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喀什高台民居形成于1000多年前,这个处于严峻气候条件下的密集聚落存在于世界如此之久,引发建筑学界的广泛关注。该文从聚落平面分形特征的视点出发,基于田野调查和统计测绘资料,利用计盒维数法对高台民居聚落平面进行相关计算并解析,阐述其平面空间格局并探讨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山西省阳泉市,广袤的太行山区分布着众多保存完好、极具研究价值的传统聚落,承载着独特鲜明的建筑文化,平定宋家庄就是典型一例。通过对其区位特征和历史背景的分析,试对其聚落形态特征与民居形态特征进行初步探讨。聚落形态特征包括:选址择水而居,负阴抱阳;布局沿古河道条状分布,呈“丫”字形;“枝蔓式”街巷组织,主次有序。在民居形态特征方面,建筑形制以砖石锢窑为主,院落多为两进或三进的四合院,横向并置或纵向串联,呈现山地窄院形制,艺术形态表现丰富。宋家庄村的聚落与民居形态均体现出与当地环境的完美融合,是对人文历史的绝佳诠释,为我国传统聚落体系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例证。  相似文献   

3.
湘峪古村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其空间格局完整,建筑遗产丰富,是迄今为止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堡寨式聚落,具有较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2006年,湘峪古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该文在大量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就院落分布、院落构成、社会地位与居住心理、地形处理、立面构成、屋瓦特征、防御功能等方面对湘峪古村民居建筑的特征进行横向探讨和分析,并结合具体院落实例进行详细阐述,以期能够展示以湘峪古村为一例的晋东南堡寨聚落民居建筑的研究价值于万一。  相似文献   

4.
客观认识和科学描述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是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通过对怒江峡谷西岸农村聚落抽样调查,将怒江峡谷聚落分布类型划分为3类5种,根据屋顶、墙体和地板建筑材料,将民居建筑分别划分为4种、7种和3种。并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探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怒江片区周边地区农村聚落分布特征和民居建筑演变历程,分析聚落分布和民居演变对自然保护的影响,为保护区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鲍帆  谢飞  龙亮 《华中建筑》2010,28(7):162-164
该文从大的山水环境,聚落节点空间与民居建筑等三个方面入手初步分析了上郎德苗寨的景观特征,其中引入了与建筑学相关的聚落、营造、历史、审美与民族心理分析等内容,在不同层面上了上郎德苗寨景观的涵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居住小区的绿地、广场、道路、及建筑外表不仅构成了视觉层面的小区景观,同时也是雨水的载体,关系着城市环境的生态合理性。在生态层面,小区景观没有明显的基底空间特征,而是由不占主体的软质绿地斑块、占主体的硬质建筑和广场斑块以及道路廊道构成。其中,绿地斑块的大小、走向、形状,道路廊道的曲度,对雨水自然循环有较大影响。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及杭州几个居住小区实例,本文探讨了小区景观适应雨水自然循环的空间特征,据此提出小区规划设计的五个原则,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低技术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濒水传统民居建筑聚落是传统民居聚落的存在形式之一。因与水流的亲密联系,呈现出优美惬意的居住环境。本文整理分析与濒水传统民居建筑聚落的成因和美学思考,探究建筑群落与建筑单体的美学形式,从地域特征入手,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思路,寻找河流对于濒水民居聚落的形态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畲族典型聚居区的实地调研,从村落和民居建筑入手,对畲族聚落与民居建筑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畲族民居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和畲族民族文化的深层关系,进而探讨在当代发掘和保护畲族民居建筑遗产的必要途径和更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杨涛  母俊景 《山西建筑》2009,35(24):43-44
结合新疆喀什地域气候特征和当地高台民居的特点,研究了地域气候对喀什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影响,揭示了地域气候影响喀什高台民居建筑风格形成的原理,从而总结出喀什高台民居适应气候、自然的建筑特点。  相似文献   

10.
张新克 《华中建筑》2011,29(8):132-135
嘉兴位于杭嘉湖平原东端,京杭运河从中穿过,水是嘉兴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镇一般因水设市,依水建房,独具一系,具有典型的江南风格,但却保留着沪、苏、杭不同的特点.嘉兴传统民居聚落的留存较为丰厚,且有着普遍的共性特征.文章从古镇民居聚落的分布状况,民居聚落的空间构成形态--水网,商住建筑、廊棚与过街楼,河埠头和系船石,石桥...  相似文献   

