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陆涵 《建筑与文化》2016,(10):132-133
人类文明进程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三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每一次新文明的诞生都伴随着人地关系的重大改变。受自然观的影响,湖泊与城市的关系自然也在不断的发生转变。在当下水环境污染、城市内涝等水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重新梳理一下城湖关系的演变过程就显得十分必要。文章从人类文明的角度,通过自然观的改变来分析和归纳城湖关系的演变历程,同时对当下因"水"而发的城市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
刘笑  张剑文 《华中建筑》2023,(3):154-157
翠湖是昆明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其园林发展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经历了由封闭私家园林到开放公共园林的极大转变。该文主要通过历史文献的记录以及其他相关诗词的记载对翠湖区域明代柳营别业、沐蜀王府时期、清代平西王府、洪化王府时期等历史时期园林布局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对该时期的园林变迁进行研究,并通过图表形式进行分析,总结出各时期翠湖园林的不同特征并对其变迁原因进行探究,以期为完善翠湖园林历史作出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3.
城市历史与城市更新,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都江堰通过发展文化带动了旅游产业,却没有完全实现新老城区的和谐统一.为避免城市的单极化增长和资源枯竭,结合都江堰蒲阳河段城市设计,提出尊重城市演变特征的柔和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王玏  魏雷  赵鸣 《中国园林》2012,(10):57-60
北京河道是北京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诸多历史景观、文化遗产和民俗活动都是沿水域而展开的,蕴含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分析了元、明、清3代北京城市水系的发展与演变,探讨了影响水系变迁的主要原因.在水系梳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各时期北京城市主要水系的历史景观内容,归纳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滨水景观特质,进而总结了从元代到清代的河道历史景观的演变特征.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北京河道文化景观的发展和古城文脉的延续提供可参考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红旗街是长春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诸多历史建筑、文化习俗、城市精神在此集聚。梳理长春城市发展各时期,分析城市发展对红旗街建设的影响,归纳各阶段景观特质,总结红旗街景观的演变。旨在为长春景观的发展和文脉延续提供可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卓智慧  刘晖 《室内设计》2021,(2):132-140
历史校园景观风貌是由建(构)筑 物、景观环境、空间格局等有形的物质形态 与校园历史、传统、活动等无形的人文特征 组成,具有历史记录、科学艺术、情感记忆、 场所精神等价值。根据在历史校园景观风 貌遗存的组成中,各历史时期的校园景观风 貌遗存所占比重的相互关系,可将历史校园 归纳为“单一风貌主导型”和“多时期风貌 杂糅型”两类。此外,还有一些历史校园仅 遗留下了个别单体遗存,遗存间的时空联系 性较弱,本文将其归纳为“散点遗存型”。历 史校园从属于文化景观遗产范畴。城市历史 景观(HUL)是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景观方 法,运用HUL的理论及方法,对历史校园景 观风貌进行保护更新研究,在校园动态发展 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校园,提出保 护方法及更新策略,实现历史校园景观风貌 更好的保护和延续。  相似文献   

7.
小翠湖的生态修复工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取引水环流、水体增氧、水体生物修复、底泥生物修复、恢复水生植被(包括生态浮床和湖滨植物带建设)、调整鱼类养殖结构等措施治理小翠湖,经过近5个月的施工和调试后,其水质得到明显改善,COD、BOD5、氨氮、磷酸盐、总氮、总磷分别由(40~50)、9.1、1.0、0.10、2.3、0.35 mg/L下降至20、4.9、0.5、0.04、1.74和0.18 mg/L.经过治理后,小翠湖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藻类水华的暴发得到缓解,水体由治理前的暗绿色转变为黄绿色,透明度由38cm提高到近50cm,Chl-a浓度由120ug/L降至49ug/L,减少了59.2%.该修复工程的成功实施为已完成截污和清淤的城市景观湖等封闭水体的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合肥位于长三角冲积平原与内陆交界处,紧邻巢湖和淮河水系,经千余年城市建设形成了“山—城—河—湖”的城市山水格局。然而随着现代城市建设活动的高速推进,合肥原有的传统山水格局正面临割裂,丰富的城市遗产和文脉濒临消融。在此背景下,寻找城市发展与历史遗产的平衡成为当下重要的议题。文章以合肥市内部及所在区域的城水关系演变机制为研究对象,借鉴城市历史景观的动态视角以及文化景观理论中物质载体—文化动力模式,构建空间—时间—环境载体—人文营建的动态关联,以合肥市整座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山水空间为研究范围,梳理其自建城至当代的历史景观演进历程,从环境载体和人文营建两方面探析其城市山水格局的演变机制。并从时间、空间和演变机制角度总结历史城市营建经验,以期为飞速发展中的长三角城市提供高质量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为未来城市规划发展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昆明作为一个多民族文化汇聚的边疆城市,自古以来在国土疆域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昆明城市的建设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在千百年间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存在发展.尤其是明代的昆明城建设奠定了如今昆明主城的雏形,传统风水理论与城市规划的结合使人工和自然完美融合,打造出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城市形态.近现代西方文化的流入和技术的革新给昆明城市带...  相似文献   

