层面,基于移动网络、有线网络和数据中心等基础网络的一种集大数据传输、存储、处理、运用为一体的智慧化应用体系。该平台提供通过用户和内容的共享,以统一呈现的形式,为市民、企业和政府提供一站式城市信息化运营管理公共服务,是大型智慧城市化建设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2.
目前,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量主要集中在PB/EB级别,在采取虚拟化技术之后,东西流量大幅增加,给传统三层架构带来很大挑战.叶脊架构将网络从三层扁平化为二层,更适于数据中心内部流量的高效运转,帮助企业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寻求数据中心效用的最大化,提升资源利用率.叶脊架构对整个高端光模块的应用数量是传统架构的数十倍,将强势拉...  相似文献   

13.
基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构成和关键要素,提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框架应由指引体系、保障体系,以及资源环境平面、基础设施平面、信息设施平面、科教文化平面和应用集群平面等5个功能平面组成;指出通过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科教文化和应用集群本体的完善,统筹规划基础信息工程建设,配套多种举措促进信息化价值的最大化实现才能充分发挥智慧城市中信息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Quality of Service (QoS) management on IP network, new generation of QoS architecture QoSAF is proposed. QoSAF is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 resource control layer, network service layer and business layer. QoS management is accomplished by interactivity of layers. In this architecture, mechanism of feedback control enhances the functions of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ystem monitoring. The principle of design and logical architecture of system is discuss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15.
To address the needs of intelligent sharing of network resources,blockchain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ere integrated with the network,and an endogenous trusted resource intelligent sharing network architecture was proposed to make network asset sharing have endogenous trust.Based on distributed alliance blockchain,an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on-chain identification and off-chain resource was proposed to achieve credible management of network resources.Security and trusted sharing protocols for network data was designed to synchronize data consensus within the network.Based on smart contract,network resource scheduling and service composition methods were presented to achieve trusted service sharing.Finally,the proposed architecture was applied to decentralized scenarios such as domain name resolution,cross domain authentication,and virtual network operation.The proposed architecture realizes the integration of blockchain and network and supports the endogenous trusted sharing of network assets.  相似文献   

16.
协作多点(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技术因能有效改善小区边缘用户性能,提高系统吞吐量,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CoMP的研究要基于一定的网络架构,目前已有的中心式和分布式网络架构存在回程容量大、CoMP时延高、复杂度高等问题。本文提出了改进型分布式网络架构,在传统分布式网络架构的基础上增加了集中控制的逻辑实体,能有效简化CoMP流程,减少CoMP时延以及实现复杂度。  相似文献   

17.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uman daily life like ubiquitous city and healthcare services as well as the fundamental monitoring such as environment pollution, tunnel monitoring, earthquake diagnostic, and so on. To increase us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collected sensor data,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should be required to apply a variety of mobile devices to give the information at anytime and anywhere to users. Thus, we present multi-sensor centric smart sensor network architecture using general mobile devices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efficient and valuable sensor network application and services. The proposed system architecture is based on IEEE 802.15.4-2006 standard with smart mobile devices. We also show some scenarios with on-demand request and real time event driven data to show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architecture using five kinds of sensors such as magnetic, photodiode, microphone, motion and vibration. Based on the experiment results, we show that the proposed system has the potential as smart mobile device-bas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rchite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