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代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创新来促进和保证,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者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本文在创新教育视野下,从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研究性学习、课外科研、实践能力训练和考试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从而促进高校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模式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本文针对学校的创新实验班,讨论新形势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注重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知识主动性,以开发学生创造力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来为华北电力大学的本科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本文针对学校的创新实验班,讨论新形势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注重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知识主动性,以开发学生创造力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来为华北电力大学的本科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教学理念进行分析,并针对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提出了"学"本位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7.
分析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探索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同时进一步确立创新教育理念,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等途径,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出发进行了课程改革,完善了课程设置;建设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用结合、全方位、开放型的教学体系;建设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育体系;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质量保障体系。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和发展,地方高校应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计算机人才。本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努力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高校创新教育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人才培养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工程.文章阐述了高校创新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热点,通过分析,提出了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以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1.
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明确的目标定位、灵活的课程体系设置、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等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应注重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改进培养方法,特别是要通过校企结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等途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软件人才培养是提高软件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为了培养符合技术及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软件人才,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就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14.
针对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要求,探索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及进行相应的平台建设,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16.
17.
本文探讨了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培养目标、培养办法、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围绕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推进军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重要的是依据一定的人才培养理念确立改革的目标,根据目标需求分析人才培养现状,把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创新人才培养是大学特色发展的指标之一,大学特色发展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靠保障。辽宁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仍然存在很多局限,为了加快大学的特色发展的步伐,各高校应该在教育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学素质、人才选拔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更新。大学只有坚持办学特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只有拔尖创新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辽宁老工业基地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才能进一步突出大学的特色,推动大学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11年,广东省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以“为电网企业培养、输送实用、耐用型生产技能人员”为宗旨,致力于转变办学方式教学改革,开始推行全日制“双元制”教学改革。在招生就业、教学计划和大纲修编、校本教材修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估、实操实习、信息化建设和函授教育八大工作领域开展教学改革,构建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体系,逐步形成人才培养一体化机制。突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和训练;高度重视教学能力强、学识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过硬的“双师型”师资培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