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循阗构造演化史的脉络,对六期关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及沉积格局产生较大影响的构造运动分别进行了阐述,并重点阐明了各期构造运动与该区油气成藏条件的关系,指出晚期印支运动使柴达木盆地产生了三叠纪晚期的零星断陷,随后开始了侏罗纪大规模的幼陷湖相沉积;早期燕山运动造成了该区沉积中心(即后期的生轻中心)的大规模迁移;晚期燕山运动使柴达木盆地进入整体沉降的坳陷阶段,有利于烃源岩的迅速成熟生烃,早期喜山运动形成了该区主要构造的雏形,该期形成的古圈闭与生烃史配置良好,晚期喜山运动,新构造运动对该区的油气聚集具较大的坏作用。  相似文献   

2.
区域构造应力场、营潍断裂右旋走滑扭动、重力差异压实、热沉降以及地幔拆沉引起的均衡调整作用共同控制和影响了渤海浅层上第三系和第四系的构造变形和沉降沉积中心的形成。渤海新生代叠加复合的盆地性质和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与周边板块活动的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浅层圈闭在渤海油气勘探中占据重要地位,晚期断层对渤海浅层大油气田的分布起控制作用,不同类型浅层背斜圈闭对油气富集程度也有重要影响,据此归纳出两种基本油气运聚模式。  相似文献   

3.
论前陆盆地、冲断褶皱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言 近年来,由于在塔里木盆地的库车坳陷发现了克拉2大气田,又在酒泉盆地的酒西坳陷找到了青西大油田,于是在前陆盆地冲断褶皱找油找气成为一个热点,尤其是主流石油地质家们提出我国西北具有十多个前陆盆地,测算出了很可观的待发现油气资源量,若在这一领域加强勘探,就有可能解决后备可采油气量不足的问题。其实从1975年在美国落基山前缘格林河(绿河)盆地西缘冲断带上发现Pineview油田以来,石油界对此课题曾经在全球投入了很大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将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构造类型分为2大类7亚类:(1)基底卷入型分为基底逆冲、扭动、逆冲与扭动叠加等3亚类;(2)盖层滑脱型分为滑脱背斜,断弯背斜,披覆与滑脱挤压背斜、叠瓦式逆冲构造等4亚类。基底卷入构造多数发生于海西期;喜山期强烈活动,盖层滑脱构造多数发生于喜山期。构造多期活动,形成部分叠加构造。目前在滑脱背斜上部找到了油田、推测各种滑脱构造、扭动构造中所伴生的褶皱--断裂系统和基底挠折,基底卷入  相似文献   

5.
对柴达木盆地构造运动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进而指出了油气藏的勘探方向和方法。提出了诸如“两次圈闭形成期,一次圈闭继承期”、盲冲断层对构造发展分析的影响、古圈闭是油气勘探的重中之重及其寻找古圈闭方法等新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茫崖坳陷含油气系统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西部茫崖坳陷是该盆地第三系主要产油气区.分布着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气田.是一个由中生代弧后准前陆盆地向新生代山间盆地发展演化的一个大型坳陷.充填了内陆湖泊半干旱气候下咸化环境-半咸化环境的大套泥质岩,含钙质泥岩及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形成一套巨厚的具两期排烃高峰的烃源岩,两种类型的储集岩系、特殊的盖层条件及运移条件.各成油要素在时空上不同配置关系构成茫崖坳陷至少由5个二级含油气系统组成的一个一级大型含油气系统.各二级含油气系统在空间上多重重叠、相互交叉,在时期上连续接替、逐层发展.通过对该区含油气系统的分析,提出下一步勘探方向应以深层目标为主,主攻三带一坡及岩性地层类油气藏.   相似文献   

