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电絮凝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絮凝技术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水处理技术,研究了电絮法处理印染废水,探讨了电流密度、pH、反应时间等对废水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絮凝法对废水的色度和COD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2.
电絮凝法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石墨-石墨、铝-石墨、铅-石墨、铁-石墨和铝-铁等5种电极组合分别处理含32#机油的废水。研究发现,铝-石墨为最佳电极组合,通过正交实验设计,选择固体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和含油量的去除率较大的条件是:电解质(NaCl)为3g,电解电压为10V,电解时间为25min。  相似文献   

3.
以铁片为电极极板,采用电絮凝法处理含铬电镀废水。考察了通电时间、pH值、电流密度、极板间距等因素对Cr(VI)的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通电时间为30min、pH值为4.0~6.0、电流密度为100A/m~2、极板间距为3cm的条件下,Cr(VI)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镀行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对电镀废水进行高效处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电镀废水是主要的重金属污染源,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铬、镍及铜等金属离子,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简述了电絮凝法的基本原理,概述了电絮凝法在电镀废水治理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废水处理过程中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电絮凝法的发展方向及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电絮凝法处理含锰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周期换向电絮凝法处理含锰废水,考察了初始pH值、电流密度、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初始pH值为9.0,总锰初始质量浓度为40 mg/L,处理时间为5 min,电流密度为23.81 A/m2,电极换向周期为15 min时,总锰的去除率超过98%.电絮凝出水经曝气、絮凝和过滤处理后满足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钻井废水电絮凝浮选处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邓皓  王蓉沙 《水处理技术》1997,23(4):245-248
针对油田钻井废水的特点,使用电絮凝浮法对其进行处理,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和较好的实验参数,并在此条件下对钻井废水进行处理,结果法浊率达96%,COD去除经达97.5%。实验证明电絮凝浮选法应用于钻井废水处理不但技术上可行,经济上也可行。并且该法操作简便,设备简单,易于自动化管理。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电絮凝法用于洗煤废水处理。在连续流的运行条件下,研究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极板间距和数量、电流以及进水浓度等因素对电絮凝处理废水效果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15 min、极板间距1 cm和极板数量24块、电流为15 A以及pH=7.5条件下,能够有较好的处理效果,进水悬浮固体(SS)为300 mg/L时,SS去除率达85%以上,出水SS为40 mg/L、浊度为2.2 NTU。  相似文献   

8.
以发酵工业常用的酵母菌为生物吸附剂,利用电絮凝和微生物联合处理混合电镀废水。探讨了电絮凝工艺在废水高浓度区及低浓度区的去除率,并通过实际的生产运行论证了工艺的适用性。采用电絮凝-微生物联合工艺处理混合电镀废水,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达到99.98%以上。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验研究了电絮凝处理含铜电镀废水的效果,分别考察了电解时间、电流密度、污染物初始浓度以及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pH在中性时,电絮凝对Cu的去除效果好;电流密度增大,污染物去除效果也增大,4 A/dm2的污染物去除效果最好,电解Cu只需10 min就能达到理想的去除效果。初始浓度越大,所需要的通电量越大。  相似文献   

10.
陶贺  杨品 《化工时刊》2015,29(4):23-26
阐述了采用脉冲电絮凝的方法处理线切割乳化液废水的原理,按正交试验法安排废水处理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求得废水处理后COD值的回归方程,由此分析了废水处理工艺参数对COD值的影响,求得使COD值最小的废水处理的工艺参数值,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说明,采用脉冲电絮凝法处理线切割乳化液废水的效果很好,COD去除率高达90%。  相似文献   

11.
对内蒙古某煤化工企业废水处理系统生化段二沉池出水进行混凝沉淀试验研究,通过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药剂来强化混凝沉淀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当煤化工废水专用混凝剂(M180-3A配合M180-3B)和脱色剂T6组合使用时,能同时达到去除废水中CODCr和色度的目的。M180-3A和M180-3B的投加量均为300 mg/L,脱色剂T6的投加量为100 mg/L时,出水CODCr的质量浓度为77 mg/L,色度为40倍,满足HG/T 3923—2007《循环冷却水用再生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吕德全  曲江  左玖玲 《化学工程师》2006,20(6):40-41,64
通过对水解酸化-好氧两段生化法处理煤气废水中试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小于2500mg.L-1,NH 4-N小于150mg.L-1时,COD去除率可达到80%,NH 4-N去除率可达到50%,BOD去除率在96%以上。  相似文献   

