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筏板基础建筑物采用沉井冲水掏土法纠倾的全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并采用开挖应力释放沟的方法减小纠倾过程中基础墙所受压力以保护建筑物的安全.通过对纠倾过程的模拟,以及对开挖应力释放沟与否的比较可知,冲水纠倾是一种有效的纠倾方法,适当选择冲水深度、冲水量即可达到柔性纠倾效果.同时,在纠倾中,随着建筑物的沉降调整,基础墙所受压力逐渐增加,有可能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如果纠倾前在基础原沉降较少一侧外一定距离处开挖释放应力沟,则可以大幅度降低基础墙所受压力,有效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价小湾水电站坝基岩体开挖后的卸荷松弛效应、确定卸荷深度和研究卸荷岩体的应力分布特征,同时采用钻孔弹模法和水压致裂法在坝基开挖面进行了5个深度20—30m钻孔的岩体变形与地应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开挖卸荷影响较明显,钻孔浅部(深度小于11m)弹模明显降低;坝基岩体表层20m以内的最大水平应力一般小于10MPa,显示了一定程度的应力集中现象。其次,根据卸荷带划分结果和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二维弹塑性有限元应力场模拟分析。分析结果和实测结果一致,表层开挖卸荷岩体中应力有所释放,河床以下20~50m范围存在明显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3.
在深入分析云南省某砖混住宅建筑倾斜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加固纠倾实例,提出采用截桩与开挖应力释放沟联合应用的综合纠倾法。采用ABAQUS软件对分批截桩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截桩过程中的地基应力、土体沉降、基础梁的应力、桩体竖向位移以及上部结构应力,为后续纠倾设计与施工方案提供了依据。在实际施工中采用三种监测方法来进行信息化的施工。实际监测结果表明,随着各批次截桩的进行,建筑物倾斜率回归到允许值以内,保证了建筑物在纠倾过程中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湿陷性黄土地基应力解除法迫降纠倾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对倾斜建筑物的缩尺模型进行了应力解除法迫降纠倾的室内试验,分析了影响回倾的主要因素,研究了模型的回倾规律。根据试验结果,给出了应力解除法迫降纠倾开挖深度的取值范围,讨论了应力解除法迫降纠倾技术中地基基础沉降量的估算方法。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倾斜建筑物迫降纠倾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某在建工程,施工期间产生不均匀沉降。通过对现场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得出可能造成倾斜的原因。经过对治理方案的比选后,确定采用锚杆静压桩加固基础,开挖卸栽沟和掏土迫降纠倾。通过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建筑的纠倾效果良好,验证了之前的事故原因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结构病害处理学科对技术概念的分类繁乱的现象,提出了纠倾技术分技术途径、技术原理、施工方法三个层次。按照技术途径,纠倾技术分迫降和顶升两种;按技术原理,迫降技术有应力解除法、应力附加法、地基刚度软化法、卸荷法等四种;顸升技术又有截断顶升和膨胀顶升两种,最后对纠倾技术的分类进行了汇总,对结构纠倾技术的层次进行了系统化,以方便对照原因对结构进行纠倾处理。  相似文献   

7.
