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研究了双辊薄带连铸Fe- 3%Si取向硅钢薄带在冷轧后二次再结晶过程中Goss晶粒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薄带连铸流程可以固溶较多的抑制剂元素,并且无需通过“γ→α”相变控制AlN的析出。铸带经过两阶段冷轧变形和高温退火后,可以获得完善且位向准确的Goss晶粒,B8值达到1. 92T以上。高温退火升温过程中,在抑制剂的作用下基体晶粒尺寸基本稳定,Goss晶粒在1035~1060℃范围内发生异常长大。长大方式为位向准确的Goss二次晶粒快速发生异常长大,吞并基体中稳定的初次晶粒,而后快速发生异常长大的二次晶粒继续吞并发展缓慢的Goss二次晶粒和一些尺寸较大的初次晶粒,最终完成全部二次再结晶过程。  相似文献   

2.
据“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1986:54~57:1621-1622报道,用ODF分析测定了晶粒生长两个阶段织构的发展。二次再结晶前,在晶粒长大过程中高斯织构强度增加。在初次再结晶基体内,二次再结晶晶粒尺寸是高斯晶粒尺寸分布和  相似文献   

3.
基于Goss织构二次再结晶的本质是抑制{110}<112>、{210}<001>和偏Goss织构{110}<225>的异常长大,使锋锐Goss长大成为唯一选择的认识,在总结前人七十多年理论研究和鞍钢取向硅钢研发的基础上,提出了Goss织构异常长大机制是选择生成、定向遗传、择优长大的结果。机制诠释了Goss织构是最易形成的剪切织构,在定向遗传中需与第二相粒子抑制力近恒量高度契合,通过抑制力近恒量控制为Goss织构异常长大提供择优环境,据此鞍钢成功开发出低温渗氮取向硅钢工艺技术及产品。  相似文献   

4.
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机理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的机理是涉及到材料的成分及热轧、冷轧、初次再结晶退火和最终高温退火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的复杂问题。几十年来,许多冶金工作者曾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由于实验技术的进步,更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本文在对有关的早期工作进行简要回顾总结的基础上,重点对近年来的一些最新研究结果以及提出的新理论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对0.35和0.2mm厚的取向硅钢的二次再结晶温度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同一热轧板的取向硅钢,经过相同的工艺处理,最终冷轧成0.35和0.2mm两种厚度,它们的二次再结晶的开始温度和温度范围有相当大的差异。随着厚度的减薄,脱碳退火后试样中的高斯晶核数量要相应减少,二次再结晶开始温度提高,二次再结晶变得难以控制。为了获得完善的二次再结晶组织,要对钢的化学成份(包括钢中抑制相的含量)、热轧工艺等作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薄带连铸取向硅钢的铸带、冷轧、脱碳退火的组织及织构。研究表明:取向硅钢铸带由铁素体及细碳化物组成,其中表层为细小等轴晶,心部为粗大等轴晶,次表层为粗大柱状晶。铸带主要织构为{001}织构;冷轧组织为拉长的纤维组织,冷轧织构主要为较强的α和γ纤维织构;脱碳退火组织主要为细小的等轴晶,织构主要为弱α和γ纤维织构组分。  相似文献   

7.
发明的详细说明用以往技术制造的硅钢片,在10奥斯特磁场下,导磁率为1790~1840,板厚0.28毫米,在60赫兹、1500高斯条件下铁损为1.08~1.17瓦/公斤,而在1700高斯条件下,铁损为1.54~1.76瓦/公斤。这种取向硅钢除含3.2%硅外,还含有若干残余元素。美国专利第3287183号发表了在10奥斯持磁场下,导磁率达1910的单取向硅钢制造方法。发表在上述美国专利中的硅钢,采用两个轧程中间夹有中间退火的二次冷轧法处理,头一个轧程压下量少,后一个轧程压下量大。如按上述专利采用AlN作为防止一次再结晶晶粒长大的抑制剂,则Al和S的比例必须精确地控制在规定的数值内。上述专利所记载的成品  相似文献   

8.
王向成 《钢铁研究》1993,(4):64-64,39
据“日本金属学会会报”第31卷第5号(1992)报道,日本东北大学的荒井贤一教授等以高磁感取向硅钢板为原料,用酸洗去除钢板表面的带有张力的绝缘涂层后,在真空状态的电阻加热炉中进行1200℃×2小时的纯化退火,减少钢中所含的抑制剂和其它杂质元素含量后,用工作辊直径在20mm~50mm的轧机轧成极薄带,然后在真空炉内  相似文献   

9.
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双取向硅钢的微结构和织构,分析了形变储能与二次再结晶织构之间的关系,以探讨二次再结晶织构形成的机制。结果显示,在经受初次再结晶处理后的试样中仍残留有数量可观的形变储能,且在二次再结晶完成后的试样中,有利的织构组分——立方织构({100}〈001〉)的强度随残余储能的增加而增加,证实了形变储能在二次再结晶织构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据《日刊工业新闻》1990年8月9日报道,日本东北大学电气通讯研究所的荒井贤一教授等人,推翻了不能生产厚度在150μm以下的取向硅钢板的定论,并借助三次再结晶工艺,成功地研制出了厚度可达50μm左右的超薄取向硅钢板。而且其晶体的磁化  相似文献   

