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瓦是一种建筑材料,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和生态价值,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连接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纽带。但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老旧更迭,产生了大量的旧瓦片。这些瓦片的价值并未得到重视,反而像建筑垃圾一样被扔在城市的角落里,任其荒废。瓦作为传统的建筑材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转变功能形式,适应时代发展潮流。通过调查成都市的各大公园,探索瓦在园林景观中究竟有哪些用途以及在园林中如何使用瓦。期待通过研究,能为瓦片找到一个新用法,在园林中提供一个"新"材料,实现瓦的旧材新用。  相似文献   

2.
瓦是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中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构成部分,作为点缀在传统园林中也较为常见。将瓦融入到现代环境设计中,不仅能有效赋予景观独特的文化韵味,展现中国文化与传统园林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为目前趋同化的城市景观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以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目前国内景观设计的现状,总结瓦在景观中的美学特征与应用方式,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剖析瓦在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中的应用价值,探究瓦在传统文化延续中的意义、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在景观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历史建筑在地方历史文化传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是城市空间调节、发展城市新经济的重要手段。历史建筑的价值再利用作为当前的一个发展研究课题,以"人流为导向"的视角,采用新手段、使用新方法挖掘历史建筑的新价值,让历史建筑成为城市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通过对青岛四方路街区及各个项目进行改造再利用,得到了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有效方法,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建筑垃圾的大量堆积,从自然界物质能量循环的角度来看,这些废弃物是"错误时间错误地点的资源"。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低材高用"的废弃物营建思想和"瓦爿墙""出砖入石"等建造工艺的研究,回溯了废弃物应用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粘土瓦的制作与应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的自然观和中国人的情感都离不开瓦。与发达国家大多数住宅建筑沿用瓦屋顶相比,在我国大规模城乡建设过程中,城市甚至广大乡村的天际线几乎已见不到瓦屋顶。面对这个在人居环境中值得思考和探讨的现象,本文从"都市精神与乡村情怀"、"粘土瓦的起源"、"瓦的哲与思"及"瓦屋顶的当代价值"四个层面论述关于传统建筑瓦屋顶的人文性、历史性与当代价值,引发更多关于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吴凌豪 《城市建筑》2022,(10):49-51+64
瓦,是中国建筑的精华,是传统建筑艺术的象征性符号。在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瓦片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在探求建筑地域性的当下,瓦转换为另一种建筑语汇呈现于当代建筑中。本文通过对瓦的美学意义和精神价值的阐述,结合瓦片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案例,意在寻求传统瓦元素的全新定位,在当代建筑中传统材料的运用中发挥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北京传统中轴线遗产区园林绿地是中轴线的重要组 成,与城市空间和建筑空间共同构成中轴线的遗产本体。中轴线 园林绿地是北京老城历史累积叠加形成的具有生命的历史文化遗 产,对北京传统中轴线申遗具有重要价值。通过研究传统中轴线 遗产区园林绿地的发展历程,厘清了不同时期园林绿地在有形要 素“位置与格局”“建筑与景观”和无形要素“功能与传统”三 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而分析得出中轴线园林绿地的五大历史遗产 价值。结合中轴园林绿地的历史遗产价值和保护现状,提出传统 中轴线遗产区园林绿地保护和管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欧式建筑的兴起,影响了传统瓦的生存与发展,使之变成了"建筑垃圾"。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瓦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运用现状,分析其表现手法,探索其发展前景。通过研究发现,瓦在园林景观中主要通过视觉、排列、结构和文化来转变其功能,呈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9.
柳州市蟠龙山公园园林小品以"明清风貌、粉墙黛瓦"的仿古建筑为特色,设计结合地域特点,秉承尊重历史文脉的理念,体现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传统建筑语言新的生命力。对公园文脉及其背景下衍生出的仿古建筑设计进行分析,希望可以让更多有意义的仿古建筑在园林景点开发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郭谦  黄凯  孙琦 《南方建筑》2020,(6):62-68
通过阐述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社会背景及历史渊源,强调当代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必要性。以粤剧艺术博物馆对岭南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为例,通过对岭南园林历史、西关片区粤剧文脉、粤剧传唱空间演变的历史脉络梳理研究,分析粤剧艺术博物馆采用岭南传统园林形式的合理性,解读粤剧艺术博物馆如何继承岭南传统建筑文化,实现岭南传统园林的当代营造。粤剧艺术博物馆的建成为周边历史街区的复兴注入了活力,这是区别于“假古董”的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积极探索,具有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传统园林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以传承传统园林所做的研究和实践在近年来逐渐兴起,尤其是探索传统园林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文章借助传统园林在现代酒店中的转译这一课题,从意象理论出发,重新讨论其具备的艺术价值、文化意义与操作性,探索转译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瓦的起源,对王澍建筑中旧瓦所体现的文化思想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山水园林"文人气质的继承、"自然之道"思想的继承、"知足"循环精神的继承三方面作了阐述,对旧瓦的运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园林与建筑     
正园林不是建筑,但二者是有交集的,这并非因为园林里有建筑,建筑里有园林,而是因为园林和建筑都是由人自身心延伸出来的人为环境。在这层关系上,二者是可以相互观照的。提到园林,首先想到的是散落在江浙一带、兴盛于明清两朝的江南古典园林遗存。然后是更大的历史维度中曾经存在过的园林,比如王维的"辋川别业"、沈周笔下的"东庄"、袁枚的"随园"等。再是更大地域范围内的园林,比如颐和园、圆明园、桂离宫、  相似文献   

