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采用曝气生物滤池(BAF)对受污染水源水进行了除氨氮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原水氨氮质量浓度在0.240~1.407 mg/L范围内时,氨氮平均去除率为83%,进水氨氮的质量浓度人工增加至O.717~12.455 mg/L时,氨氮平均去除率为88%,具有较好的氨氮去除效率和抗冲击负荷能力;同时探讨了进水氨氮容积负荷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生物接触氧化法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的氨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对北京某水库的微污染水源水进行了除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接触氧化法具有较好的除氨效果,生物接触氧化原水氨氮的质量浓度在不大于0.234mg/L时,氨氮的月平均去除率为30.8%~72.9%,进水氨氮的质量浓度人工增加至0.126~2.080mg/L时,氨氮去除率最高可达97.4%,平均去除率为71.2%。同时探讨了水温及进水氨氮的质量浓度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水平潜流湿地和垂直潜流湿地两种不同的人工湿地系统,通过对进出水中COD、氨氮及总磷浓度的测定,分析各组湿地系统的净化效果及净化稳定性。结果表明,两种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水中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都比较理想,水平潜流湿地对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1.8%、77.6%和80.5%,垂直潜流湿地对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5.4%、80.1%和83.9%;对比发现垂直潜流湿地比水平潜流湿地具有更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潜流式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净化稳定性较高,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潜流式人工湿地在我国干旱区的试运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弋  海热提 《水处理技术》2007,33(10):42-45
在我国干旱地区对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进行了15个月的现场考察,研究了在干旱地区特殊气候和环境的条件下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全年运行的特点和规律,并分析了在干旱地区水力停留时问和植物收割对于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气候条件恶劣,昼夜温差变化显著,季节性差异大的干旱地区,潜流式人工湿地依然可以正常运行,取得良好的出水效果。全年对COD、BOD,、氨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3%、61.1%、46.4%和66.2%;在干旱地区水温的降低和植物收割都会导致人工湿地系统对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能力下降,而对总磷的去除的影响不明显;改变水力停留时间(HRT)可以改变人工湿地系统的供氧状况,而增加水力停留时间使有机物,氨氮,总磷的去除率都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上流式污泥床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中,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泥.采用人工配制的模拟废水为进水的条件下,成功培养出具有同步脱氮除磷的好氧颗粒污泥。颗粒污泥粒径在0.5~2mm,颗粒污泥沉淀速度在29~58m/h。MLSS为3077---4103mg/L。当COD的进水容积负荷为4.8kg/(m3·d)时,去除率高达96%以上。氨氮进水在160mg/L时,去除率达97%以上,出水氨氮在5mg/L以下。对总磷的去除率在22%-37%。主要是因为亚硝态氮浓度、COD/TN比和TN/TP比等对聚磷菌除磷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林佩斌  尹娟  郜银梁  王澜  许洋  张扬 《广州化工》2020,48(9):124-126
采用模块化碳纤维作为装置主体设计黑臭水体智能水质净化设备。该设备包括进水、处理、曝气、排泥和远程管理等系统。设备进水来自于某河道应急水质处理站细格栅出水,分析其COD、氨氮、总氮和总磷浓度,结果表明:设备出水总氮浓度为20~35 mg/L,去除率约为10%;该设备对COD、氨氮和总磷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出水COD、氨氮和总磷浓度分别低于50 mg/L、1.5 mg/L和2 mg/L,去除率分别为50%~80%、95%~99%和60%~90%。本设备对黑臭水体治理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温度35℃pH值7.0左右,HRT为30 h的厌氧反应器中,研究了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的耦合作用.进水氨氮为70~120 mg/L左右,COD为800~1200 mg/L左右条件下,将含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浓度人工配水按厌氧进水配比引入反应器中,氨氮、亚硝态氮进水浓度分别为75.43 mg/L、99.87 mg/L时,总氮负荷为233.82 mg/(L·d),考察不同进水配比R(0~100%)对厌氧反应器的脱氮除碳效能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水配比为75%条件下,系统氨氮、亚硝态氮去除率达55.71%、63.65%,TN去除率最高达64.56%,COD去除率达80%左右.结果表明,适当的进水配比,不仅可以达到稀释厌氧进水的作用,还可以促使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的协同脱氮除碳效果.  相似文献   