13.
煤气化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尚宝月  谷力彬 《化工进展》2012,(Z1):182-185
对煤气化废水的来源、危害和处理方法进行综述。废水处理方法多样,而生化处理法将是今后研究和发展的重点方向,其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尚需培养驯化用于难降解废水的优势菌种。各种处理技术各有优缺点,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处理煤气化废水是今后的研究和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4.
张文启  马军  张立秋  丘立平 《现代化工》2005,25(Z1):154-157
小试实验表明在普通的活性污泥系统中添加白土可以改善污泥沉降性能,提高COD和氨氮的去除率,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废水总酚含量在188.9~312.4 mg/L范围内时,白土添加剂对细菌的活性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每分钟溶解氧消耗量可增加20%左右,通过分析认为白土对酚类物质的吸附再生及固体表面对溶解氧的富集作用是其强化微生物活性及改善活性污泥处理效果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以煤矿矿井废水为研究对象.进行混凝处理试验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PAC和PAM投加量、pH值对浊度去除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方法选择了混凝处理的最佳水力条件和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PAC和PAM投加量、pH值对浊度去除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不调节矿井废水pH值的情况下,最佳水力条件为快速搅拌速率为200r/min,时间为2min;慢速搅拌速率为30r/min,时间为20min;最佳工艺条件为PAC的投加量约为60mg/L,PAM的投加量约为0.8mg/L,二者联合使用对浊度的去除率高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6.
煤制气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韩洪军  张静  徐瑞捷  王顺 《化工进展》2013,32(3):681-686
介绍了煤制气废水的产生、水质特点,其治理难题表现在:水质复杂、难降解有机物含量高和毒性大。从煤制气废水治理技术的物化预处理、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煤制气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工程应用情况,并着重分析各处理技术的优缺点和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即蒸氨和脱酚工艺的优化、发挥厌氧工艺的作用、废水生物脱氮过程的抑制、高级氧化和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展望了煤制气废水处理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指出物化和生物处理技术的优化组合是煤制气废水处理技术的必然发展趋势,为解决煤制气产业发展的废水治理瓶颈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煤化工废水水质复杂、难降解有机物浓度高、含有毒物质及水质、水量波动大等特点,设计采用匀质-隔油-厌氧-两级生化-絮凝沉淀-高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V型滤池多级生化组合工艺对某项目煤化工废水进行单独处理,处理规模为360 m~3/h,介绍了该工艺处理流程及其设计特点,给出了主要构筑物的设计参数。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各项出水指标能够达到HG/T 3923—2007《循环冷却水用再生水水质标准》中再生水用作循环冷却水的水质要求(除TDS外)。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多级AO-MBR复合生物脱氮工艺处理煤气化废水,运行结果表明,当进水COD、氨氮和总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78.3、210.5和275.8 mg/L时,出水COD、氨氮和总氮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3.7、0.63和3.8 mg/L,对应的去除率分别为98.0%、99.7%和98.6%.出水水质达到GB 13458—2...  相似文献   

19.
《应用化工》2022,(4):954-956
采用正渗透技术处理煤气化废水,研究了正渗透过程纯水透过通量与膜活性层朝向、膜面流速及汲取液的关系。结果表明,膜活性层朝向为AL-FS、膜面流速为20 cm/s时处理效果最好,处理后浓水处理量可减少50%以上。  相似文献   

20.
针对煤制气废水成分复杂,水量、水质波动性大,硫化物、NH3-N浓度高,碳氮质量比较低的特点,废水处理站采用预处理-两级A/O-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回用水站采用预处理-超滤-反渗透组合工艺,对废水进行处理及回用。工程运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出水水质达到设计指标,满足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