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彭浩  唐文 《住区》2022,(6):14-21
乡村农耕景观是景观格局下农业多元发展的空间属性,拥有乡土文化发展、历史文脉发展以及自然生态发展等重要的非经济发展要素。塑造乡村农耕景观是对城市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和提升社会经济循环的重要途径,是景观生态评价与村镇规划交叉的综合性研究。以呈贡市斗南北区块中的乡村农地为例,从农耕风貌、农耕生活感知塑造为出发点,以城市生态批评(Urbanecologicalcriticism,UEC)作为支撑,运用因子分析方法(Factoranalysismethod,FAM)进行数据调研和信息核查,通过FAM结论、当地居民生活环境诉求和农耕景观节点营造进行总和,得出对农耕景观规划不但要保留和转换乡村农耕元素,还要考虑参与者的活动范围与需求,为探索“乡土城市”共融和“农耕耐性”驱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郊野公园是近期城市建设的一大热点,承担着城市生态、景观、游憩等多重功能。遵义市南部新城山体公园,以"城乡景融合发展"为核心设计理念,尊重自然生态和地域文化,关注游憩需求.确保城市综合效益,为山地城市建设郊野公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刘生军 《规划师》2015,(3):119-126
生态是城市的基础,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又是生态与文化的空间载体。构建生态与文化相契合、人与自然和谐的特色新城,不仅能增强城市的识别性和记忆性,提高城市知名度,还能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强化城市的凝聚力,突出城市的魅力,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吸引投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阿城区东部山水新城概念城市设计以自然山水为生态本底,以文化为特色,以现代科技为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深入挖掘地方自然人文资源特色,创新产业发展,优化城市空间,以期把山水新城建设成为一个集商业金融、休闲娱乐、文化体育和高档居住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型及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现代化新城。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珠海市西部生态新城建设海绵城市的实施背景下,基于海绵城市的内涵和应用技术研究,提出了西部生态新城建设海绵城市的建设路径,并就西部生态新城市政道路的海绵化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下一步海绵城市的实施建设提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文章总结霍山西部生态新城概念规划的设计思路,以产城融合为目标,有机地将产业、居住、文化旅游三位一体融合,将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并力图利用当地的特色农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同时运用低碳生态城市设计理念,构建出多样化、节能生态的公共空间和环境,旨在实现城市的生态化、低碳化与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我国乡村各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对地域景观文化复兴的进程.基于此,从本土材料、乡土色彩、传统民间工艺3个方面阐述传统文化在乡村景观空间中的表达方法,探索耒阳北部示范区传统文化在乡村景观空间的应用.具体包括复兴农耕文化活动,建立良好的体验式田园空间;摈弃同质化道路,探索新型智慧化景观;传承民间文化活动,丰富群众乡村景...  相似文献   

7.
中国广袤地域范围内的乡村都以农耕文化为传统,现今乡镇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农业产业的更新升级,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不仅可带动乡镇产业发展振兴,更可促进乡镇地域的生态改良、提升乡镇环境空间宜居性,进而推动乡镇的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文章以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乡村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相关项目为案例,研究田园综合体的设计方法和其对于乡镇空间多元化升级的促进作用,为相似乡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可借鉴式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中国与乡土中国珠璧交辉之际,乡土文化复兴将是乡村治理以及五千年华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武鸣伏唐屯规划设计为例,提出乡土文化复兴框架要素包括生态优先的理念、农耕产业的谋划和人文特色的挖掘三方面;从院落组织、功能结构、空间肌理、人文景观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乡味·农韵”的乡村人居空间规划策略,很好地指导了伏唐屯的规划建设,体现了规划的乡土气息,为乡土文化乃至城乡人文复兴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以某产业带远景发展规划为例谈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动态角度对城乡空间形态进行了研究,对乡村地域空间变化作了分析,提出了城市外部空间演进分析方法,以金洲大道产业带远景发展概念规划为例,探讨了WO和ST战略构思,从而使城乡规划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可行性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10.