11.
胡昂  普昊  宋远  邬文洁 《工业建筑》2023,(5):73-79+87
以目前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14个藏族聚落为对象,对实地调研和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可视化表达,通过ArcGIS中的统计工具进行数据的整合和运算。运用基于分形理论和领域分割理论的量化方法,从斑块单体和整体两个层面,分别探究藏族传统聚落建筑斑块的秩序化特征和组织特征,对于促进未来藏族村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斑块单体尺度上,藏族历史文化村镇的聚落规模越小,建筑斑块平面越单一,样式多为简单矩形;反之,则斑块平面更具多样化。在斑块整体层面上,藏族聚落建筑斑块整体上呈聚集分布。综合来看,平均最近邻距离越小的聚落其聚集分布结构越紧凑,建筑斑块密度指数越高,建筑斑块破碎度越高;域内宗教文化对两者均影响深远,宗教文化影响越衰落的聚落,聚落规模就越小,建筑斑块组织秩序性呈弱化趋势,其斑块的随机性趋势愈大,且斑块形状特征更趋于简单;基于藏族社群的共同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藏族历史文化村镇斑块具有趋同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安徽建筑》2020,(1):72-74
针对山区村落现存公共空间无法满足,村民对公共生活日渐增长的需求。文章试图结合地域特色,从功能与秩序角度研究山地村落公共空间重构问题,分析公共空间分布特征基础上,结合景观廊道-斑块-景观基质理论,分析村落提出相应的重构策略。继而以庐江县鲍店中心村为例,按照"秩序优化和功能延伸"的思路,分析村落聚落空间布局特征与影响因素、空间布局优化、转型与重构。力求在保护村庄传统空间特征的基础上,提升公共空间价值,从而激活山区村落重新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3.
王小斌  石庆旵 《华中建筑》2013,(12):165-167,171
传统聚落民居如徽州民居建筑是经过地域传统文化长久地演变、浸染、沉积而形成的,汉族民众生活的聚落空间文化,受宋明理学的长期影响塑造了徽州民居建筑空间的布局特点,包括传统家庭伦理及文化综合影响,涉及到对徽州民居的空间结构与空间位序的布局安排,以及街道里民居空间的退让、高低的设计布局等关系的调整,都具有多层次的深刻影响,该文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试图建构对传统聚落民居正确的营建观。  相似文献   

14.
李慧心  康川豫 《四川建筑》2012,32(5):36-37,40
大梁江村是河北民居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不仅具有典型的北方风格,而且融合了几种不同的建筑式样,较好地保存了明、清建筑风貌和格局,是难得的建筑艺术研究实体。文章从聚落的整体空间出发,寻找出传统聚落空间的形态和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民居聚落承载的文化为切入点,以永宁地区泸沽湖畔纳西族村落和丽江古城为例来研究云南纳西族民居,通过对文化各个层面的剖析找出民族文化与民居聚落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在民居聚落形式的变迁中,家庭文化、宗教文化、生活哲学对民居聚落的形成、布局、民居建筑的形制、建筑材料的使用都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演变为独特的民居聚落形态。在民居研究中,对建筑文化层面进行深刻的剖析是发现民居建筑形式特征根源的重要视角,为民居及聚落的保护工作在方式上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冯维波 《华中建筑》2014,(1):150-153
该文在分析探讨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营建理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聚落的空间特征:民居平面型制的多样化特征、依山傍水的山地特征、耕地至上的环农特征、群—序—拓扑结构的形态特征,主要存在自由散点式布局和集中簇群式布局两种聚落空间形态。最后分析了聚落空间的成因,认为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特征只是在汉族传统院落民居的基础上,由于受到当地特殊地形条件的限制而进行的修正。  相似文献   

17.
王培彦 《城市建筑》2023,(6):117-119
传统藏区民居聚落格局演变是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关于藏族人民生活、城市建设与发展、文化传承的重要宝库之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征,受到了来自文化信仰、民族融合、社会结构的多方面影响。着眼于生产方式的变化,探究其与城镇聚落发展演变的内在关系。通过对理塘县的历史地图进行分析,发现生产方式的变化对藏区聚落分布、街巷格局、建筑建造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与农耕生产方式主导和手工业生产主导下的城镇发展有明显差异。川西藏族聚居地区因地理环境的差异,产生了独特的生产方式,并成为决定聚落分布、空间形态、街巷格局、建筑建造等物质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吐鲁番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吐鲁番土地利用数据和DEM为主要数据源,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GIS空间分析法,研究吐鲁番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吐鲁番乡村聚落扩展趋势与乡村位序-规模法则比较符合,聚落日益趋向于中小规模发展;(2)吐鲁番乡村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的变化呈现出偏左正态分布的趋势,密集分布在高程0~452m和坡度0°~3°区域;(3)吐鲁番乡村聚落主要集聚在主要道路与河流两侧。  相似文献   

19.
陇蜀古道沿线的陇南市徽县郇家村位于秦巴山区嘉陵江水系的徽成盆地,村落背山面水,依山而建,其聚落和传统建筑体现出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融性特征。结合文献调研与实地测绘,通过对郇家村聚落与民居建筑选址布局、空间形态、营建技术等方面特点的分析,探讨陇蜀古道沿线传统河谷聚落与民居建筑的营建技艺,以及与地域自然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特征,以期对地区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卫东风 《华中建筑》2009,27(3):266-270
喀什高台民居生土建筑顺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院落空间有序而精妙,色彩朴素而又不乏绚丽,在民族传统特色与伊斯兰文化背景的融合发展之中,创造了一种既封闭叉开放的淳朴祥和的人化自然。该文以建筑现象学原理为基础,对高台民居生土建筑的场所精神、空间形态、母体要素、视觉、触觉等体验分别加以阐释,给现代建筑与室内建筑师以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