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疆水利》2003,(1):30-34
在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水利方针的指引下,我区的水利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同步,进入了一个快速、可持续发展的时期。各级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按照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十五”治水方针。积极实践厅党组的治水思路。不断转变工作观念,调整工作方式,努力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不断满足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新要求。通过加强水利规划,加强前期工作,合理安排投入计划,促进了我区水利事业的发展。总结一年的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2.
2007年全省水利规划计划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不断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强化规划计划管理,取得了显著成绩: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治水新思路的要求,努力构建水利发展规划体系;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民生问题,编制专项治理规划并抓紧实施;围绕年度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和“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全面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围绕提高规划计划和前期工作管理水平,不断强化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国家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措施,也是我省新世纪水利建设事业的龙头工程。在我国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变革的重要时刻,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现代水利的发展方向,用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思路搞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1从可持续发展高度认识南水北调的必要性 1998年大水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新的治水方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汪恕诚部长总结我国水利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工程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战略性思路。最近汪部…  相似文献   

4.
’98大水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把水利放在基础建设的首位。水利部1999年提出了“资源水利”的观点;2000年又提出“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思想;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后,水利部党组又丰富了新时期治水思路的内涵。新的治水思路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我国入世等等,水务工作者就要尽快认真研究和适应,做好新时期水务工作。 一、认清形势,迎接挑战,进一步理清新时期的治水思路 在新世纪的起始年,水利部党组在认真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治…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社会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5年,也是水利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和成效显著的5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高度重视,治水恩路重大调整、水利投入大规模增加、水利建设快速推进、水利改革与管理明显加强。5年来,松辽委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水利工作各项部署,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统筹规划,科学安排,规范管理,为松辽流域水利改革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水利事业得以全面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水利部正确领导下,松辽水利人认真贯彻中央治水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水利部党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积极探索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2003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也是不寻常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按照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积极实践新的治水思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理念,坚持依法治水、科学治水,治水实践取得了新的进展,水利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8.
汪安南 《治淮》2004,(2):10-12
1998年后,水利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新的治水方针,提出了新的治水思路,即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水利现代化成为当今水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近两月,咸阳水利系统在学习江总书记“七一”讲话中,把学习《讲话》与水利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吃透精神,狠抓落实,已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水利工作重点。第一,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积极调整治水思路,树立改革发展新观念。一是转变治水思路,要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要从水利改革发展的需要出发,继续探索、调整、完善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思路。同时努力在产权、水权、水价改革等方面寻求突破。二是适应新形势,在科学制定水利规划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抓好水利建设的前…  相似文献   

10.
怎样做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时期水利规划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进入新的世纪,水利建设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文件用较大篇幅深刻论述了新世纪初期水利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水利部党组根据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新特点,调整治水思路,提出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方针,为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作为水利各项业务工作龙头和基础的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要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努力从以下四个方面探寻  相似文献   

11.
近5年来,我国水能资源管理和农村水电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两改一同价工作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本文详细分析了“十五”期间水能资源管理和农村水电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指出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对水能资源管理和农村水电建设的“十一五”发展与改革思路和打算提出了针对性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2.
汪洪 《中国水利》2006,(8):70-72
“十五”期间水利规划任务极为繁重。水利规划设计单位依据“十五”水利发展战略目标.改变了过去以工程建谴为主要目标的规划指导思想,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划理念,编制完成了一大批水利规划,为“十五”时期水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3.
“十五”期间的水利改革与管理实现了重大跨越,治水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水利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水利建设与管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今后的水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十五”期间,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开发项目建设,由于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成为生态与环境被人为破坏的重要因素。针对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还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15.
顾浩  蔡阳 《中国水利》2006,(8):37-38
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以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思路在水利行业的具体体现。是带动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以“金水工程”命名的水利信息化工程,被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列为国家重要信息化业务系统在“十五”期间优先实施。水利部按照中央关于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要求,提出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并将“全面加强水利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初步实现水利信息化”作为2010年水利发展的十大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十五”期间,全国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努力实践新的治水思路,加强水资源规划、配置、节约、管理和保护.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水法》确立的各项制度,不断开创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领域,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抓住机遇创新理念综合治理--"十五"期间的水土保持工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震 《中国水利》2006,(8):25-27
“十五”期间.我国水土保持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指导,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坚持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与环境的叮持续维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抢抓机遇,不断创新,努力做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评价以及基础前期等各项工作.水土保持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与成就。“十五”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最快、实施效果最好、投入最多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十五”时期,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以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部党组新时期治水思路为指导,深化改革,强化监督,规范管理,依法行政,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运行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取得显著成效,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9.
刘宁 《中国水利》2006,(8):7-10
一、概述 “十五”是我国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5年,也是水利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和成效最著的5年。5年里.水利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新时期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实现了治水思路的深刻转变,各项水利工作全面推进,水利发展实现了新突破、新跨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回顾“十五”,实践治水新思路是“十五”水利工作的鲜明特征。治水新思路也是“十五”水利成就的重要构成。  相似文献   

20.
邓坚 《中国水利》2006,(8):35-36,45
回眸“十五”水文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是水文系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5年.也是扎扎实实打基础、推动水文现代化建设的5年。5年来,水文部门努力践行新时期的治水新思路,按照“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提高水文服务水平,以优质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支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