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建筑群、历史建筑以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文化遗产的分类.为了更好地保护区域层面保存至今仍较为完整的一些板块状的历史文化遗存,提出 "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的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跨越一个以上城市行政边界的区域性地理单元;二是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区域地理单元的、其生成历史和演化历程以及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方面有许多共同性和相似性的地域文化色彩;三是富集着丰富多样的、具有复合性和整体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要素.笔者在过去提出的"系统性与关联性"特征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城乡历史文化聚落"具有的区域性与单元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等内在特征,认为这些特征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估和认识.作为结论部分,反思了我国文化遗产认识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提出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保护与发展实践领域的拓展,认识方法应当从"分"走向"合",保护方法上从"分类保护"走向"整体保护".这里所提出的"城乡历史文化聚落",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正代表了这样一个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窦武 《建筑师》2009,(6):100-104
文物保护,是一件向前看的事业.是向前看的人的事业。 文物建筑,包括被定为文物的各种大小聚落.它们的第一个属性是文物.第二个属性才是建筑。文物建筑的基本价值是见证某地.某时、某些人们的生活状态.包括物质的和文化的.经济的和政治的等等。文物建筑保护,首要的就是保护住文物建筑所携带的这些历史信息,力求真实、力求永久。  相似文献   

3.
区域历史文化聚落是一种区域集合型历史文化遗产。针对区域历史文化聚落遗产这一文化现象,解析在内生与外介不同动力机制下形成的类型,分析流域、古道、地理、海防、边关及节事六种存有形式及其空间特征。基于历史城乡景观理论的视角,提出区域历史文化聚落的理论框架和保护范式。以宁波石浦区域历史文化聚落为例,提出其保护方法。最终,提出区域历史文化聚落的保护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程蕾  宣建华 《华中建筑》2012,(9):155-161
浙江传统聚落作为浙江极具特色的历史建筑文化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类型和悠久的历史,在浙江特定的地域环境中孕育发展。聚落与其赖以生存的地域之间历经了几千年的相互作用,历经了朝代的更替、环境的变迁、生活方式的转变,从最初的人类聚居点发展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聚落文化。该文通过对近百个浙江传统聚落进行研究,探讨聚落与历史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历史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分布、规模、形态、发展过程与职能的影响,从中得出对传统聚落保护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6,(12)
随着我国对历史文化与传统街区保护的不断重视与意识提升,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也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的核心内容。本文以广州市荔湾区文化遗产普查为例,通过总结摸清范围内的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意义与方法,分析了当前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现状,并提出完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体系的过程与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入手,用全新的方式对土家族聚落的居住历史、建筑习俗、营建方法和现有保护方式进行探索和反思。深入挖掘土家语与土家历史聚落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考察的形式,寻找土家语汇在聚落民居中的存留情况并记录。最终对此提出以土家语文化覆盖的,有目的性、完整性和实效性的保护策略,以此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独特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乡土历史聚落遗产地保护方式从露天建筑博物馆到生态博物馆的演变过程,展现了遗产地保护观念的发展和深化:从静态到动态;从展示建筑遗产到展示人类活动:从保护建成环境到保护遗产地文化与自然因素共同构戍的背景;从展示实时性表演到维护遗产地活动的历时性;从社会精英策划耗资巨大的保护项目到遗产地居民民主管理并将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相结合的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风貌完整、民居建筑特征连续性强,与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文化街区有一定区别。本文回顾了我国聚落遗产保护中建筑分类保护方法的沿革,指出应该加强对传统村镇中单体价值一般、但对整体风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的"一般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并以三亚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与山东朱家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实践为例,提出具体的保护策略,以实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整体风貌的传承及乡土建筑的延续。  相似文献   