8.
潜流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氮去除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作者研究了潜流水平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中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湿地进水TN负荷与出水TN负荷去除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TN去除率也升高,停留时间为4d时,芦苇湿地和菖蒲湿地的脱氮效率可以达到60%以上。从脱氮效果看,芦苇湿地的略好于菖蒲湿地的,有植物系统明显好于无植物系统。在进水NO2^--N浓度小于0.062mg/L、NO3^--N浓度小于1.982mg/L的情况下,无论是连续运行还是间歇运行,大多数情况下,出水浓度都分别低于0.631mg/L和1.00mg/L,两者一般不会有较大的积累。试验分析了湿地脱氮的途径,微生物硝化/反硝化是人工湿地脱氮的主要途径,植物吸收、存储仅占湿地总氮去除量的10%左右,但是植物的存在间接地影响湿地脱氮的其它途径,对提高湿地氮去除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四氧化三锰生产废水中的氨氮。结果表明,在初始pH=9、电流密度12 mA/cm2、氯离子质量浓度1.0 g/L、极板间距5.0 mm时,反应120 min后氨氮去除率达96.8%,处理后废水中氨氮及总氮质量浓度分别由220、223 mg/L降至7.04、7.03 mg/L。间歇进水时氨氮去除效果最好,且处理能耗较循环进水、连续进水分别降低了4.68%、20.2%。  相似文献   

10.
采用A/SMBBR工艺进行中试实验,探究该工艺处理高氨氮DN5废水的可行性,反应器进水分别为DN5废水与预处理过的D)废水混合(I阶段)和单一DN5废水(Ⅱ阶段)。结果表明,第I阶段进水氨氮质量浓度由50mg/L提升到450 mg/L,尽管进水中COD和氨氮波动幅度大,但A/SMBBR工艺对污水中COD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96.23%和97.03%,其中氨氮的平均出水质量浓度为3.56 mg/L,此阶段A/SMBBR工艺表现出极强的抗氨氮冲击负荷能力和系统破坏后较快的恢复能力,而氨氮冲击负荷严重影响总磷的去除效果。第II阶段在系统总停留时间5.2 d,DO质量浓度为(3.5±0.5)mg/L,上清液回流比为200%的操作条件下,A/SMBBR工艺可稳定处理氨氮质量浓度550 mg/L左右的DN5废水,出水COD保持在(60±10)mg/L,氨氮质量浓度在(2±1.5)mg/L,出水水质满足GB 5084-2005。  相似文献   

11.
人工湿地填料对氮磷的静态吸附筛选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玉华  邢国印  赵杰 《辽宁化工》2009,38(11):773-776
通过考察填料对水中氮磷的吸附性能,为人工湿地填料的选择提供依据。在水中投加一定量填料,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磁力搅拌,测定填料对氮磷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填料粒径为8~12目,固液比50 mg/L,搅拌速率300 r/min,搅拌时间3 h,原水pH约为6.5,氨氮的初始质量浓度30 mg/L左右、磷的初始质量浓度3 mg/L左右时,煤灰渣对氨氮的去除率6.6%,对磷的去除率30%;沸石对氨氮的去除率40%,对磷的去除率22.8%;蛭石对氨氮的去除率28.5%,对磷的去除率9%。pH对氮磷吸附的影响较大,原水在碱性和中性的条件下,对氮磷的吸附性能要优于酸性条件。  相似文献   

12.
以Ni~(2+)、总磷和氨氮为考察对象,采用Fenton氧化和沸石吸附联合处理化学镀镍废水。探讨了Fenton破络及协同氧化非正磷酸盐时,H_2O_2的质量浓度、m(Fe~(2+))∶m(H_2O_2)、初始pH值对Ni~(2+)和总磷去除率的影响。另外,研究了沸石吸附氨氮时,沸石量、吸附时间、吸附pH值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H_2O_2的质量浓度为6.66g/L、m(Fe~(2+))∶m(H_2O_2)为0.06、初始pH值为3时,破络完全,非正磷酸盐转化率为99.45%;同时,Ni~(2+)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72%和91.88%。当沸石量为8g/100mL、pH值为7、反应时间为60min时,氨氮的去除率为86.30%。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间歇试验,对磁性海泡石-好氧微生物耦合体系处理苯酚-铬复合废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磁性海泡石-好氧微生物耦合体系对铬、苯酚的去除率分别是单纯好氧微生物和单纯磁性海泡石体系去除率之和的1.2倍和1.5倍,磁性好氧活性污泥沉降速率是单纯好氧微生物体系沉降速率的3倍以上;当苯酚和铬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310和22 mg/L、磁性海泡石投加量为12 g/L、初始pH为2~9、温度为25℃时,2者去除率都可达90%以上;耦合体系中苯酚的降解速率最快,且降解过程可用1级动力学模型模拟。  相似文献   

