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9 毫秒
1.
文章以城乡历史街区为对象,使用基于点评数据驱动的感性评价SD法进行研究。选取北京南锣鼓巷与东莞南社古街这两个商业改造后的明清风格历史文化开放街区为例,以实地调研的方法明确两个历史街区的共同特点与要素;以线上点评为数据来源,用SD法分别对北京南锣鼓巷与东莞南社古街进行使用者满意度的语义评价,得出使用后评估的结果;最后,通过对比评估数据和结果,分析城乡使用者对相近空间类型和相同设计要素的评价标准,并探讨城乡差异背景下历史街区的不同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2.
侯晓蕾  郭巍 《风景园林》2017,24(6):42-48
本研究以风景园林的视角,对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发展历史、使用现状和景观更新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在进行实地调研与居民互动的基础上,借鉴公共空间复兴的相关国际经验,并结合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实际情况,探讨北京旧城公共空间景观再生设计的有效途径。本课题重点提出了以下策略,分别为:微空间的挖掘与设计、多功能集约站点设计、私属空间的借用与开放、公共空间的网络化连通。本课题也采用了多样化的设计研究手段,包括居民访谈、互动调研、文献研究、方案展示、艺术装置等,借此探索高密度的城市建成区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资金问题一直是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北京旧城历史街区由于其特殊性改造难度大,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更需要综合考虑资金配置的效益。本文以实地踏勘与调查为基础,归纳并分析现阶段北京旧城历史街区改造项目中主要的资金利用方式,通过效益评估、对比研究等方法,提出保护资金的优先使用方向在于精准化使用,即精准化改善和精准化管理两个方面。实施上建议引导和激励市场和居民参与更新,减少在大规模人口腾退、街道风貌重复整治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本文旨在拓展历史街区中有关资金方面的研究,促进政府在街区保护更新工作方面的方法改善。  相似文献   

4.
北京中关村广场是中关村西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已成为北京城市广场的代表之一。对中关村广场进行空间行为考察有利于其自身的建设改进,同时为北京其他广场建设提供参照。本文调研时间持续一年(2010年5月~2011年5月),实地调研中运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参与性观察、行为记录、行为地图绘制、时间间隔拍照和文献数据整理等7种使用后评估方法。其中,使用人数统计的调研数据来自同一天内连续12个小时以上的观察。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分析了苏州旧城在改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旧城改造更新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并归纳总结,结合已有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成果,从而希望构建一种可变建筑空间的模式形式,用来解决旧城改造与更新中的问题。并且我们希望将这类方法应用于与苏州旧城内部,拥有相似问题的空间节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北京市旧城改造与更新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以南锣鼓巷地区为例.在北京数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接二连三遭受到严重破坏的同时.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街区格局和建筑历史风貌却始终保存完好.且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改造、更新和发展。本文结合调研工作,对南锣鼓巷地区的改造与更新实践的意义、立面改造与更新模式、对北京旧城改造的启发,进行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许铁铖 《建筑师》2004,(1):12-20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对某些历史街区的改造几乎是必然的,问题在于如何去改造,以何种方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本文以北京旧城区大吉片危改项目为例,介绍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及最终成果。在对实地全面而详尽的调研基础上,我们借用历史人类学的分析方法研究这片基地上的空间构成图式,并由此获得改建时采用何种空间构成图式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工具的发展,网络数据成为越来越多的使用后评估研究的依据,机器学习等技术也在研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文章结合线上街景图像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对街景元素和感性评价值的关系构建,提出对街区更新的使用后评估方法,并以什刹海历史街区为例进行应用;以热力图和基于街景照片的问卷调查,对评估结论进行检验,从而确定该评估方法的可靠性;同时总结基于线上图像的街区更新后评估的意义,探讨可进行拓展的相关研究,提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该方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5,(Z2)
南锣鼓巷是北京重要的历史街区之一,它的改造和发展对于北京旧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南锣鼓巷周边4条胡同的48个公产院落作为研究对象,从公产院落居民的人口结构、居住条件、行为方式和改造意愿等多个方面展开调研和分析,发现公产院落存在人口结构老龄化、低收入阶层人口多、居住条件较差及人均居住面积严重不足等问题;同时,发现院落中邻里关系好,居民对于胡同和"老北京"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很高的积极性,参与旧城整治和改造的意愿也很强烈。调研结果显示,公产房的使用者才是此次旧城更新的主体,希望能以此结论为基础进一步对北京旧城更新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宋化龙  傅超英 《山西建筑》2012,38(20):209-211
