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两晋至明清时期的湖北寺院为研究对象,通过湖北地方志等资料的爬梳整理,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该时期湖北寺院的时间分布进行分析,并探讨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1)从两晋至明清四个时间段来看,湖北寺庙修建数量从两晋至明清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2)早期湖北寺庙大多以新建为主,随时间后移,重修寺庙比重增加;(3)佛寺分布的时间特征受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影响,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两晋至明清时期的湖北寺院为研究对象,通过湖北地方志等资料的爬梳整理,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该时期湖北寺院的时间分布进行分析,并探讨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1)从两晋至明清四个时间段来看,湖北寺庙修建数量从两晋至明清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2)早期湖北寺庙大多以新建为主,随时间后移,重修寺庙比重增加;(3)佛寺分布的时间特征受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影响,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湖北道教建筑的时空分布,侧面反映了我国本土宗教发展过程中与经济、军事、政治、自然的共融关系。同时,楚人自古信巫尚鬼,与道教早期思想颇有渊源,使得湖北地区成为了道教早期传播与发展的一片沃土。该文以明清时期的湖北道观为研究对象,采用宗教地理学方法,通过湖北地方志等资料的爬梳整理,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明清时期湖北道教建筑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特征分析,并初步探讨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广州历代佛教寺院分布及其形成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韶颖 《华中建筑》2011,29(2):154-157
佛教寺院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场所,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密切相关,研究其分布状况及制约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广州是岭南地区佛教传播和发展的中心,其寺院的分布变化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中的佛教场所具有代表意义.在描述各个历史时期广州佛教寺院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总结其分布特征,并探寻影响佛教寺院分布的相关因素,以尝试深入...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5):35-37
观音堂是大同市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专门供奉观音菩萨的佛教寺院。从该寺院现存的明清时期的碑刻中,不仅可以了解观音崇拜在我古代的演变过程,而且也可以看到明清时期大同地区观音信仰的普及、特点以及深入民心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沈阳市内最有代表性的"四塔四寺"为例,对沈阳藏传寺院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佛寺空间布局、主要建筑和环境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将"四塔四寺"与沈阳汉传佛教重点寺院及其他地区的藏传佛寺进行比较,寻找沈阳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空间与内外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20)
随着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对信仰民族影响力的减弱,其宗教的功能日渐式微,出现"有寺无僧"现象,严重威胁到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此现象时空分布的地区以探清问题的现状,揭示此问题对南传佛教文化的传承、潜在的宗教渗透等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最后从完善教育模式、提高僧人素质、创新宗教管理、发展寺院经济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沈阳地区汉传佛教寺院现状调研,选取6个重点寺院进行测绘及历史资料收集,分析这些寺院的环境选址、规划布局、建筑类型、建筑的尺寸比例等要素,并与其他地区典型的汉传佛教寺院进行对比,总结沈阳地区汉传佛教寺院的特征,最后运用Ecotect软件对寺院内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沈阳汉传佛教寺院的保护、修复、重建等工作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牛婷婷  谢丹 《华中建筑》2021,(1):123-127
佛教寺院建筑作为佛教传播与发展的物质载体,展现了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的双重魅力.该文选取九华山现存的重点佛教寺院建筑为研究对象,从群体布局、方位朝向、接地方式、平面形制、立面形制五个方面整理分类,并挖掘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总结九华山佛教寺院建筑的普遍性特征及地域性特征,旨在把握该区佛教寺院建筑特征的规律,为相关研究提供...  相似文献   

10.
现存的湖北民居主要为明清时期建筑,而明清时期的江西移民使得湖北民居发生了一系列的衍变。现阶段关于移民与传统民居的研究众多,但在移民和民居衍变的具体对应关系的研究上尚有不足。通过湖北阳新地区的3个传统村落不同的民居形制的对比分析,总结阳新地区民居平面形制的特征和差异。进而引入基型和衍变理论模型,结合移民的民系、轨迹、时间和数量等多个特征进行分析,探究移民运动带来的民居衍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2,(2)
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后,就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着自身思想和教义的调整。到了辽金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一种颇具中国本土特色的外来宗教文化。古都大同拥有较多辽金时期的佛教建筑遗存,这些佛教建筑遗存的寺院格局、佛塔类型和佛像供奉等情况,都突出地反映了佛教本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正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土与中华民族文化大融合后,中国历代营造过多座佛教寺院,因所处的历史环境、地域差异的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寺院文化、佛教文化、以及历史故事,承载着多种具有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这些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生存的实物载体,在时间的摧残下,正逐渐消失或变异,故对实物载体、及其生存的环境进行研究具有紧迫性。以"乾明"为名的寺院,在建造原因、选址方式、规模大小、形制制度等各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中鄢陵乾明寺就是一个独具特点的寺  相似文献   

