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更为合理的确定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水稻的氮肥用量,通过盆栽试验和溶解施肥模拟了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过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茎蘖数、株高、LAI和地上干物质重均有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施氮量225 kg/hm~2水稻长势最好,施氮量270 kg/hm~2长势最差;施氮量对SPAD无显著影响;穗长、穗重、每穗实粒数和每穗粒数均随着追肥施氮量增加而减小,千粒重随着追肥施氮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施氮量135~225 kg/hm~2时,产量相近,但施氮量270 kg/hm~2处理产量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水平。因此,水肥一体化条件下,高施氮量不利于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适当减少氮素用量不会造成减产,综合考虑稻田排水和提高肥效,参考施氮量以18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新疆核桃树在氮肥利用上存在的高耗低效问题,探讨滴灌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核桃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于2016年新疆农业大学林果实验基地开展滴灌核桃大田试验。以9 a生新温"185"核桃树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氮肥(含氮量)梯度(低肥N1 0.37 kg/株,中肥N2 0.74 kg/株,高肥N3 1.47 kg/株),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核桃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果实体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施氮量下水、氮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核桃的叶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果实体积增加至恒定后表现为:N2N3N1。低肥和中肥处理下核桃的个数、产量和出仁率均差异显著,说明增加施氮量显著提高了核桃产出;而高肥处理下产量和中肥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核桃产量在中肥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为2 854.38 kg/hm~2。蛋白质和脂肪在三种氮肥水平下无显著性差异;中肥处理下水分利用率最高;氮肥偏生产力与施氮量显著负相关。因此在环塔盆地滴灌条件下,中肥处理N2,即每株核桃施氮0.74 kg为最佳的施肥量。研究结果对类似地区核桃滴灌施肥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洱海流域为背景,采用两季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水肥模式对水稻需水规律、田间水量平衡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及施肥制度对水稻需水规律及产量等有显著影响。与传统淹水灌溉模式相比,间歇灌溉降低了水稻ETc、灌水量、排水量及田间渗漏量,提高水稻产量3.8%~5.5%。间歇灌溉在平水年可显著减少排水,在不同水文年均可提高水稻产量。增加施肥次数使得水稻成熟期延后,Kc在后期下降趋势减弱并使得水稻产量显著增加。综合来看,W1N1F2处理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以降低化肥施用量,降低面源污染产生的风险,是水稻水、肥处理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干湿交替灌溉在辽宁中部地区水稻生产中的节水增产潜力,在自动遮雨棚条件下进行水稻灌溉试验,明确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生长性状、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湿交替灌溉与常规淹灌相比,干湿交替灌溉增加20%的有效分蘖数,且达到分蘖高峰的时间有所延迟;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稻叶面积指数与茎蘖动态均呈现类似的"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干湿交替灌溉下的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常规淹灌13.3%;干湿交替灌溉较常规淹灌显著增产6.8%、节水11.21%,干湿交替灌溉处理的水分生产率显著高于常规淹灌20.0%。因此本研究确定干湿交替灌溉可以在辽宁中部地区的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寻不同施氮量对稻田土壤呼吸的影响,本试验在间歇灌溉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肥处理分别为0(CK),150 kg/hm~2,180 kg/hm~2,210 kg/hm~2来研究土壤呼吸对施加不同氮肥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间歇灌溉下土壤呼吸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排放关系。在水稻生长期内,施氮肥量150 kg/hm~2、180 kg/hm~2和210 kg/hm~2与对照CK相比,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增加了10.30%、50.76%(P0.05)和44.39%(P0.05)。从增加的幅度来看,施氮肥量180 kg/hm~2和210 kg/hm~2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呼吸速率,加快稻田土壤气体交换。稻田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表现为施氮肥量180 kg/hm~2好于0,150 kg/hm~2,210 kg/hm~2,综合来看施氮肥量180 kg/hm~2处理在间歇灌溉条件下最有利于稻田土壤气体交换。对施氮肥处理前土壤呼吸速率和5 cm地温进行相关分析,两者有较好的显著正相关(P0.05),决定系数R~2为0.7138,说明前期没有施氮肥时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水资源短缺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也是导致土壤生产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为探究西北干旱灌区膜下滴灌玉米的最优灌溉定额和施肥水平组合,设置3个水分处理(T1、T2、T3)及3个氮肥处理(F1、F2、F3),开展不同灌溉量和施氮量对膜下滴灌玉米水分产量的研究。实验表明:灌水对于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大于施肥,随着灌水量的增加,产量平均增加20.93%和15.50%。对于水分利用效率WUE,T2F1最小,T3F2最大。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建立了玉米产量与灌溉量及施肥量之间的回归模型,确定了理论的最优灌水施肥组合,为该地区玉米水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7.