14.
"中国风"在现代住宅建设中已经成为越来越受人们喜爱风格之一,特别是近几年的住宅小区开发建设中,中式风格更是成为高品质住宅的主流趋向。在合肥棠溪人家的设计实践中,以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师法自然,从社区的规划设计到建筑及景观的设计,从建筑风格特点园林空间的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使之成为一个黛瓦白墙、水映绿掩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优雅人居空间。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一个瓦罐的不同修复方式引发思考,通过一个虚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探讨在历史街区保护和新建设项目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建筑师如何抉择的问题。设计案例围绕“本土建筑”的论题,从空间研究出发讨论传统园林的空间多变性在新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陈磊  王浩  周麒 《华中建筑》2014,(12):65-70
具有百年历史的"民众乐园"有过多次改造,该文通过研究发现1995年新加坡亮阁公司的改造是对其内部空间、建筑功能式的一次彻底改变。文章首先从建筑和社会角度进行了新、老民众乐园的对比,分析了民众乐园改造的客观原因,从经济、管理方式和娱乐方式等方面论述民众乐园在现代从娱乐空间改造成商业空间的深层次原因。然后说明了改造的积极性和不利影响。文章确定了民众乐园的改造是一种"适应性再利用",通过和相似改造实例上海"新天地"、北京"798"的比较说明了民众乐园改造的本质:建筑的改造如果脱离生活、文化和历史的前提,就是失败的。衡量"新民众乐园"是否是一个成功的建筑,不能单一地从经济价值的实现角度出发,而是要看它对既有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城市的价值贡献。  相似文献   

17.
"纪念"是一种将"记忆"赋予在实体上从而进行"回忆"的行为.纪念性园林是通过园林设计的手段存储记忆,并打造一个除传递纪念性主题外具有功能属性的场所.纪念性园林除拥有历史价值外,还具有实用价值,即园林绿地功能.彼得·沃克作为当代景观设计大师,在9·11国家纪念园林的设计中巧妙运用空间叙事手法,达到了良好的纪念效果.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0,(2)
明代园林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很高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造诣,集中体现在造园的艺术手法和对明代精神风貌变迁的反映上。明代很多造园师是文人雅士,当其由于某些因素内心郁结、难以纾解时,他们常常将自身情感寄托于园林,这也是人们置身园林之中,总能找到其借鉴山水画、诗歌意境之处的原因。古人擅长将水与建筑相结合,用水的灵动衬托建筑的巍峨或秀丽。同时,承接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也贯穿在园林建造的历史中,尤其是明代江南园林的建造。该文介绍水在明代江南园林中的作用,通过对水的形式及其在造物中价值的研究,剖析水体与园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园林政策与建设60年回眸(一)"中而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纪军 《风景园林》2009,(1):102-105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精深的文化传统。20世纪初叶,中国园林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探索。1949年建国后,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中国园林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值建国60周年之际,《风景园林》杂志开设"新中国园林政策与建设60年回眸"专栏,旨在追溯建国以来的新园林之路,研究影响新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的大政方针、行业政策,探讨其在新园林建设过程中的含义。文章就"中而新"这个主题,阐述、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两条腿走路"的创作理论和方针下,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园林。  相似文献   

20.
建筑科学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是新中国建国后至"文革"前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机构。重庆分室作为该研究室仅有的两个分室之一,对包括古建筑、民居与历史园林的在内的地区建筑遗存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参与了中国建筑史多个稿本的编撰,探索了历史和地方传统与建筑创作的结合,并着手译介了多个语种的外国建筑文献,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