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新工科"建设是中国工程教育应对新技术和新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更需要适应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要求。创新能力是新工科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意识、创新视野和专业知识等。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创新思维,以及开展多层次全过程的创新实践以提升创新技能是提高新工科土木工程人才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34)
教育部提出高等工程教育的"新工科"行动计划,以应对新经济与新产业对"新工科"人才的战略需求,我国传统的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已然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特征,总结了汽车类专业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趋势,提出了提高汽车类专业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举措。在不断探索汽车类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过程中,持续优化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为深入推进"新工科"汽车类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为汽车产业创新型、多元化的"双创"工程人才培养建立崭新范式。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3)
近年来,为满足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提出"新工科"建设思路,旨在加快推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步伐。在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校企联合战略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以及"新工科"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工科教育体系中的不足之处,然后从校企深度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和双导师制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正新工科建设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今后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维、新方式,体现在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建材行业已经开启了由中低端为主体转向高端发展、跨界发展的新业态,必须要以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人才。新工科建设中高等工科教育仍存在问题和挑战,工程教育在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仍需要调整和适应。一是要树立"大工程观";二是坚持并落实"学生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工科建设作为积极回应应运而生,成为当下中国工程教育的热点。文章通过对新工科教育理念和建筑行业人才新需求的解析,阐释了在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建筑产业转型背景下,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建设"智慧建筑与建造"新工科专业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建立了"智慧建筑与建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建构了其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了与其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首次提出"新工科"概念,作为吉林省首批整体转型发展的试点高校,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抓住新工科建设的契机,从专业改造升级、贯穿BIM技术思想、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7)
该研究针对新工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融合多学科实现新工科建设多元化、加快工程教育国际化建设、融合"双创"提高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等新举措,探索新工科教学模式改革途径。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新工科背景下基础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具体包括加强创新和综合型实验建设适应新工科内涵建设、融合科研竞赛和"双创"设计创新实验、构建网络化实验平台和仿真实验室、深度开放实验室和构建开放式实验课堂等措施,并提出了综合创新实验体系建设的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5)
当前新工科发展如火如荼,新工科建设是工程教育适应以"智能化"为显著特征的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身具有的"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特点,对新工科背景下测控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7)
该研究针对财经类院校新工科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以"新工科+财经"为特色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方法和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实践探索以新工科改革为牵引,以"双创"竞赛为推手,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为依托,构建财经类新工科建设的方法和模式,为地区特色专业新工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7)
我国新工科建设方案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文章基于多源流理论,尝试对我国的"新工科"建设政策演变的基本逻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工程教育的供给侧不平衡,专家学者对工程教育的建言献策,政府层面对新工科建设的重视,分别构成了我国新工科建设政策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在多流汇聚推动下,新工科政策得以落地实施。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我国新工科建设政策特征与优化,为我国新工科建设的不断完善提供建议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实践与创新创业是新工科建设主要任务之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新工科建设的必然趋势。专创融合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提高、教育普及率全面提升、教育和地方发展紧密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衍生出的教育新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新工科背景下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现状日益引人关注。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工科背景下已显得不适应,亟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作为新工科背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与新工科要求相协调。  相似文献   

12.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对照"新工科"建设思路,针对地方高校建筑学教育存在的专业各自为政,人才出口单一;培养机制滞后,行业适应性低;办学定位相似,服务地方不足等问题,以河北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为个案进行分析,从打破专业壁垒,构建"大设计"平台;借力社会资源,加强产教融合;科学办学定位,服务地方建设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同类院校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最后从拓展专业认知,打造"宽口径"人才出口;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工程教育共同体;明确类型定位,孕育办学特色三方面对地方院校建筑学开展"新工科"建设路径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3.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积极配合国家教育改革战略规划及政策要求,国内高校纷纷主动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布局新工科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土木工程作为典型的传统工科专业,面临着进一步“改造”和“升级”的现实问题。土木工程建设法规作为一门具有显著学科交叉特征的课程,其课程建设十分符合新工科建设的发展趋势。秉承我国新工科教育理念,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四所著名高校建设法规类课程开设情况,从课程基本信息、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向。以河海大学土木工程建设法规课程建设为例,对课程教材建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以及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践及成效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12)
"新工科"建设提出工程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要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为新工科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分析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所面临的形势,指出特色专业建设应该充分考虑专业评估认证背景、学生能力培养达成的新挑战、"新工科"工程教育发展新要求、创新教育新驱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 0新战略等时代新需求。从培养体系、教师队伍、知识体系、课程建设、教学环节、实践实训与创新体系等方面,介绍安徽工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情况,并就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实际案例进行阐析。认为给排水工程能力实训是学生从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到培养创新能力之间的重要桥梁,提出理论—虚拟仿真—实践实训—创新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35):163-164
"新工科"对新时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为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优化的重要契机。为积极响应"新工科"的教育发展理念及方针,以设计生产实践和设计人才培养为最终目的的设计教育也应当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进行创新性改革。本通过分析总结新工科教育工作的重心,探讨推动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新思路,实现以社会产业为需求导向,以协同创新发展为共同愿景,加强艺术设计教育和跨学科交叉融合,保障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1,(1)
该文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三创"教育工作为例,开展"三创"教育与学生应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及推动专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主要涉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三创"理念融合等方面,旨在为推动并落实"三创"教育、建立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坚持以本为本的理念是新时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遵循,工科本科教育更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需要。作为地方综合性高等学校,河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在构建内涵式发展与交叉创新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模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加强新工科建设,不断推动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高素质复合型和管理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土建类专业的目标需求,培养体系中课程的迭代更新则是其中的关键。以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新工科专业为例,结合新时代发展和新工科建设的实际需求,创新性地提出“土水交融通”的先进教育理念,构建了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以强智能和强实践为核心的“五强一化”课程新体系,探讨了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专业在创新与实践、前沿与智能化两个方面的改革和实践经验。“五强一化”课程新体系实现了大土木融通的培养模式,开辟了土建类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新方向,可为高校开展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从专业分割走向跨界融合,着力培养复合型工程人才是新工科建设的基本内涵。研究生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工科专业创造型、创新型、创业型卓越工程人才的重要环节,需立足高校新工科建设背景,紧扣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针对当前高校实践教学的工程性、实践性、探究性、启发性等缺位问题,以新工科建设为核心导向,以重大疑难工程浸入式体验为牵引,突出学科交叉,可实现打造土木工程研究生创新实践教学平台。通过阐释创新实践教学的基本理念和讨论实践教学环节在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机制,明晰了建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三大基本思想内核:突出创新,激发思维突跃;重大工程浸入式体验,培塑工程师素养;强调前沿交叉,培育科学家嗅觉。突出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志趣与自我职业发展定位,开展多接口模块化实践教学,实现了四大重构: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重构与评价体系重构。创新实践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前沿交叉研究顺利起步,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培养的毕业生深入各大军方工程研究单位一线,正迅速成长为牵头各项重大国防工程、履行重大作战工程保障任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