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提出景区式美丽乡村的概念,定义其为村庄自身紧邻大型风景区,享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与旅游资源的美丽乡村,探讨了景区式美丽乡村"政府牵头、景村联动、市场运作"的建设模式,总结了"借力景区、支撑景区、添彩景区"的规划策略,并结合三亚南山村景区式美丽乡村的规划实践,提出"景村融合、景村互补、景村一体、景村协作"的规划理念,以及与主景区错位发展,注重平衡旅游服务与村民生活,注重政府、村集体、企业协调运营的规划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发展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景村协同”是景区周边拥有旅游资源的村庄振兴转型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宜兴市太华镇乾元村村庄规划为例,从功能联动、土地盘整、空间互应、产业互兴和配套共享的五大策略,对景村协同理念下的村庄振兴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实现“以景带村、以村补景、景村协同”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我国风景名胜区拥有大面积的乡村地域,是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敏感且重要的部分。受景区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省级生态红线、水源保护地等多重生态要素制约,乡村社区人口正增长与允许建设量零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风景名胜区乡村在乡土风貌、文化资源、旅游服务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寻求乡村发展与景区保护之间的平衡,成为全域旅游时代景区旅游产品供给侧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青岛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例,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景村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旅游业日趋成熟的发展,景区周边的乡村依托景区地核吸引力发展成为旅游接待村,已成为景村共融性发展的新趋势。景区依托型旅游接待村的萌生,为景区的旅游接待设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以宝山风景名胜区上湖旅游村的规划为例,探讨在村庄规划中如何在满足景区需求的同时,发展自身的特色乡村旅游。上湖村是依托宝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典型景区依托型旅游接待村,其主要功能为缓解旅游景区的接待设施压力;同时通过充分地保护和利用乡村自身的自然、人文资源,既能够提供更高品质的接待服务环境,又能够吸引游客停留观光,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规划设计遵循生态原则、人性化原则、可持续原则,从场地现状自然条件出发,合理布局,通过客源界定、文化挖掘、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产业转型、活动策划等方面研究,明确村庄的功能分区、规划布局、交通组织、绿化完善、设施建设等专项内容,进一步提出旅游接待村产业转型策略及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了城乡协同、乡村全面发展和产业提升,由此对于这其中伴随的挑战也应运而生。景村共进的产业融合路径亦随之产生,景区带动型乡村模式作为乡村发展的一种类型,其发展将有助于实现农村产业化、农民增收、实现友好型村域发展。该文调研分析了奇台县江布拉克5A级景区带动下腰站子村的发展现状与模式,梳理了其在乡村振兴中进一步发展的路径和要点,并提出了景区带动型乡村发展优化与提升策略,以期为该村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新时代农村的发展方向。文章结合福建南安水头镇呈美村旅游规划建设,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空间布局优化产业格局,从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提升、农房管控、文化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旅游服务配套,旅游景观风貌提升等详细规划,打造生态文旅新型乡村模式。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成为乡村发展破局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故乡沦陷"热一度备受关注。在快速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因过于注重经济的急速发展而忽视了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保护,许多传统村落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形成"千村一面"的现代化新乡村景观。笔者以广西桂林市"漓水人家"景区为研究对象,解析该景区将漓江流域传统村落进行1∶1比例的建筑活态移植与复建的景观营建手法,探讨村落景观营建与旅游开发模式下,乡村文化传承方面有效的保护与更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已成为新时代重大发展战略。针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多是秉持遗产保护与发展利用相平衡的原则,以及“乡村+文旅”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朝着打造文化旅游乡村、乡村遗产博览地、乡村文旅小镇、乡村旅游度假地和休闲康养地、乡村研学旅游基地等多个目标发展。由上可见,文旅业已经成为促使传统村落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也驱动着乡村空间环境更新与创新利用。从传统村落空间环境更新利用来看,具体表现为三种主要倾向:优化乡村空间环境与风貌景观,营造村落旅游魅力场景氛围;挖掘物质空间遗产资源,打造乡村文旅的核心吸引物;利用闲置空间充实乡村旅游业态,完善旅游服务配套体系。下文结合旅游景区井陉县于家村的设计实践研究展开介绍。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部分的风景区分布在乡村区域,景区内部的村庄虽然与风景区在环境、文化、经济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与合理的管理体制,导致众多景区内村落功能独立,与景区发展不协调,未能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旅游整体。与此同时,我国对"美丽乡村"的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生态基础和资源条件较好的农村区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在此前提下,本文对景区与景区内乡村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十里莲塘风景旅游区为例,提出"景—村"融合、相互协调的发展措施,以期对景区旅游开发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乡村景观的内涵及自然、文化属性为切入点,从自然、文化、景观、旅游等方面分析了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乡村景观建设与发展思路,如平衡自然与文化、系统性地挖掘文化、结合相关产业与政策等,从自然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乡村景观建设者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1.
张琳 《风景园林》2017,24(5):87-93
乡村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是典型的文化景观,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已经对乡村景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为例,深入分析了哈尼梯田、传统村落和乡土文化景观的特征价值及其在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围绕"哈尼梯田遗产价值的保护及展现"、"传统民居的活态保护及价值更新"、"哈尼传统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这3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规划思考。提出要从旅游的视角科学地认识并尊重乡村景观的价值,自然性、真实性、完整性、地域性和体验性是乡村景观的核心特征,不仅构成了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更是进行乡村景观保护和规划的前提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理念的提出,乡村旅游成为不少乡村发展的新途径。文章以闽东赤溪畲族村旅游景观规划为例,分析村庄的旅游发展现状及其优劣势,提出应对的景观策略,并对赤溪村旅游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相似文献   