10.
刘昕 《中外建筑》2009,(12):49-52
对中西方城市天际线的历史演进的回顾和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天际线的渊源以及形态背后的动力机制。从历史的角度探寻现代中国城市天际线诸多问题的深层原因才是重塑有中国特色城市风貌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焦道娟 《云南建筑》2013,(3):134-141
在城市文化景观休闲中心的保护与更新过程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并实现有机更新,激发地区活力,树立城市文化地标,提升城市形象,是人们所关注的课题。以昆明翠湖片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为例,通过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索翠湖城市文化景观休闲中心保护与有机更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陈娟 《云南建筑》2013,(3):142-144
水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元素,滨水景观的营造逐渐成为城市魅力展现的特色窗口。通过对昆明翠湖滨水景观的分析,提出将水文化与滨水景观相结合的方法,并得到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尝试从高速度与高质量的经济战略目标 导向视角入手解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发展方 式的内在演变逻辑。研究显示,高速度和高质量 是经济战略选择的两个不同方向。新中国成立后 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缺乏土地出让制度,为满足 重工业高速发展所需要的原始积累,中国城市发 展经历了被动紧缩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 土地使用制度的变革,城市成为了地方政府融资 的财政来源,城市发展的高速度取代了重工业发 展的高速度,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城市发展开 始进行大规模的外延扩张;而进入经济新常态时 期后,高质量成为宏观经济战略的焦点,中国的 城市发展进入了以内涵提升为主的发展新时期。 本研究认为,中国城市发展方式具有阶段性特 征,而高速度与高质量的经济战略选择是解释中 国城市发展方式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天津城市空间特征及其演变入手,探讨天津城市未来发展的模式。在研究天津城市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科技城发展与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对整个城市空间格局和空间特征的积极影响,以此来生成未来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以发掘城市的内在潜力,增强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15.
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及其与文化景观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采纳了一项新的国际文书——"城市历史景观"的新建议,以帮助实现城市保护驱动下的城市发展控制。解释了"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及其与文化景观的关系,以文化景观的创新视角阐述了对于活态城市的理解和诠释,指出其实质是借用文化景观概念和方法管理活态城市的各动态关系和脉络,总结了一系列应用此概念的实践重点,如"城市历史景观方法"以及战略框架中的研究领域,旨在提高认识,在研究和实践中提升中国城市环境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城湖空间格局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湖与杭州城市之间一直保持和延续着相依相存、唇齿相依的发展关系,城市作为西湖的东侧界面,与其北、西、南三面群山一起,构成了西湖文化景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城湖空间不断演进的历史空间关系、内在深厚的文化景观关联性和城湖交融的空间发展关系分析,从西湖文化景观真实性、完整性的角度,提出了与西湖尺度相宜的城湖空间控制要求,呼应于西湖山水美学的平远、深远的城市轮廓线控制方法,和以西湖整体保护为目标的湖东视线景观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夏文莹  杜雁  王玏 《风景园林》2021,28(6):100-106
研究城市历史形态与自然环境在演进中的作用关系是认知城市、保护历史风貌和地域性建设的重要基础.以武汉汉正街区为例,基于文献与场地研究,选取边界、街巷、商业中心、水利基础设施作为历史形态的四要素,按时间发展视角分析其与水环境的演变过程和耦合关系.研究发现:汉正街区历史形态和水环境经历了高度耦合—较高耦合—较高耦合—中度耦合...  相似文献   

18.
城市历史景观孤岛化的现象,是一种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特有的景观表现。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源于多重因素的作用,如城市扩张、建设活动的推进,以及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忽视等。文章主要探讨了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孤岛文化感知评价机制。这一机制旨在评估由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引发的城市历史景观孤岛现象,包括其对城市连贯性和整体性的影响,以及对历史文化价值的破碎性和弱化性影响。文章通过研究文化内涵、环境影响、公众感知和环境影响等因素,为制定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城市空间形态作为客观实在的空间形态实体,是一种形象特征,由实体结构和实体的构成要素所反映和表达.本次研究通过介绍沈阳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演变以及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划演变过程,提出了沈阳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期对沈阳今后的城市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是我国生态脆弱区的代表,其生态安全直接关系到两屏三带甚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格局。黄土高原地区景观格局从古至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成为促使景观格局改变的驱动因素。将历史时期至今作为整体连贯的研究区间,梳理演变的脉络,重点从气候因素、生态观及生存需求、社会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三方面论述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探寻其内在关系,以期寻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模式,对黄土高原地人口、资源、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