13.
始建于唐代的戒台寺是明清时期北京西郊地区重要的佛教寺院,寺院不仅在建筑布局和园林景观方面具有特色,还是周围自然风景区的核心。建寺以来历代都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明代以后更是成为北京西郊地区重要的民俗活动场所。文章通过历史文献的考证,还原戒台寺的历史沿革及建筑布局,解析其园林景观和相关游赏活动。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崇祀的民间神祇系统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格神”,他们所象征的优秀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引领着社会风尚,促进了群众的行为规范。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湖北地区,其丰厚的历史底蕴、独一无二的枢纽位置,以及“敢为天下先”的集体人格,为人格神祠庙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湖北地区遗存的人格神祠庙多为明清时期建设,本文从地方志的角度探讨了明清湖北人格神祠庙建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原因,以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历史上佛教戒律发展与传戒活动为切入点,从"戒坛"与"戒律-律师-律宗-律寺"之间的隐性关系入手,寻找当大乘菩萨戒与小乘具足戒共同作用于汉地佛教思想义理与传戒仪轨之时,律宗寺院典型建筑戒坛在尺度、规模、布局的特征演进,为深入研究戒坛演变、专宗寺院及宗教建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张奕  吴雨桐 《华中建筑》2022,(10):159-163
山林佛寺作为佛教寺院本土化的产物,在形成与发展中深受隐逸文化的影响,并将其以“基因”的形式植入山林佛寺成为隐境之所。湖北鄂州西山古灵泉寺作为净土宗发祥地,在千年历史沿革中根植隐逸基因并延续至今。笔者基于隐逸基因视角,以鄂州西山古灵泉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寺院选址、建筑布局、空间营造、景观构图四个元素的提取,识别隐逸基因进而对其在山地佛教寺院的表征加以探究,以期为同类山地佛教寺院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鸡足山位于云南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古处中原文化与印度文化过渡地带,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一教三派的交汇地,为我国著名佛教名山。明末清初时期,其寺庵建设数量达到"大寺八,小寺三十有四,庵院六十有五,静室一百七十余所"的宏大规模,在全国佛教名山中位居第一。基于实地踏勘,结合鸡足山志、古代诗文、明清游记等古籍资料,研究其寺庵总体分布规律与内涵,分析宗教思想在寺庵总体布局中的影响与体现。研究得出鸡足山寺庵总体呈现"一城八寺"的布局结构,并传达了"三界三境"的空间意象。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3)
明清小说中批判僧人的篇目不胜枚举。僧人的世俗化行径是使得佛教招惹非议的诱因,且此现象的出现更是与晚明时期的社会思潮以及佛教自身的形势密不可分。然明清时期的小说不单牵扯到佛教,儒、道的加入使此期的小说在宗教范围内呈现出一种混溶的状态。作者在对儒、道、释三教信手拈来的同时,又对"三教"表现出一种怀疑、揶揄的态度,可见,此时的"三教"已经由争竞走向了合流。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22,(4):51-55
北魏宣武帝时期,洛阳宫室中的佛教内道场活动频见于史载。通过对这些活动的考察,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研习佛教义理的风气在洛阳禁中十分盛行。宣武帝(483-515)承袭了孝文帝(467-499)以来的传统,重视佛教义理的学习。译经、讲经等活动影响了都城甚至民间对于讲经论法的重视,京城寺院开始增设讲殿一类的建筑,带动了北魏后期寺院布局的改变。寺院布局的变化使佛寺对街道出现侵夺,并对里坊格局造成破坏,从而影响了城市的管理。  相似文献   

20.
林源  魏颀 《中国园林》2022,38(5):127-132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但这一时期的佛寺园林极少有形象资料可为研究佐证。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南朝双观音造像碑》碑阴清晰描绘了一处佛寺园林,提供了此时期佛寺园林的重要图像资料。通过对这一图像的分析与复原研究,可探知南北朝佛寺园林的空间格局与山、池渠、植物等组成内容的营造特征,如寺院入口的渠池-桥-莲花模式,主体建筑集中于前院,以乔木、灌木组合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并以孤植、蕉石组合等方式创造景观焦点;寺院后部筑山植树,营造自然山林之意趣。该图像反映出佛寺园林的组成、格局和造景特征受到皇家苑囿和士人园林的影响,同时为满足佛教活动的需求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