根据沈阳某高层筏板基础建筑成功纠倾的工程实例,对该工程采取的纠倾方案及纠倾过程进行技术和理论分析,论述高层建筑纠倾方面的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探索采用在建筑物周围布置起保护作用的侧限桩和阻沉桩,并结合综合纠倾法对建筑物进行迫降。对高层建筑纠倾过程中的沉降监测数据进行成果分析,并依据数据的信息判断纠倾方案的可行性。通过该工程在复合地基条件下的纠倾实践,总结高层筏板基础建筑纠倾迫降技术的准则和方法,为高层筏板基础建筑纠倾迫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坑开挖卸荷扰动区深度的确定是基坑设计的重要指标。现有的关于扰动区深度的确定大都采用室内试验方法,无法反映土体的原位应力状态。基于多功能孔压静力触探(CPTU)原位测试,对南京、无锡、常州3个基坑工程进行开挖前、后的原位测试,分析了开挖卸荷对锥尖阻力qt、侧壁摩阻力fs、摩阻比Rf、电阻率ρ的影响;进一步结合室内卸荷回弹试验,提出了基于原位测试的基坑开挖扰动深度确定方法。结果表明,对于粉土和粉砂地基,开挖卸荷会使锥尖阻力和侧壁摩阻力降低,且随着土体埋深增加,其影响程度逐渐减小;对摩阻比和电阻率影响则较小;基坑开挖扰动区深度为CPTU锥尖阻力qt衰减20%时对应的深度距坑底开挖面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山西某高层住宅楼发生倾斜,最大倾斜率1/215,采用掏土纠倾法与锚杆静压桩止沉控沉联合纠倾加固方案对该住宅楼进行纠倾加固.为限制住宅楼继续沉降,首先在沉降较大一侧施工锚杆静压桩作为止沉桩.为预防住宅楼过度纠倾,在沉降较小、掏土纠倾一侧施工锚杆静压桩作为控沉桩.在住宅楼地下室外墙和南侧地下车库外墙之间施工掏土辐射井,对基础筏板下的褥垫层进行掏土纠倾.纠倾加固后住宅楼最大倾斜值为1/407,满足国家规范对于建筑地基变形允许值的要求.该高层住宅楼纠倾加固的成功实施表明,采用多种技术方法联合纠倾,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本工程的纠倾加固方案及施工经验对于类似工程具有参考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坑开挖卸荷扰动区深度的确定是基坑设计的重要指标。现有的关于扰动区深度的确定大都采用室内试验方法,无法反映土体的原位应力状态。基于多功能孔压静力触探(CPTU)原位测试,对南京、无锡、常州3个基坑工程进行开挖前、后的原位测试,分析了开挖卸荷对锥尖阻力qt、侧壁摩阻力fs、摩阻比Rf、电阻率ρ的影响;进一步结合室内卸荷回弹试验,提出了基于原位测试的基坑开挖扰动深度确定方法。结果表明,对于粉土和粉砂地基,开挖卸荷会使锥尖阻力和侧壁摩阻力降低,且随着土体埋深增加,其影响程度逐渐减小;对摩阻比和电阻率影响则较小;基坑开挖扰动区深度为CPTU锥尖阻力qt衰减20%时对应的深度距坑底开挖面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宋育锋  谢昌顺  李想 《砖瓦》2021,(1):157-158
结合泉州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顶升纠倾工程,对框架结构在具体工况下的顶升纠倾技术方案进行研究,采用锚杆静压桩基础预加固后断柱顶升纠倾的方案,阐述了将PLC同步液压系统应用于建筑顶升纠倾的施工过程、技术控制关键点。  相似文献   

12.
