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3 毫秒
1.
中国建筑不只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史 《建筑师》2007,(3):69-74
“中国建筑为何用木构”是中国建筑、中西建筑比较研究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但却是一个不成立的伪问题。作者通过对中国建筑“五材并用”的传统和“土木之功”的表述的分析,否定了以“木”具有“阳”,“生”等“意义”来阐释中国建筑木结构体系成于“阴阳”、“五行”等说;提出了无论是建筑材料还是结构形式,中国建筑都不局限于木的观点。作者认为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和研究应该走出以木结构为主的局限,希望建立真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的建筑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中国木结构建筑传统的渊源,以及当下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发展的现状,介绍了一些国际上木构建筑设计的一些项目,以此希望引起当代中国木构建筑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与可持续发展观相契合是木结构建筑的生命之源的观点.结合国外实例,分析了伴随着建筑技术发展,与传统木结构相比,现代木构建筑形式和空间、内涵的探索和发展,对目前我国现代木构建筑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木材作为一种天然可再生的绿色 建材,在未来建筑产业化发展中具有极大潜 力。随着胶合木等生产技术的迅速提升,木 材已成为一种大尺度、低质强比的高性能 材料。随着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的快速 发展以及新兴数字木构工艺的创新与提升, 现代木结构产业升级已经找到了重要的支 撑。数字木构以数字化结构性能找形技术 为基础,充分利用机器人精确高效的加工 能力,使复杂木构件的大批量定制生产成为 可能。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现代木结构主题 馆项目将结构找形与机器人建造技术相结 合,同时通过结构性能优化以及参数化几 何优化技术,实现了从设计、预制到现场监 测、快速营造的全新的一体化数字建筑工 艺。苏州木结构主题馆是机器人木构产业 化的一次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5.
杨建江  杨明 《华中建筑》2012,(12):138-141
中国有着悠久的建筑历史,是最早应用木结构建筑的国家之一。“材”本是指木结构中的矩形截面枋料,发展到北宋,“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及建造使用的一种模数单位。“材”的1/15被定义为1份,以材份为基础形成的材份制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重大意义,是中国古代建筑技艺日益成熟的表现。在李诫主编的《营造法式》中,材份制作为法规被详细地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应用。然而对于材份制的成因学术界莫衰一是。该文从材截面高宽比及材等划分两个方面,对材份制成因进行探讨,提出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6.
<正>前言1.本文中的名实之分本文中我们是将木构装置这一展览系统视作建筑物来探讨的。尽管在既有建筑空间中布展,但我们希望尽可能给予观展者“木结构建筑”的空间体验,故而在设计木构装置时将其作为“建筑”来设计。原因在于:首先,它占据了足够大的面积并能容纳相当的活动和内容——而非仅仅是一个界面或者布景,这符合“建筑物”的角色。其次,它所采用的是和当代木构建筑相同的常用建材之一,即杉木,且在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7.
杨柳青 《华中建筑》2003,21(3):92-94
作为一部产生于中国古代文化转型期——宋代——的建筑典籍,该文锁定在该典籍对于木构体系完型的问题上,并由此而提出:“材份制”是中国木构建筑体系文化的中轴这一命题,以此来纪念这部伟大著作的问世900周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木结构曾以木屋盖的形式大量应用于中国内地三线建设和小城市建设中的低标准建筑。其时,同济大学"五七公社"在教育革命背景下,曾针对建筑、土木、规划等专业,编撰两本木结构教材《木结构》和《木结构计算图表》,旨在培养"一竿子捅到底"式通晓木构设计、计算和施工全过程的实用型人才。两本教材的特色在于把基本计算理论放在具体的屋架计算中,也即是结合典型工程学习基本理论。文章通过对两本教材编制背景和具体内容的分析,力图揭示"五七公社"木构教学在中国现代木构教学史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以及对当前中国的木构教学和木构产业发展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编辑部     
《重庆建筑》2017,16(2)
机器人木构工艺
  木材作为一种天然可再生的绿色建材,在未来建筑产业化发展中具有极大潜力。随着胶合木等生产技术的迅速提升,木材已成为一种大尺度、低质强比的高性能材料。随着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兴数字木构工艺的创新与提升,现代木结构产业升级已经找到了重要的支撑。数字木构以数字化结构性能找形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机器人精确高效的加工能力,使复杂木构件的大批量定制生产成为可能。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现代木结构主题馆项目将结构找形与机器人建造技术相结合,同时通过结构性能优化以及参数化几何优化技术,实现了从设计、预制到现场监测、快速营造的全新的一体化数字建筑工艺。苏州木结构主题馆是机器人木构产业化的一次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与形式而著称于世,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木结构古建筑中,它的发展也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而发展的。因此这里讲的古建筑,都是指木结构古建筑。 我国的木结构建筑,最早出现在距今约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有根据各地方不同的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古建筑。如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距今约6000~7000年)出现的数以千计带榫卯的建筑木构件。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村落遗址(距今约5000~6000年)出现的半穴居形式(房子下部埋入地平面以下100~200cm,…  相似文献   