青贮玉米是河北省粮改饲的主要目标作物,但河北省在青贮玉米种植过程中存在着产量低,灌水施肥不合理等问题。为制定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提高青贮玉米的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通过选取科玉188型青贮玉米作为试验材料,适宜灌水方式和施氮量作为因子进行青贮玉米种植试验。灌水方式设置畦灌和沟灌两个方式,施氮量设置4个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沟灌与畦灌相比,鲜重产量分别增加3.6%,水分利用效率增加5.26%,氮肥偏生产力增加3.8%。施氮量对青储玉米的干物质和产量影响显著。沟灌、施氮量168kg/hm2的处理组合有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获得较高的青储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8.
通过春玉米测坑试验,在膜下滴灌水氮耦合条件下,研究水氮组合方案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施氮对玉米百粒重的影响大于灌水;低水灌溉时,玉米追肥时宜采用中等氮肥,氮肥量过高或者过低都对玉米产量有不利影响;高水灌溉时,玉米追肥时宜采用中高等氮肥,施氮量适当增加可以明显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蔬菜园区经验水肥管理制度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作物水肥利用效率,探讨了滴灌和膜下沟灌两种灌水技术下,节水减氮对番茄根区深层渗漏量、番茄耗水量、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采用60%~80%园区经验灌水量的条件下,番茄耗水量降低了17%~4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9%~59%,灌水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而在50%园区经验施氮量的条件下,番茄增产9%~17%、氮肥利用效率提高12%~35%;滴灌与膜下沟灌相比,春夏茬各试验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和产量均值分别提高6.9%、8.4%和8.2%,秋冬茬分别提高4.1%、4.9%和5.3%。综合分析表明,与园区经验水氮用量相比,80%的经验灌水量、50%的经验施氮量不会显著降低产量,但可以显著提高水氮利用效率;滴灌与膜下沟灌相比能减少深层渗漏量,减少水肥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0.
以土壤饱和含水率为上限,以50%、60%、70%饱和含水率为控灌下限,对水稻全生育期生理生态变化及产量结构与常规灌(即淹水灌溉)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50%、60%两种控灌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常规灌高,但产量相对较低;4种处理中只有70%控灌的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也最高,与常规灌相比增产2.6%、耗水量减少41.4%,效益十分显著,是节水高效的灌溉方式。在管理方面,水稻控制灌溉必须在水稻完全返青,即叶片顶部没有黄尖现象后方可实施,否则对水稻的茎蘖数有明显不利影响。水稻控制灌溉灌水时间除可实时监测预报外,还可根据灌水间隔或地表特征简易掌握,在没有降雨的情况下,70%控灌一般间隔46 d灌水一次。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控灌条件下的水稻合理密度 ,探求最佳栽插密度模式 ,连续 3年在江苏省东台市一0 .3 4hm2 试验区内开展水稻控灌特性及最佳密度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水稻控灌可以节约灌水量5 5 .7%~ 61 .7% ,增产幅度 7.8%~ 9.2 % ,并具有扎根深、有效分蘖高、茎杆粗壮、抗倒伏等优点 ;水稻在相同的控灌条件下最佳密度为 3 7.5万穴 /hm2 ,栽插株距 1 0 .0cm ,行距 2 6.6cm ,增产幅度3 .3 %~ 6.9% .  相似文献   

12.
免耕套稻种植模式的节水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稻常规种植用水量大与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围绕节水栽培,以机插稻作为对照,研究共生套稻、套直播稻这两种免耕套稻种植模式的节水效能。结果表明,与耕耙作业的机插稻大田相比,免耕套稻减少灌溉次数44.4%,节省灌溉用水1/3,其中,共生套稻节水135.88 m3/亩,套直播稻节水170.37 m3/亩;免耕套稻全生育期耗水量比机插稻减少20.2%,平均日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24.4%,其日耗水量差异主要在大田分蘖期,机插稻日耗水量达10.99 mm,而免耕套稻平均日耗水量为8 mm左右,减少27.3%。  相似文献   

13.