公园城市、乡村振兴均是新时代背景下城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战略。在剖析公园城市概念的基础上,文章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为例,探索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认为其表达路径即为公园城市生态、美学、人文、经济、生活等五大时代价值在乡村地区的体现过程,并将此作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地区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1.
季松  段进  薛松  李亮  宫作成 《城市规划》2023,(12):4-12+48
城乡转型发展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日益受到重视。基于空间基因视角的城市设计,从生态与农业、建成环境等空间要素的地域性组合模式及其机制入手,通过形态组织与场所营造,可以更有效地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环境与风貌。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为实践案例,从生态本底、聚落格局、聚落肌理、建筑风貌等方面对江南水乡的空间基因进行了识别提取与传承设计,对新时期城市设计技术方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2.
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目标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及其污染的问题,根据2016年10月《惠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要求,论文探讨了科融新城海绵城市建设系统的构建,提出了科融新城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措施,以保障科融新城安全、生态和可持续性的发展,可为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均面临着地域文化逐渐消失的问题,而乡村景观设计当中,景观设计师常常会忽略地域文化的表达和营造。以寿山乡岭头集镇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地域文化与景观内在关系、集镇公共空间的景观现状、集镇地域文化面临的问题及集镇景观中地域文化的营造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探索,重塑乡村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4.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于原有城区之外规划建设新城,形成多组团城市空间格局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新城中心的景观规划中,如何尊重和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印记,将新城中心景观建设与地域文化、城市生态文化相结合,进行文化的再创造,形成一个既满足现代城市中心功能,又富有历史记忆和文化标志的新城市中心区,以无锡太湖新城中心景观建设为案例,进行了规划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朱超萍 《华中建筑》2022,40(1):146-148
为了避免以功能为导向的海绵城市建设造成各个城市景观单一化和特色流逝,该文从水的"有形物质空间、无形文化意境"角度,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如何应用三大理水方法处理"园内与城外水系空间关系、园内水系形态"和表达"水文化"的优势与特点.提出现代海绵城市水系空间建设应从"城乡空间统筹三大'廊道'体系、城市水系形态构建"方面进行形态、美学、功能、文化构建的策略,并阐述"地域水文化传承和特色创造"的重要性,为今后海绵城市实践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海绵城市的概念,介绍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实践研究背景,并从雨水花园、可渗透路面、生态停车场、雨水利用四方面,阐述了海绵城市在长沙高铁新城办公园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汪晓岗 《规划师》2007,23(3):31-34
成都三圣乡"幸福梅林"城乡生态化城市设计综合了城市与乡村两大地域的特征,坚持保护与整治相结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凸显地域文化及特征,充分展示自然与传统特色,实现了人与文化、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整体趋势下,海绵城市作为现代城市转型发展的全新思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在满足城市空间治理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目标,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理念,利用海绵城市可以更好地开展城市水资源管理,保障城市生态文明,实现绿色空间的协调发展。基于此,本文将对空间治理背景下的海绵城市展开深入研究,从海绵城市概念出发,进一步探索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的具体实施路径,期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湖滨城市的陆域和水域资源在绿色生态空间布局中的价值,以典型湖滨城市——上海青浦新城为例,在分析城市资源禀赋和绿地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从生态融合、布局优化、城乡互通等3个方面探索绿色生态空间布局路径,并总结规划策略在上海青浦新城绿色生态空间更新中的实践成果,以期为今后湖滨城市的生态建设与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滨江区域是城市珍贵的资源,也是滨江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松花江的上游城市,吉林南部新城滨江区的发展却处在刚刚起步的状态,生态廊道断裂问题亟待解决。结合城市发展新模式——海绵城市,以吉林南部新城滨江区作为切入点,结合景观生态学模型中"斑点、廊道和基质"的生态规划设计理念,通过对南部新城现状的分析,针对城市滨江区生态整合进行重点研究,保证滨江区生态系统的稳定,从而使其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积极应对洪涝灾害~([1])。最终将吉林南部新城打造成松花江上游的海绵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