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建筑设计需要重新被认识.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存在的大量问题也亟待解决.通过设计理念的改变、补充新的可持续建筑课程、加强建筑设计中的技术含量、建立可持续发展研究兴趣小组这几个途径达到培养学生建立可持续设计理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以基本几何形为母题进行建筑形体和立面设计是一种传统的形态构成方式,可持续性概念是现代主义建筑新思潮下的新思维,两者的良好结合能够使建筑兼备形式美和可持续性。文章剖析了在建筑几何母题创作中可持续设计思想发挥的作用,从几何母题单元和组合两个方面阐释了如何将可持续设计思想融入几何母题创作,进而为可持续建筑设计方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叶帆 《四川建筑》2014,(4):98-98
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当今建筑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指出环境、建筑、人是这个问题中所涉及的三要素,提出营造可持续建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经过对可持续建筑理论来源和设计理念的阐释,运用生态位概念,分析了可持续建筑在相关建筑设计理念中的先进性,并得出可持续建筑能更好地解决建筑面临的环境问题的结论。通过对前述内容的提炼,提出了可持续建筑营造原则,揭示了建筑内外环境间生态位差的大小,是判断建筑是否能在环境中可持续的最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肖宗翰  邹文艺 《城市建筑》2022,(S1):139-14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节能环保意识的加强,具有可持续性的绿色建筑逐渐取代传统的高能耗建筑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业所追求的新方向。在BIM模型出现前,预设计阶段、设计阶段及施工阶段作为对建筑可持续性起着决定作用的阶段,往往难以进行可持续分析。而BIM技术的出现,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集成多学科的建筑信息模型,使得设计师可以便捷有效地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进行建筑可持续分析。为了在我国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建筑的发展,研究BIM系统在建筑生命周期内各阶段对可持续设计有利的应用,以及探索基于BIM系统的可持续分析软件与国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相结合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将以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对BIM在可持续建筑中的应用及可持续分析方法进行总结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解决大的环境问题上,可持续性必须是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的设计也体现了可持续性的世界观。从产品设计领域扩散到环境设计以及绿色建筑等各方面的可持续设计也用它自己的力量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本课题试图分析可持续设计理念如何影响着室内空间的设计形态,从另一方面来说,设计师作为解决问题的主导者,更应该普及可持续设计理念并带领大家走上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纲 《山西建筑》2007,33(36):47-48
主要论述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发展、原则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并对可持续建筑的概念和在进行可持续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以实现人类与建筑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街区与当代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不可逆转的城市更新趋势背景下被不断重塑。而在双碳目标下,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的文化性、活力性、可持续性迫切需要新的思考。本文以武汉江汉路南片区更新概念方案为例,以历史建筑文化价值利用、改善街区微气候、提升空间布局通达性及优化商业活力为切入点,探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中的绿色可持续规划与活力复兴,旨在为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升级提供一些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8.
循证设计是以科学研究和量化数据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可持续设计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保持最小环境负荷,和最大效益的建筑设计方法。循证设计能够为可持续设计提供可信的设计依据,提高建筑表现成效,并减小实施阻力,两种设计方法相结合是未来建筑设计的趋势。本文以医疗建筑为研究对象。医疗建筑与人类的生存、健康关系密切,对环境质量要求高,对环境影响大,因此保持医疗建筑与环境的平衡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循证设计思想指导下的可持续医疗建筑设计优势和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该文是《可持续营造建筑系列丛书》的书评,从“土法”与“洋法”两方面论述了高技术与低技术可持续营造建筑设计的实质。可持续营造的建筑即是本源的建筑。建筑设计的本源即是建筑功能与可持续营造的“高技”与“低技”的结合。“土法”和“洋法”在可持续营造之中的体现与目标、可持续营造建筑的设计方法及过程、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和关键技术是生态建筑设计探讨的四个重点。  相似文献   

10.
余迅 《城市建筑》2006,(7):30-34
本文通过对赛朴莱茵建筑规划科技事务所的几个重要项目的介绍,阐述了可持续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内涵——可持续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上的,更重要的是环境、文化、心理上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11.