14.
采用厌氧/好氧/缺氧模式运行的SBR工艺处理模拟城市污水,考察外加碳源乙酸钠和污泥水解酸化上清液对其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模拟城市污水,进水水质COD为400 mg/L、氨氮为60 mg/L、磷酸盐为7 mg/L。结果表明:不投加碳源时,系统对COD、氨氮、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90%、91%、82%;乙酸钠投加量为60 mg/L的条件下,外加乙酸钠系统对COD、氨氮、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93%、100%、100%,磷的去除主要是通过好氧聚磷作用;上清液投加量折合进水COD为30 mg/L时,外加污泥水解酸化上清液系统对COD、氨氮、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97%、99%、95%,系统中出现明显的反硝化除磷现象,反硝化除磷占24%。  相似文献   

15.
采用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工艺对德士古气化工艺废水处理,结果表明:在碳、氮、磷比例理想的情况下,达到了既去除有机物又能脱氮的效果。当总停留时间控制在5~9 h、污泥负荷为0.41~0.96 kg BOD5/(kgMLSS.d)时,出水BOD5浓度为0~30 mg/L,去除率达88%~89%;出水COD浓度为10.7~32.2 mg/L,去除率达87%~89%;出水NH3-N浓度为2.83~9.23 mg/L,去除率达95%~97%。  相似文献   

16.
姜智超 《水处理技术》2020,46(2):104-107
以臭氧/紫外光协同技术处理中低浓度氨氮废水,采用批实验对该技术处理中低浓度氨氮废水的特性进行研究,考虑了pH、臭氧流量、温度、氨氮初始浓度和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废水中氨氮去除率随pH、臭氧流量、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增大而增加,在pH 12.0、反应温度30℃、臭氧流量14.0 L/h时,反应时间120 min后氧化锰厂废水氨氮去除率达96.2%,处理后废水氨氮质量浓度由220 mg/L降至8.36 mg/L,达到GB 31573-2015直接排放标准。与臭氧、紫外光处理氨氮的对比实验表明,臭氧/紫外光协同技术表现出较高的氨氮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7.
赵玉华  赵杰  徐丽 《辽宁化工》2010,39(12):1239-1242
利用烧杯实验考察钢渣、沸石、炉渣、硅藻土对磷的吸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同时研究对氨氮,CODCr吸附情况。结果表明:基质对磷的吸附性能由强到弱依次为钢渣,硅藻土,炉渣,沸石。钢渣180 min内升至30%左右;NH4+-N的吸附性能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沸石,钢渣,硅藻土,炉渣。沸石180 min内升至80%左右,钢渣次之,达到了40%;CODCr吸附性能强弱顺序:硅藻土,沸石,钢渣,炉渣。硅藻土180 min内可达到50%。钢渣,硅藻土除磷的最佳pH值范围为10~12,另2种基质的最佳pH值范围为6~8;原水磷浓度低于3 mg/L或高于5 mg/L时4种基质磷去除率下降。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人工湿地系统模拟实验考察了污染物沿高度的净化程度,分析了垂直潜流湿地系统中COD、氮、磷的去除机理及其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潜流湿地系统对COD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上层(0~30 cm),主要通过好氧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对总磷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上层(0~30 cm)和中层(30~60 cm),去除途径为填料的吸附和沉淀作用;对总氮的去除则发生在整个系统中,上层主要去除氨态氮,只是将氨态氮转化为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等其他形式的氮,在中层和下层进行的反硝化反应才能真正达到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19.
采用磷酸铵镁沉淀法(MAP法),以MgCl2.6H2O为沉淀剂同步脱除水中氮磷。结果表明pH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大,当pH为10.5时,氮磷的去除效果达到最佳;致浊物质的存在对氨氮的去除有促进作用,低浊条件有利于磷的去除,而高浊条件对磷的去除无明显影响;较低浓度的HCO3-促进氮磷的去除,而浓度较高时抑制氮磷的去除;SO42-的存在不利于氨氮的去除,而对磷的去除略有促进作用;钙离子对氮磷的去除影响较大,当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浓度相当时,会抑制MAP沉淀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城镇污水资源化中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通过对特征污染物即有机物、氮和磷的去除研究,阐述了污染物去除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机理。湿地负荷8.1 ̄27 g[COD]/(m2.d)范围内,COD去除率为71% ̄87%。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不利于大气复氧,并因而造成NH3-N去除率较低,平均去除率小于10%。TP去除率受温度和季节等因素影响较小,去除率为52% ̄77%,但土壤pH值和溶解氧含量却制约着磷的吸附和沉淀作用。并介绍了各运行参数对COD、NH3-N和TP的去除效果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