11.
中式传统建筑的发展,主要是以木结构为主,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已经开始形成不同的体系。如陕西半坡遗址的大房子木构架、长江以南的穿逗式木构架,以及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于栏式等多种木构  相似文献   

12.
《四川建材》2015,(3):72-73
木构建筑以其轻型、绿色环保、色彩质感好、舒适,借助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其防火性能低这一致命薄弱环节而越来越受广大群众的青睐。本文从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古代与当代、国内与国外的发展对比,探讨木结构建筑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木结构建筑构件耐火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木结构建筑构件进行一系列标准耐火试验,研究木结构建筑构件的耐火性能、破坏模式以及验证构件的耐火极限值。所测试的构件包括木构架墙体、木构架楼板与天花板吊顶,以及胶合木梁和木柱。研究结果表明,木结构建筑构件具有较好的耐火性能,能达到所要求的耐火极限。木构架墙体和楼板的耐火性能与石膏板的厚度和层数有关。截面尺寸较大的胶合木梁和木柱,因木材炭化速度慢,能保持1.0h以上的承载功能。试验结果为合理确定木结构的耐火性能提供了相关知识和数据。  相似文献   

14.
木结构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中国传统建筑主要是采用砖木材料及木构架承重体系。现代木结构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处于市场培育阶段,但在欧美发达国家却方兴未艾。该文对现代木结构发展与我国传统建筑传承进行协同分析,阐述了可持续的木材原料是木作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传统建筑与现代木结构技术融合是我国木结构建筑发展的方向,现代木结构与传统建筑协同发展是木作工匠技术传承的保障,并就我国木结构建筑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辛克靖 《建筑》2000,(11):41-42
云南历史文化悠久 ,在旧石器时代有元谋猿人。新石器时代 ,云南大部分地区就有各族的先民活动。公元前 1 2 60年左右商代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 ,当时已形成一个较大的村落 ,人们已会建造简单的木构架房屋。·风格各异的建筑结构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木结构 ,有抬梁、穿斗、井干、人字木屋架 ,密梁平顶五种。抬梁 ,穿斗式木构架为白族 ,彝族 ,纳西族所采用 ,如白族 ,纳西族的“三坊一照壁”即三合院 ,“四合五天井” ,即由四坊组成的四合院。较大住宅则由几个三合院或四合院纵向或横向组成重院 ,彝族、哈尼族也大体相同。人字木屋架为傣族竹楼中…  相似文献   

16.
近几十年在瑞士和国际上木结构建筑的复兴令人瞩目。借助飞速发展的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生态观念,传统的木材逐渐成为潜力巨大的可持续性发展建材。一方面,在越发注重节能意识和成本效益的瑞士城区,木结构建筑日益彰显其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木构中,传统技艺的经验累积与工业化数字化的新兴高效技术相得益彰,以激动人心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本文借由实例讨论木结构建筑在瑞士的新近发展及展望。  相似文献   

17.
任琳哲  刘杰 《新建筑》2012,(5):86-89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兴起的以胶合木为代表的工程木材,性能优良,成为木构建筑的新型材料。在杭州香积寺的复建规划设计中,运用胶合木结构恢复古代"伽蓝七堂"制的佛教寺院空间,为宗教建筑营造出超脱于传统形式的空间和造型,并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探索新的现代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8.
正建筑的起源,无论东方或西方,多少都与木结构建筑有关。只是近代随着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成熟、普及,木结构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大多数情况下大家对木结构的各项性能并不熟悉,所以木材在更多时候仅被作为装饰构件来使用,或只在相对偏僻的乡村中被沿袭至今。木结构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工业化的洗礼,已经形成了多种成熟的现代木结构体系,可以称之为"新木构"。一方面,不同于传统的木结构,以胶合木结构材为主导、钢  相似文献   

19.
尽管混凝土建筑仍是主流,但并不意味着是唯一的选择。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四部有关木结构建筑的国家标准与规范,结束了木结构行业一直缺乏国家标准的局面,以自然、低碳、生态为特征的木结构建筑也将借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木结构建筑属于环保、低碳的新型建筑,因而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的背景下,木结构建筑将成  相似文献   

20.
郭华瑜 《新建筑》2023,(6):76-81
木构是中国传统建筑最突出的特征。近几十年里,历史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使得传统木构建筑的营建无法有效承续,对其传承价值产生误判与漠视,导致中国传统建筑精神与智慧无法对应当下,更遑论引领未来。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在当下面临之传承困境主要有理念之困、结构之困、材料之困、人才之困四个方面。通过揭示中国传统建筑走入困局的历史原因及传承发展的现实遭遇,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对木构建造的诸多限制,本土建材的现代化研究缺乏,以及传统木结构无法得到有效计算等问题,明确传统木构建筑在当代传承的发展障碍及其原因。并提出从观念上摆脱对传统木构认识的形式误区,建立基于传统木构自身营建规律的知识体系。从传统出发,或能寻求突破,摆脱困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