水稻覆膜旱作技术是通过覆膜旱作旱管来控制水稻根区土壤水分,充分利用降雨且辅以适时适量灌溉的技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水稻覆膜旱作对土壤水热、土壤养分、温室气体排放及其生长的影响,分析了在不同地区覆膜旱作水稻产量变化,探讨了水稻覆膜旱作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提出覆膜旱作水稻水热传输过程、不同薄膜材料的优选及不同地区实现覆膜旱作水稻的增产是水稻覆膜旱作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及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国内外水稻育插秧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机械化种植模式将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而我省现有的育插秧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开展适应水稻机械化插秧的工厂化育苗技术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Relations among spectral reflectance, chlorophyll a, and growth of rice plants grown on irrigated light textured soil in a semi arid region are presented here. There was a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spectral reflectance and rice plant height (r = 0.97), for band 1 (0.45–0.52 m) reflectance values. On the other hand, in bands 2 (0.52–0.60 m) and 3 (0.63–0.69 m), reflectance values decreased until 70 days after planting (DAP) and then increased during the reproductive phase of the crop. The near infrared band 4 (0.76–0.90 m) showed a maximum reflectance at 59 DAP (panicle initiation stage) and a decline in reflectance thereafter through maturity. The peak value of IR/R ratio was 16.39 at 62 DAP during the early reproductive phase; thereafter, it declines gradually with the maturity of the crop.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was high during early growth (vegetative and early reproductive stages) and decreased during the flowering and maturity stages. The rice plant canopy show a high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at 64 and 59 DAP for sites A and B, respectively.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is higher in site A plant canopies than it is in site B during the entire crop cycle. A good inverse correlation (r = 0.91) has been found between chlorophyll a and band 1, while the IR/R ratio and the normalis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showed a relationship (r = 0.78) with the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during the crop cycle. Band 2, 3 and 4 radiance values show a biphasic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s, negative for early growth and positive for flowering and maturity stag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eriod between 66 to 70 DAP is most suitab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rice crop yield, based on 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16.
不同加氧处理方式对超级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加氧处理方式下超级稻产量因素的相关因素分析。加氧处理下超级稻单株产量与常规处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不同加氧处理下构成超级稻产量因素的每穗实粒数、稻穗数、千粒重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超级稻单株产量与每株穗数相关系数高。不同加氧处理方式下的白天机械加氧、夜间机械加氧、化学加氧的每株穗数高于不加氧处理分别是17.5%、19.27%、12.8%。不同加氧处理组之间的稻穗数进行多重比较未有显著差异,加氧处理与对照常规处理存在显著差异。加氧处理促进了水稻有效分蘖使稻穗数增加,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静力法测试研究了稻壳掺量、粉煤灰掺量两个内部因素对稻壳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稻壳掺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稻壳混凝土弹性模量呈下降趋势,且稻壳掺量为最敏感因子。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在计算得出辽宁中部地区控制灌溉水稻日耗水量和降雨频率为50%、75%、90%对应典型年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年实测降雨资料,制定了不同降雨频率典型年水稻控制灌溉制度,并在辽宁中部地区对水稻控制灌溉进行了推广应用。结果表明,实施控制灌溉制度较常规灌溉可节水13.67%~15.41%,增产11.3%~12.7%,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9.26%~32.97%。  相似文献   

19.
为了查清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对中稻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以杂交稻“天优华占”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在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乳熟期设置轻旱、中旱、重旱三个水分胁迫水平,以正常间歇灌溉为对照(CK),监测土壤含水率,测量各生育期不同水分梯度下的株高、分蘖数、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分析各生育期不同干旱胁迫对水稻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在拔节—孕穗期对株高抑制最显著,分蘖期对分蘖数和叶面积影响最明显,抽穗—开花期对叶绿素的合成影响最大且日需水量最高;干旱胁迫对产量最敏感的时期是抽穗—开花期,不同胁迫水平均会减少水稻的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结实率,三个胁迫水平较正常水平(CK)分别减产27.57%、44.23%、46.32%;采用相关分析得出影响产量相关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千粒重、结实率和有效穗。因此,确保抽穗—开花期的水分供给能够有效改善水稻的千粒重、有效穗和结实率,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控制灌溉的水稻气孔限制值变化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根据国家“863”节水农业重大专项江西示范区的现场试验资料,分析了晚稻叶片气孔限制情况的日变化、全生育期变化规律及其与外界影响因子包括土壤水分和叶气温差的相互关系,分析了控制灌溉条件下水稻气孔限制值对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以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孔限制值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日变化规律,较低的土壤水分导致了较高的气孔限制;全生育期气孔限制值随土壤水分降低而升高,灌水后出现降低;气孔限制值随叶气温差的增加而增加;适度水分控制条件下气孔限制值的增加带来了净光合速率的增加,气孔限制值超过0.2后,净光合速率增加趋势变缓,蒸腾速率出现一定的下降趋势,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持续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