9.
孙鹏  王乐君 《山西建筑》2014,(20):33-34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更新传统聚落,将研究对象置于具有突出苗文化、世界苗族发祥地的黔东南苗族聚落,通过对苗族聚落景观的历史特点的分析来还原自然,以期引起社会对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的关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论文立足传统乡村聚落转型的视角,基于保护与更新相互和谐发展的理念,透过灵泉村聚落空间形态的诸多现象与问题,追忆失落的传统文化与场景,探寻历史聚落的原型及其历史演进的轨迹,重构聚落社会生活及建筑的现代地域特色,唤醒面对新机遇依旧麻木的群众去保护自己独有的风土文化与建筑文化资源,嫁接外部新生的现代元素,谋求聚落良性发展的适宜之路。  相似文献   

11.
传统聚落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保存至今的传统聚落是人类聚居形态的活态样本,也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聚落文化空间作为聚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双重空间,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发现,近二十年来我国对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研究呈现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建筑学、城乡规划、遗产保护、地理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学科参与其中,对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价值内涵、基本特征、保护营建等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拓展了传统聚落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2.
试图探析福建省漳州市天宝镇洪坑传统聚落的建筑文化与聚落特征,论述洪坑聚落的社会形态﹑布局形式、建筑特色以及细部装饰等方面,指出洪坑聚落是闽南地区传统聚落建筑的文化宝库,其乡土建筑的文化内涵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并为洪坑聚落建筑文化的保护与更新提供了基础资料与指导。  相似文献   

13.
陆泓  王筱春  朱彤 《建筑师》2005,(3):56-61
笔者经过数年实地考察和相关资料研究分析中国傣族古城聚落地理,归纳傣族古城的指标体系,有如下结论:娜允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傣族历史文化古城。孟连宣抚司署是中国仅存的傣族古典礼制建筑。娜允是为世界提供历史悠久、已经消亡的华夏傣族土司文化最真实的特殊见证。娜允傣族建筑文化品类完整,文化脉络清晰,是傣族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其特殊的地理特征向世界展示了娜允傣族社会近七百年的历史文化。所以具备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资质。应该积极保护娜允古城,使其成为世界了解傣族历史文化的窗口。  相似文献   

14.
我国历史建筑保护施工从业人员现状主要问题是文化水平偏低,未接受专业文物建筑保护培训。我国开设历史建筑保护专业教育的高等学校仅有3所,现有教育体系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低。结合国外相关实例,对我国"历史建筑保护"教育体系提出建议,从而提高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5.
古堡聚落作为古村落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但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古堡聚落的保护与现实问题以及发展要求之间往往存着着种种矛盾。本文以福建省东山县康美"木杨城"为例,探讨古堡聚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之一保安族吸收融合西北河湟民族走廊回、藏、土等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与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具有典型当地民族特征的聚落和民居建筑。该文在对保安族聚居地大墩村调研测绘和走访调查的基础上,探寻和思考聚落格局特征及其文化遗产价值;在分析传统村落更新保护中面临困境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保安族聚落保护与更新适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历史脉络的梳理,着重论述在此基础之上西南地区从民居到聚落的研究动因和视角,揭示出我国地域建筑文化研究发展的新趋势,也为西南地区的聚落文化研究提供基础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18.
我国各地乡土聚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遗存,凝聚了中华民族优秀居住文化,在急速地城市化背景下面却临困境。文章论述了乡土聚落与地域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影响乡土聚落的条件因素,分别从我国各地的代表性的乡土聚落逐步展开,探讨其居住文化特点。提倡在进行乡土聚落景观保护与更新基础上,实现传统居住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城市规划》2002,(6):35-38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促进城市建设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确定及其保护管理,适用本条例。优秀历史建筑被依法确定为文物的,其保护管理依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市规划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  相似文献   

20.
谢晓琳 《建筑与环境》2009,3(6):183-186
城镇化进程中,乡镇的建设的雷同问题,使乡镇失去了独有的文化特色和传统。笔者通过对辽宁省的复州城镇、孤山镇、牛庄镇以及石佛寺村四个辽宁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其中存在对聚落文化的忽略问题。查阅历史文献。挖掘出辽宁独有的聚落文化,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聚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