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表面涂层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环氧树脂、有机硅、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料对混凝土进行表面处理,通过快速测定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实验(ASTMC1202法)和吸水率实验,比较处理前后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以及有机硅对混凝土吸水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试验研究了不同掺量下单掺矿渣微粉、表面涂层材料(环氧树脂或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材料)以及两者共同作用对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能力的影响,并分析了矿渣微粉改善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矿渣微粉和表面涂层均可显著地提高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矿渣微粉的改善效果随着掺量的增加而增加;环氧树脂的作用效果比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材料更明显;矿渣微粉与表面涂层材料结合使用效果更优;矿渣微粉的填充效应、对氢氧化钙的部分吸收以及对氯离子的初始固化能力是改善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三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掺量下单掺粉煤灰、表面刷涂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以及两者共同作用对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粉煤灰改善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掺粉煤灰和刷涂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均可显著地提高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粉煤灰的改善效果随着掺量的增大而增加;粉煤灰与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结合使用改善效果更优;粉煤灰的火山灰效应、填充效应以及对氯离子的初始固化能力是改善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3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李漠  王莉华 《广东建材》2011,27(4):14-17
本文试验研究了矿物掺合料(不同掺量下单掺粉煤灰、矿渣或硅粉)、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以及两者共同作用对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矿物掺合料和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均可显著地提高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矿物掺合料的改善效果随着掺量的增加而增加,改善能力为硅灰>矿渣>粉煤灰;矿物掺合料与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结合使用效果更优。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作用机理分析表明:矿物掺合料的火山灰效应、填充效应和对氯离子的初始固化能力是改善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三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国外建材科技》2021,(1):38-41
为了进一步提升管桩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采用硅烷、水剂型环氧树脂、丙烯酸酯涂料和聚合物防水砂浆四种表面涂层对管桩混凝土进行处理,通过试验不同表面涂层对管桩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抗冻性能的影响,研究不同表面涂层的提升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水剂型环氧树脂、丙烯酸酯涂料、硅烷三种表面涂层均能显著提升管桩混凝土的耐久性,聚合物防水砂浆基本没有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   

6.
试验研究了矿物掺合料(不同掺量下单掺粉煤灰、矿渣或硅粉)、环氧树脂表面涂层以及两者共同作用对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矿物掺合料和环氧树脂表面涂层均可显著地提高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矿物掺合料的改善效果随着掺量的增加而增加,改善能力为硅灰>矿渣>粉煤灰;环氧树脂表面涂层可大幅度降低混凝土的电通量,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矿物掺合料与环氧树脂表面涂层结合使用效果更优.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机理分析表明:矿物掺合料的火山灰效应、填充效应和对氯离子的初始固化能力是改善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三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邓志伟 《江西建材》2023,(12):53-55
为提高轨道交通工程盾构管片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文中研究了不同掺量水泥渗透结晶防水剂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对比内掺水泥基渗透型结晶防水剂、外涂水泥基渗透型结晶防水涂料、浸渍防腐阻锈剂提高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剂可以显著提高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该性能随着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剂掺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掺量增大到2.0%后,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开始下降,1.5%掺量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提升效果最佳。比较提升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效果,浸渍防腐阻锈剂最优,外涂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次之,内掺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剂虽有提升,但效果不及前两者。  相似文献   

8.
采用有机硅改性水泥混凝土制备了有机硅聚合物防水混凝土,从防水性能、吸水率、氯离子渗透性能等角度,系统研究了其防水抗渗性能。研究表明,有机硅掺入水泥混凝土后,能形成网状交联结构,有效改善水泥混凝土的防水抗渗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能力。这一结果为有机硅聚合物混凝土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渗透型防水材料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对分别经过涂刷水性渗透型无机防水剂、浸润水性渗透型无机防水剂、涂刷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处理及未经防水材料处理的基准混凝土试件进行了快速氯离子扩散性能试验。采用NEL法测试上述4种试件的氯离子扩散系数。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的效果比水性渗透型无机防水剂更佳。通过扫描电镜微观观察证实了防水材料的渗透结晶效果。  相似文献   