7.
通过高分辨、高精度古地磁测年剖面和地震生长层序分析,柴达木盆地西部阿尔金斜坡地区新生代以来至少发生了10次构造运动、3期构造幕,反映了阿尔金地区经历了3次加速隆升的过程。该区整体具准前陆特征,下第三系以逆冲作用为主,沉积、沉降中心相对稳定,是柴西主要烃源岩发育区;上第三系以走滑挠曲为主,沉积、沉降中心沿阿尔金断裂带由西南向东北明显迁移。垂直阿尔金造山带向盆内区可划分为山前高断鼻带、中部低断鼻带、盆内下第三系冲断前锋和反冲带。柴西阿尔金斜坡地区现今构造圈闭是多期冲断、走滑、掀斜隆升叠加作用的结果,发育构造圈闭、地层不整合圈闭、岩性圈闭,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8.
库车坳陷秋里塔格褶皱带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与油气圈闭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秋里塔格褶皱带是南天山库车前陆冲断带的前缘隆起。通过对地震反射资料的时间—深度转换,结合遥感资料的倾角处理成果及野外实测产状数据,建立较为精确的二维构造剖面,详细阐述了断层相关褶皱在秋里塔格褶皱带的分布及其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研究表明,秋里塔格褶皱带东段、中段深部构造变形表现为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台阶状逆断层的断坡受早期断陷盆地边缘正断层规模和沉积厚度的控制,断坡高度自东向西由3km递减为1km,构造变形样式相应由单阶断层转折褶皱转换为双重叠加构造;而在秋里塔格褶皱带西段,构造缩短主要被下第三系库姆格列木组内部滑脱断层及下伏枕状膏泥岩所吸收,台阶状逆断层及其相关褶皱消失,东、西段构造类型的差异对“西油东气”的分布格局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北部块断带圈闭特征与油气分布的有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北部块断带圈闭的发育受构造与沉积的控制,古近纪只在隆起背景上继承性产生构造圈闭,而晚侏罗世-白垩纪、新近纪-第四纪大面积形成构造圈闹;同时,构造与沉积还控制圈闭的分布,表现为平面上分区成带,垂向上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类型的圈闭叠加。油气资源类型、成藏组合、保存及富集程度等方面与圈闭时空展布存在耦合,呈现出“断褶区聚气,山前、潜伏区聚油,凸起顶、凸起斜坡区油气并存”的基本卡占局和油气富集程度依次变好的序列。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盆地西部区域的珠三坳陷文昌组和恩平组地层具有巨大的生烃潜力,但在勘探中一直未有重大发现,对油气运移聚集等问题认识不清楚.为此,在WC-A凹陷、WC-B凹陷和WC-C凹陷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以精细构造解释研究为基础的大比例尺工业制图、构造特征研究、油气运移及聚集规律等技术攻关,进一步深化了珠三坳陷油气分布特征及油气...  相似文献   

11.
不整合类型及其控油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地层学和现代油气成藏理论,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剖面形态以及界面两侧地震反射终端组合关系,提出了一种较为统一的不整合类型划分方案。 该方案将不整合划分为平行-褶皱型、平行-削截型、平行-平行型、超覆-褶皱型、超覆-削截型及超覆-平行型等 6 种类型。 其中,平行-褶皱型和平行-削截型不整合面之上有利于油气的运移,不整合面之下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平行-平行型不整合面上、下对油气运移有利,只有在断层与褶皱的配合下,才有利于油气的聚集;超覆褶皱型和超覆-削截型不整合面上、下对油气聚集最有利;超覆-平行型不整合面之上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不整合面之下有利于油气的运移。 该划分方案将不整合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较好地解决了不整合与油气运聚评价之间的有机联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不整合结构类型及运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锦旗地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边缘,存在上古生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元古生界、上古生界-太古界3个不整合面。根据已钻井测井响应特征以及岩心观察和岩屑录井资料,对研究区不整合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结合不整合面上下岩性结构的输导作用以及气藏分布等因素,分析了不整合结构类型的运移特征,指出了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区域。研究表明,杭锦旗地区存在9种不整合结构类型:砂-泥-砂、砂-泥-灰、砂-泥-变、砂-变、砂-灰、泥-泥-砂、泥-泥-灰、泥-泥-变和砂-泥-泥结构类型。同时存在3种运移通道类型:双运移通道Ⅰ型、单运移通道Ⅱ1型和单运移通道Ⅱ2型。双运移通道Ⅰ型是优势运移通道,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最大区域位于中东部,其目标圈闭是断裂南侧的十里加汗东圈闭以及断裂北侧的什股壕圈闭,其次是位于西部的新召东圈闭,东部阿镇圈闭面积最小;十里加汗西圈闭双运移通道相对不发育,有利于天然气就近富集成藏。  相似文献   

13.
依据构造剖面特征和变形历史,按成因可将柴达木盆地西南区构造分为:冲断褶皱、断展褶皱、滑脱褶皱、底辟(泥拱)和复合型褶皱5种主要构造类型。冲断褶皱构造以基底卷入强烈隆升的单向挤压不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昆北断隆带;断展褶皱构造以基底卷入单向挤压断层扩展不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尕斯—扎哈泉断褶带;滑脱褶皱构造以中浅层滑脱型近于对称褶皱构造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英雄岭滑脱断褶带和中央坳陷带以及尕斯—扎哈泉断褶带浅部;底辟构造(泥拱构造)以塑性泥岩上拱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中央坳陷带和英雄岭滑脱断褶带东部;复合褶皱构造由断展和滑脱型共同作用形成,主要分布于尕斯—扎哈泉断褶带、英雄岭滑脱断褶带的西段。  相似文献   