应用使用状况评价(POE)的基本研究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儿童公园进行了案例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非正式访谈等方式了解游客的使用状况,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改造对策与建议,旨在为乌鲁木齐城市公园改善游园环境,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北京旧城经过了多年的保护与更新,旧城保护政策亦日趋完善,但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仍限制着四合院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北京旧城仍有大面积的四合院亟待更新改造。为了更好地发展北京旧城,北京市政府在总体规划中提出了疏解中心城人口与功能的政策。在这样的前提下,研究四合院的更新改造,有利于旧城风貌和四合院的保护以及居民生活的改善,具有比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的归纳、整理,梳理了北京旧城四合院更新改造和人口疏解的发展情况及一系列相关政策,总结了四合院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通过大栅栏街区正在进行的旧城改造项目探究在旧城改造中各类改造项目与旧城居民必需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情况的互动关系。本文希望通过一系列针对旧城更新中的单位与群体的访谈,问卷来呈现其在改造中充当的角色与持有的态度,并试图为以后的更新项目中职责的划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的旧城改造多是以城市规划编制的技术规定为依据[1],大多城市旧城更新建设管理缺乏一个细化、定量的控制要求。若按城市一般地段的建筑退线、建筑间距、日照时间等要求控制,或导致旧城建设难于推进,亦或导致旧城街巷肌理遭到破坏。为缓解旧城改造中建设管理这一矛盾,本文以厦门本岛旧城为例,通过对本岛旧城区内现状建设的抽样调研统计分析,探索本岛旧城小地块开发更新过程中建筑退线、建筑间距与日照时间等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4.
选取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查询,以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五大人居环境系统为切入点,分析了该历史街区所具有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该街区人居环境系统改造的可行性建议,对旧城区改造工作的持续进行和构建科学的现代人居环境体系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更新的发展进程中,北京旧城不断出现的社会隔离和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受到政府、社会团体及广大居民的密切关注,旧城合理更新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以北京旧城的改造更新为研究对象,从住区规划与社会和谐两个角度,探讨实施混合居住模式对旧城改造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为例,调研分析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过程中出现的旅游绅士化现象及其影响。对平江路原住民(包括已搬迁的原住民)、更新后入驻的商户、游客等不同人群分别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从街区社会群体结构的转变、对多元社会群体影响的差异、被置换阶层的社会空间特征3方面分析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绅士化产生的社会空间影响,并对未来旧城更新规划提出改造意见。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在不断地更新着与自身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建筑规模,然而在这种快节奏变化下,这片土地上的旧城区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胡同是北京特有的居住区基本单元,是旧城区居住区的主要形式,因此对于北京胡同更新改造策略这一问题的探讨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文章主要介绍了北京旧城区的改造历程及其改造思路,从已有的北京胡同改造案例入手,分析其各自的利与弊,进而提出笔者对北京胡同改造策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以上海市杨浦区霍山路平凉16街坊整体改造项目为研究案例,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改造政策研究和原有居民搬迁追踪调研等方法,分析评价多元化模式进行旧住区更新过程中居民住房安置的实践尝试,旧住区更新政策从原来单一的整体搬迁模式向货币补偿安置,价值标准房调换安置和面积标准房屋调换安置等多元化安置模式转变,改造政策充分考虑原居民家庭结构和收入情况,以满足原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前提,提供多元的搬迁模式选择,积极探索旧城改造项目中房源筹划和资金利用方面,促进了旧住区更新的可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19.
刘菁 《建筑设计管理》2010,27(12):41-43
旧城沿街建筑立面更新作为代价较小的手段,近来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旧城更新中去。通过对沿街建筑立面更新的必要性和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立面更新工程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沿街建筑的立面更新应由前期调研、更新、更新后评估三个阶段在相应的控制原则下完成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0.
《华中建筑》2021,39(7)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发展状态如何对城市总体的发展及城市特色风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在旧城改造更新的背景下,多地进行了改造更新活动,但一些改造后的街区却出现街区活力不足、商家经营惨淡的状况。该文以合肥城隍庙街区为例,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城隍庙街区进行现状研判,分析指出城隍庙街区的现状问题及价值所在,并从区域联动、明确定位、产业转型、环境优化、文化振兴、机制建构等方面提出街区活力再生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城隍庙街区未来适应性改建提供一定的策略性建议,并对其他类似街区的活力重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