11.
常化处理取向硅钢初次到二次再结晶织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业超 《武钢技术》2008,46(2):54-58
1 前言 在取向硅钢生产中,热轧板常化可以使组织均匀并使材料软化,便于冷轧,也为初次和二次再结晶过程中大晶粒的长大提供了有利条件.即,如果不常化,初次晶粒就不能充分长大,也就不能很好的形成二次再结晶织构.因此不能得到最优的组织和磁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以Fe-3.2%Si-0.7%Al无取向硅钢为研究对象,采用薄带连铸流程制备出0.1mm极薄规格无取向硅钢,并系统地研究了全流程组织、织构的演变和一次冷轧法、二次冷轧法对组织、织构及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铸带组织为典型的柱状晶组织,经一次冷轧退火后得到的组织为等轴铁素体晶粒,对应的织构主要以α*织构和γ织构为主;最终成品板磁感B50为1.681T,远高于日本ST-100的磁感1.65T,铁损值也较高,可能与实验室条件下钢的纯净度较低有关。因此,薄带连铸流程制备出无取向硅钢可显著提高磁感。与一次冷轧法相比,二次冷轧法制备的无取向硅钢极薄带的晶粒尺寸较大且分布均匀,不利的γ织构显著减弱;最终成品板铁损显著降低,磁感B50由1.681T进一步升高至1.734T。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异步轧制条件下不同厚度的二次再结晶取向硅钢成品的磁性能的变化,找到了硅钢磁性能与成品厚度和异步速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单取向电磁硅钢的生产工艺过程包括含铝硅钢的熔炼、铸锭、高温均热,热轧成厚度小于50mm的板坯、将板坯热轧成厚度小于5.0mm的带钢,板坯轧成带钢的开轧温度为980℃~1040℃、热处理,以至少75%压下率的冷轧、脱碳以及最后织构退火等工序  相似文献   

15.
以板坯鼓肚理论为基础,对硅钢连铸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凝固,铸速,铸温,二次冷却等进行了试验与研究,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低温—快注—中庸冷却”的取向硅钢连铸工艺方法。生产实践证明,这是一项能满足生产效率和质量要求的连铸技术。  相似文献   

16.
低温加热渗氮型取向硅钢二次再结晶完全、磁性能却不高是一种常见的现场质量问题,其成因的判断及问题的解决对降低生产成本至关重要。本文对两组企业生产中存在上述现象的低温渗氮钢的一次再结晶板进行高温退火中断实验,确定其二次再结晶温度及基体晶粒和二次晶粒的取向分布特征,探索其成因。结果表明,磁性能下降的原因是二次晶粒取向度偏差大,主要向{110}<227>取向偏转;其本质是一次晶粒尺寸偏小,二次再结晶温度提前了约50 ℃;高斯晶粒以外的偏高斯取向晶粒优先形成。两组样品的差异不在于其二次再结晶温度不同,而是二次晶粒的偏差度不同。这种差异又反映出两组样品微小的一次退火组织织构和抑制剂的差异或成分波动性。  相似文献   

17.
本发明系硅钢生产特别是含2—4%硅晶粒取向硅钢生产的专利。硅钢是广泛应用在电气设备中,因为它有高的导磁率、高的电阻和低的磁滞损失。在制造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成份,因为加入铁中的几乎全部的合金元素都对磁性有不利的影响。例如:杂质像氮、氧、硫和碳,在晶粒点阵中引起位错,形成有害的内应力。所有元素中影响最坏的是碳。在制造过程中采用具有较高含碳量的硅钢是具有一定优点的并在以后加工为成品时钢能脱碳到具有好的电磁性能的低碳水平。其优点包括:  相似文献   

18.
分别采用常规和异步轧制,将城品工业取向硅钢冷轧至0.10mm以下,对薄带冷轧织构进行测试和分析,在真空或氢气保护下进行高温退火,研究不同工艺制度对三次再结晶薄带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异步轧制使得有利于三镒再结晶的{111}<112>和{110}<001>组分增强,而有害组分{100}<011>减弱;相同热处理下,异步轧制取向硅钢薄带的磁性能优于常规轧制;相同工艺条件下随着厚度砬薄,磁感应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晶粒取向硅钢织构控制技术的历史背景和目前的发展状况,重点放在炽构和徽现组织的非均均匀性对{110}〈001〉取向晶粒完美二次再结晶所起的重要作用。晶粒取向硅钢的织构控制涉及到时织构和微观组织中局部非均质的控制:在整个工艺过程中,应完全提供二次再结晶的潜在被心及有利于其生长的基体环境。  相似文献   

20.
晶粒取向硅钠主要用于电力变压器铁心。目前,全世界取向硅钢带的年总产量约为120万吨,日本的年产量约为30万吨。自从1934年 Goss 发明了具有(110)[001]织构的冷轧取向硅钢以来,晶粒取向硅钢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