14.
通过油藏解剖和成藏条件空间配置关系的详细分析,对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简称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生储盖组合类型、油气输导体系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有自生自储式、下生上储式和上生下储式3种生储盖组合类型,每种生储盖组合中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及有利的油气富集部位均有所差异.在自生自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运移输导体系为孔隙裂缝和梳状输导体系;孔隙裂缝输导体系沟通的洼槽和梳状输导体系沟通的反向断裂翘倾隆起和洼中隆是该类生储盖组合中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区域.在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运移输导体系为花状输导体系,由其沟通的反转构造是该组合内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域.在上生下储生储盖组合中,油气运移输导体系为阶梯状或倒U字型输导体系,其所沟通的不整合面古隆起是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断裂组合特征及油气成藏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震勘探资料和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对柴达木盆地在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断裂构造系统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盆地油气成藏规律,将断裂构造对油气成藏的制约关系进行归纳总结.该盆地总体构造变形程度较高,主要发育断裂及其相关褶皱,其中断装以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并伴有少量的同沉积正断层、滑脱断层、反转断层等.早期构造活动微弱,后...  相似文献   

16.
含油气盆地缓坡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指向区,明确各类缓坡带油气分布样式对于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渤海湾盆地为例,基于构造分区影响下的缓坡带基底产状,将缓坡带划分为简单型缓坡带、过渡型缓坡带和复杂型缓坡带3种类型。研究表明,简单型缓坡带构造活动弱,基底形态呈单斜式,倾角小,油气藏类型以构造-岩性、岩性油气藏为主,油气富集层系单一,以早期成藏为主,具有典型的“一字型”油气分布特征;过渡型缓坡带构造活动较强,基底呈双斜式,油气藏类型以构造、构造-岩性为主,存在少量地层油气藏,富集层系跨度较大,油气借助于断层和砂体配置运移,具有“阶梯型”油气分布特征;复杂型缓坡带构造活动强,基底形态呈三斜式,油气藏类型以构造、岩性-构造为主,且地层油气藏数量相对较多,油气富集层位跨度大,具有“梳齿型”油气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渭河盆地是鄂尔多斯地块南缘的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前新生界基底结构与构造特征对于指导该区油气勘探与资源潜力评价工作至关重要。通过该区区域构造的分析,并综合利用野外地质、钻井资料、分析测试数据以及重力、航磁、地震等地球物理资料,对渭河盆地的基底组成和构造样式开展了研究,并进而对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渭河盆地基底主要由4个不同物质分区组成;盆地下古生界的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被新生代正断层分割的强烈挤压褶皱变形,新生界则表现为受正断层控制的南断北超的半地堑式箕状断陷;渭河盆地前新生界基底和新生界盖层均具有较好的天然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前人对柴达木北缘盆地演化和含油气系统的研究成果,遵循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动态成藏要素研究为主线,采用盆地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恢复盆地演化过程;综合考虑不同时期烃源岩特征、流体势场及主要输导层输导物性分布,对主要成藏期的油气运聚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总结了柴北缘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及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新世是研究区侏罗系烃源岩主要的生油期,生排运量均足够丰富,但这时赛什腾凹陷只是一里坪坳陷的北部斜坡,构造圈闭主要在盆地边缘,相当大部分的油都运移到盆地边部,可能在后期的构造变动中逸散;上新世以来的晚成藏期,研究区烃源岩以生气为主,这时构造圈闭发育,天然气成藏条件具备,盆地深层构造圈闭易于形成较大规模低渗气藏.图6参62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源自石炭系油气显示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气显示对于新区、新领域勘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勘探程度很低,仅霍参1井、乌中1井、尕丘1井钻遇石炭系,冷科1井可能钻遇石炭系.为指明石炭系油气勘探方向,文中运用录井、油岩对比、稀有气体同位素、包裹体等多种手段寻找源自石炭系的油气显示.录井结果表明德令哈断陷、霍参1井区、尕丘地区部分油气显示来自石炭系,...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西斜坡水动力场演化特征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地下水物理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Basin2盆地模拟程序恢复了研究区地下水演化历史,探讨了地层水动力场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在地质历史时期的运移方向和强度是不断变化的,在压实水阶段西部斜坡区水动力场促进了油气运移,在淋滤水阶段则阻碍了油气运移并使原油稠化,压实水和淋滤水运动碰撞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