桩基托换顶升纠倾加固技术以桩基为顶升支座,对事故建筑进行纠倾。该方法不但可以保留建筑的完整性,还能解决地基日后再次沉降问题。结合某纠倾工程,详细介绍了桩基托换顶升纠倾加固技术施工工艺,并对顶升进行试验数据和有限元数值分析。该方法顶升受力合理,可控性强,施工周期短,可以作为同类工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耸构筑物纠倾因其高灵敏度而使纠倾工作的复杂程度及难度增大。本文介绍一座高度70.1m,倾斜率达14.84‰的大型烟囱,在不影响正常生产,保证其结构完好无损和周围建筑物安全的前提下,克服场地条件的局限,纠倾扶正取得圆满成功的工程实例,为我国同类型构筑物纠倾技术提供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湿陷性黄土地基综合法迫降纠倾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性,以倾斜结构物的缩尺模型为对象,进行应力解除法、应力附加法以及地基刚度软化法综合迫降纠倾的室内试验研究,对应力解除深度、应力附加值以及刚度软化注水量等纠倾参量依次设计3个水平数,分析和探讨3种纠倾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其在不同纠倾参量下的纠倾效果和回倾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纠倾参量取值由小增大,倾斜结构物的回倾量也由小增大.当设计参量的取值过大时,会出现因地基局部坍塌等纠倾失控的不良现象.根据试验结果,分别给出3种纠倾技术中主要设计参量的取值范围,讨论地基基础沉降量的估算方法,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倾斜结构物迫降纠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沈阳某高层筏板基础的纠倾工程,对该建筑物采取的综合纠倾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纠倾过程中遵循安全、协调、平稳、可控、环保的原则,首次采用在建筑物西北侧外增加阻沉桩,在外围其他部分设置侧限桩,并将原筏板基础向外扩大与阻沉桩相连,同时结合堆载预压法、排水固结法[1]、沟槽开挖、扰动沙石的方法进行纠倾迫降。最终使该高层建筑物逐渐回倾,南北方向的倾斜率由原来最大的3.23‰回倾至2.5‰以内,满足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该工程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在复合地基条件下高层建筑纠倾技术应用的空白,而且对今后高层建筑物的纠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斜坡卸荷岩体的氡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0序言随着沟谷的下切,斜坡岩体发生卸荷作用,在斜坡岩体的一定范围内形成卸荷松动带。松动带内结构面发育且多呈拉张状态,岩体破碎,严重影响斜坡稳定和工程安全,成为斜坡稳定的重要研究内容[1]。斜坡岩体的卸荷深度和卸荷强度与地质构造、岩石类型、斜坡高度、沟谷下切过程、地应力场以及工程开挖等因素有关。对某些工程岩体的研究表明,弱卸荷的水平深度可达一百余m,特殊情况下可达数百m[2]。目前,主要通过现场工程地质调查配合电法、地震等物探手段,由工程人员根据工程经验来判断斜坡岩体的卸荷深度。研究发现,斜坡卸荷岩体的氡值明显高于正常岩体,具有突出的氡异常,其氡异常曲线可作为划分斜坡卸荷松动带的依据。1卸荷岩体  相似文献   

17.
<正>1.在距离电力、通信电缆2m范围内,距离燃气、热力、给排水等管道1m范围内挖土时,必须在专人监护下采取人工开挖。2.开挖槽、坑、沟与建筑物、构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1.5m。  相似文献   

18.
 小湾坝基开挖引起了一系列岩体卸荷变形破坏现象,包括岩体中已有结构面的回弹松动与剪切错动,以及完整岩体的岩爆拱裂、薄板状破裂等新生破裂。开挖中岩体的新生破裂面在空间分布上有如下特点:破裂面产状与开挖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深度分布上,开挖卸荷破裂面相对集中在开挖面之下4~6 m的深度以上。岩体的卸荷变形破坏导致了岩体完整性的显著降低,但卸荷松动过程的主体部分多在几个月内完结。无论是岩体开挖卸荷还是河流天然切割卸荷都是一个能量释放过程,并且卸荷变形破坏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规律,因此采用能量方法研究岩体的卸荷分带是合适的。给出了岩体卸荷分带的应变能方法,小湾水电站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湿陷性黄土地基应力附加法迫降纠倾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贵文  朱彦鹏  曹辉  杨文侠  宋彧 《建筑科学》2007,23(3):43-46,76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对倾斜建筑物的缩尺模型进行了应力附加法迫降纠倾的室内试验,分析了影响回倾的主要因素,探讨了模型的回倾规律。根据试验结果,给出了应力附加法迫降纠倾水平开孔位置的深度的取值范围,讨论了应力附加法迫降纠倾技术中地基基础沉降量的估算方法。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倾斜建筑物迫降纠倾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掏土灌水纠倾实用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掏孔直径、间距及深度等具体计算参数反映纠倾量大小,掏土灌水法纠倾具有可控性强、风险性低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