生物学的共生是一种有意识的智化现象,如何利用生物学共生思想解读建筑与自然的内在关系并探析可持续建筑设计方法与技术,是研究的核心问题。该文通过分析共生思想的内涵,提出适于可持续建筑设计的三种“正相关模式”,即寄生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基于这三种共生模式解析了德国Baubotanik植物建筑的生物嫁接结构、德国BIQ住宅的生物能建筑立面、荷兰UF002-DeSchilde都市农场的微型生物圈系统。本研究旨在通过生物共生视角,映射出更多的建筑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可持续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技术探索提供更多可能性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陈剑秋 《新建筑》2013,(4):57-63
随着我国可持续建筑的发展,绿色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将绿色技术与建筑表现完美的结合亦成为建筑师需要关注的问题。以上海市委党校二期工程为例,设计者将建筑节能技术与建筑空间一体化,进行整体设计,将多种绿色技术转化成丰富建筑空间与形态的手段,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法,使绿色技术与建筑设计效果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3.
自然采光不但可以激发地下商业建筑的活力,提高商业环境品质,同时也是地下建筑可持续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典型案例对比研究,结合现场实测对比结果,提出了地下商业建筑自然采光的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同时以量化分析为先导,总结地下商业建筑自然采光的主要特点与优势,提出优化设计方法,推动地下商业建筑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4.
陈岩 《城市建筑》2014,(11):63-63
建筑设计可持续化的目标就是使社会得到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本文从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得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要点问题,并对未来建筑的规划做出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江西本土可持续建筑应与本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谐共生。本文在简析江西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以建筑与江西本土环境和谐共生为基本原则,针对性的提出江西本土可持续建筑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6.
作为对可持续建筑的实践,南方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研究展示中心提出了生态性、舒适性、健康性、低运行能耗和零运行排放等五大可持续性目标,并从环境生态化补偿、结构体系优化、室内环境控制、能源系统平衡、水资源循环利用及智能化监控等六个方面对建筑进行可持续设计策略和技术的整合。  相似文献   

17.
肖毅强 《世界建筑》2022,(11):40-41
通过建筑作为资源管理系统的模型构建,解释在建筑空间、建筑结构及建筑环境控制系统中,物质、能源、信息的相关对应关系,并强调空间设计是建筑学科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地域传统建筑气候适应性营造智慧的提炼,提出“建筑气候空间”概念,并从空间系统的角度讨论其低碳绿色价值。通过3个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房屋设计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将气候空间规律应用于当代可持续建筑设计的有效性,并明确建筑气候空间作为可持续建筑设计策略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探索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以研究传统民居建筑改造与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通过分析传统民居的建筑与环境因素、文化与经济价值、材料与构造工艺,总结传统民居建筑的可持续评价方法,并对江西关西客家民居改造项目产生设计作用。基于改造项目的项目概括与现状分析,研究得出可持续设计策略与方法积极地影响了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功能优化,文化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建造材料与构造的细节设计。最终,完善传统建筑,从环境、文化、经济、细节上的可持续再利用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建筑     
前言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定义非常宽泛,它既包括建造与使用期间能源、水资源、材料等的可持续性与可恢复性,例如,适应使用与气候的变化,同时也包括如何让设计更加以人为本,如何让建筑成为活跃的社会与经济社区的一部分等问题。可持续设计不仅是越来越成熟的可以计量的物理参数的贡献,而且涉及到设计的软方面,如空间创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建筑     
前言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定义非常宽泛,它既包括建造与使用期间能源、水资源、材料等的可持续性与可恢复性,例如,适应使用与气候的变化,同时也包括如何让设计更加“以人为本”,如何让建筑成为活跃的社会与经济社区的一部分等问题.可持续设计不仅是越来越成熟的可以计量的物理参数的贡献,而且涉及到设计的“软”方面,如空间创造、对地域美学与文化标签的反应等.表1总结了可持续设计的一些因素.建筑设计与建造并不是终点,可持续建筑鼓励居住者有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社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