10.
聚合物涂层逐步被应用于混凝土养护及表面强化领域.研究了聚合物涂层对表层水泥基材料收缩性能、力学性能、碳化深度、毛细管吸附和氯离子扩散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涂层可有效减少表层砂浆的收缩,涂层越厚减缩效果越好;相比标准养护,聚合物涂层可提高表层砂浆的早期强度;提升表层混凝土的抗碳化及抗氯离子扩散性能;改善表层砂浆的毛细管...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持续荷载与冻融循环耦合作用对混凝土毛细吸水性能的影响,先对混凝土试块分别施加0f_c、0.3f_c、0.5f_c的应力作用(f_c为混凝土极限压应力),并在持载状态下进行0、25、50、100次的冻融循环试验,利用卡斯特瓶对该混凝土进行毛细吸水试验。结果表明:当作用于试块的应力水平小于临界应力值(介于0.3f_c与0.5f_c之间)时,混凝土的毛细吸水量较少,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和抗冻性能较好;当应力水平大于临界应力值时,试块的毛细吸水量增加,当试块同时承受冻融循环作用时,两种作用交互影响混凝土试块的损伤,造成混凝土劣化速度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12.
渗透性能包括氧的渗透性、毛细管水吸附作用、氯离子扩散性能等已经普遍地应用到混凝土耐久性的评价指标中。本文通过不同的自密实混凝土(SCC)与相同强度等级传统的普通振捣混凝土(REF)对比,分析自密实混凝土的渗透性能的试验研究。自密实混凝土的特性根据C40和C60的立方体强度掺有矿物掺合料或没有矿物掺合料但掺有粘性剂进行配合比设计。研究结果表明,自密实混凝土透氧率和吸附作用明显比相同强度基准的普通振捣混凝土低。但是氯离子扩散系数更多取决于矿物掺合料的种类;自密实混凝土中没有掺矿物掺合料但掺有粘性剂的比基准混凝土和其它自密实混凝土有更高的氯离子扩散系数。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氯乙烯偏氯乙烯共聚树脂沥青防水涂料的配方设计、制备工艺及其性能测试的基础上,讨论了该防水涂料的制备工艺及氯乙烯-偏氯乙烯共聚树脂的改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干湿过程及循环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混凝土的干湿循环过程分解为干燥和湿润过程,对其干湿过程中不同深度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水量蒸发/吸收规律及氯离子对水分传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测定混凝土干湿过程中的蒸发/吸水量、相对湿度,可合理制定干湿循环制度,并进行室内试验与现场环境的加速倍率换算;在干湿初期,混凝土失水/吸水速率最大,之后大幅减小;干燥时间决定了混凝土的劣化深度,制定干湿循环制度时宜延长干燥时间,缩短润湿时间;离子的存在不影响混凝土水分的传输方式,但会大大降低其毛细吸附和扩散传输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选取4种直径(14、18、22、25 mm)、4种涂层(3种石墨烯/环氧涂层、1种无涂层)的钢筋制作钢筋混凝土中心拉拔试件,研究涂层中石墨烯掺量对钢筋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钢筋与混凝土间的黏结性能比普通无涂层钢筋试件差;涂层钢筋混凝土与无涂层钢筋混凝土的极限黏结强度之比随着钢筋直径的增加而减小;石墨烯掺量...  相似文献   

16.
RCM法测试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扩散性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主要介绍一种新型的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快速测定方法——RCM法。对其工作原理及测试方法进行了评述。并测定了氰离子在一系列不同水灰比的混凝土中的扩散系数,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扩散能力随水灰比的减小而提高。  相似文献   

17.
宋家茂  张勇  张润  郝挺宇 《混凝土》2020,(3):59-62,68
提出的直流阶跃法检测混凝土电阻率,直接检测标准养护的混凝土强度试件,在试验室内研究了水胶比、砂率、粉煤灰,矿粉掺量对各龄期混凝土电阻率的影响;在某搅拌站对工程使用的C30混凝土进行了电阻率、电通量法,快速氯离子扩散系数检测,结果表明提出的电阻率法与上述两种标准方法相关性高,可以快捷评价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成都市新建污水处理厂底板采用“二油二毡”滑动层+抗渗混凝土、池壁采用抗渗混凝土+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进行防水处理的施工技术,并根据工程案例总结了水泥基渗漏结晶型防水涂料的实际应用经验,指出该材料适用于有水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工程.  相似文献   

19.
Various surface coatings are used to prevent the degradation of durabi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s. Most of them are constituted of organic coatings using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However, such organic coatings have the decisive shortcoming of being air-polluting during manufacturing process as well as during coating works. Calcium-silicate compound, an inorganic coating which exhibits composition similar to cement, is adopted to compensate this disadvantage. So far clear results are still lacking for the evaluation of durability of concrete using inorganic coating.This study intends to assess the durability of concrete applied with inorganic coating material and concrete surface treatment. The diffusivity of chloride has been evaluated using mortar specimens, and concrete specimen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durability performance related to inorganic coating materials via carbonation test and frost resistance test.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resistances against the penetration of chloride, freezing–thawing and carbonation are improved in the hardened mortar and concrete specimens coated with special cement coating compared to non-coated ones. Especially, cases where concrete surface treatment is applied as level III exhibit the most remarkable performances.  相似文献   

20.
In relation to concrete carbonation as a cause of problems in concrete buildings, we have constructed a diffusion-reaction carbonation model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o estimate the depth of carbonation. Input data for analysis using this model were obtained by measuring both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and the solubility coefficient of carbon dioxide in various coatings by studying the permeation of carbon dioxide using a differential pressure method.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has been verified by comparing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is model with experiments on accelerated carbonation using coated concrete specimens.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of carbon dioxide in various coating materials increas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polyvinyl chloride, polyurethane, epoxy, and acrylic. The effects of the degradation of coatings and of the number of coatings have also been exam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