13.
要分析美丽乡村建设与转型升级,重点在于自身升级。美丽乡村品牌是乡村和城市无形资产的浓缩,文章以厦门市军营村美丽乡村试点建设为案例,结合军营村实际,探索"厦门军营村模式"的建设与管理,浅析美丽乡村建设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问题和措施。厦门军营村的建设是按照"五位一体"要求,注重发展模式、规划设计和优化建设,通过对基础设施、产业经济、生态文明、乡村旅游等综合配套的完善,建设"富饶、文明、旅游"美丽乡村,打造独具特色核心品牌,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美丽军营村,实现城乡资源有效交换,缩小城乡差别。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发展逐步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新亮点。西北地区乡村旅游存在较强的独特性,面临乡村资源、景观风貌、体验项目的发展挑战。规划以陕西省宜川县桃枝村为例,探索以景观提升为带动的西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针对桃枝村在民居风貌、植物景观、体验空间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景观提升策略,进而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项目,实现对桃枝村旅游发展的突破和升级。  相似文献   

15.
依托历史文化条件和当地村落特色发展旅游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传统村落小龙窝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及相关软件对小龙窝村聚落空间进行量化分析,结合现场实际调研及街道空间在空间句法量化数据中的隐藏属性,明确小龙窝村发展旅游产业在方向上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村落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策...  相似文献   

16.
历史村落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以西藏吞巴乡的千年古村落吞达村为例,分析了其历史文化特色要素,包括村庄选址、布局、文化遗存、传统建筑、藏族文化及风情特色,对吞巴村的旅游现状资源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发展目标与对策,对吞巴村旅游景区规划中重点的雪域田园景区与旅游设施重要节点吞巴庄园和客栈区、吞达村入口广场进行详细规划设计和建筑意向设计,对历史村落的旅游发展和景观规划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空心化发展和盲目旅游开发的社会现状,展开基于"鹊巢理论"的未来乡村活化设计研究,并通过对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形式的思考提出"乡村旅居"的新模式,以合肥市铭传乡井王社区为例,从村中人归巢和村外人归巢两个角度、以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分别提出智慧景区、共享居住、生态修复、微更新等技术参考,以此为未来乡村的更新转型提供新的设计思路,让乡村"活"起来。  相似文献   

18.
随着机构改革,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处于重构之中,既需借鉴国外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魅力景观体系,也需传承我国历时千年的风景名胜区体系。崂山风景区是我国首批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国家级风景区名胜区之一,随着城区空间用地不断向景区空间拓展,逐渐由景城各自独立发展转向景城融合渗透发展。以崂山风景区为例,从景城动态演变、景区多线矛盾、景区业态制约、景村历史遗留矛盾等方面,对景区保护、景城协调、景村协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优化景区功能分区、转变景区管理方式、创新景区村庄模式提出景城协调发展的策略建议。提出三区变两区、打开崂山景区、打破门票经济、盘活特色村庄等建议。坚守底线提高生态管控质量,并激活景区活化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乡村"建设中,结合现有资源,打造"一村一景"特色,建设自身特色的生态旅游点。通过对柳州市融安县大良镇官村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提出项目景观布局框架和功能分区,探讨乡村生态湿地景观技术及建议,以期为乡村旅游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探究村落乡村振兴实践与乡村景区入口功能实现的耦合关系,摒弃景区入口建设传统的“大拆大建”,提出乡村景区入口与村落乡村振兴共生共建的“产业-空间”协同规划设计思路,拓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新方式和提供乡村振兴的新样本。在不断的桌面研究和设计实践交互中,从“产业振兴、组织兴欣、风貌更新”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重庆垫江县明月汖景区入口竹鸡村的乡村振兴设计实践,立足农民增收构建了能够体现“文化性、生态性、生活性”共生的设计实践模型,为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