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巩玉发  何芳 《住宅科技》2021,(2):18-20,44
校园建筑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其建筑室内空间与校园环境所形成的立体空间氛围对中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介绍校园交往空间体系的种类及其在实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深圳长圳学校初中部扩建为例,对校园建筑的规划布局与教学空间人性化设计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对整体校园建筑空间进行诠释,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边塞”是古代黄河流域农耕文明 与北方游牧文明互动的历史产物,历代大规 模的边塞营建和屯田活动将中原文明推广至 边塞地区,并与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民 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逐渐形成边塞文化。 边塞建筑作为边塞文化的物质载体,亦具有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文章以研究边塞建筑 形态及空间的文化特征、艺术特征为切入点, 提炼出边塞建筑现象中蕴含的多种空间意象 及其形式规律,结合当今的地域建筑创作及 设计方法,讨论边塞建筑形式与空间中可能 存在的现代传承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高层建筑是现代城市空间中重要建筑类型之一,对城市的美学、形态以及场所空间的形成具有密切的联系。本文将高层建筑在城市设计视野下同城市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作为研究重点,从城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质空间三个方面剖析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一珺 《工业建筑》2003,33(6):33-34
城市景观是由建筑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现了建筑与建筑的关系。空间对建筑造型和组织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注意公共活动空间的形成 ,可以使建筑与建筑协调起来 ;“琐碎”的建筑造型有助于积极空间的形成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只有把建筑作为城市空间序列的一部分进行设计 ,才能创造出有组织和多层次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建筑作为叙事空间是将其具有围合性的外壳与其内部所陈列的展品尤其是建筑物共同视为有形的媒介,为大众提供一个具有丰富知觉感受的物质环境进行体验与交流,最终使文化内涵得到深远的传递。该文选取具有重要文化、历史及建筑意义的建筑文物——爱奥尼克雕带,从空间布局的针对性、流线的引导性、光的隐喻性和材质的有形性解读大英博物馆的杜文艺廊,阐释博物馆建筑是如何作为叙事空间通过空间、人与展品的互动发挥媒介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6.
教育思想及活动与教育空间是教育体系的两个构成要素,二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教育空间是教育体系中的物质实体,由校园整体环境和单体建筑组成,大学建筑作为高等教育的物质空间,必然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沪江大学校园为例,优秀历史建筑构成的大学校园空间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空间环境承载着特定的校园文化及其场所精神,虽然大学教育体系已产生很大变化,但其特有的校园文化仍是不可替代的珍贵遗产,有时甚至具有超越国家、民族和时代而存在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建筑与环境作为中学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是具有教育功能的物质载体,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非常鲜明。通过对江苏省致远中学新校区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的规划设计,说明在校园规划设计中,应利用建筑与环境突显校园的文化内涵,体现出校园空间与文化的特性,这是值得每一位建筑师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书法与建筑     
建筑,首先是由于它的物质技术条件而形成建筑形式美的重要原因和必要条件。而作为它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要是通过综合运用建筑艺术语言(实体与空间、内部与外部、体型与质感、色调与比例等)所构成特定的艺术形象。当然,建筑成为审美的对象,或者说它进入艺术舞台,并不仅仅"因为它的重要、贵重,以及它那比人类任何其它产物都更触目的巨大容积……"(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而关键的一点,是它具有美的艺术特征,有表达艺术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居住环境的形成,既具有物质(建筑环境)因素,又具有社会(人文环境)因素。本文从居住环境的构成方面,讨论了在居住过程中“物”与“人”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并从规划与设计角度,提出了解决在人们居住过程中,反映在建筑空间环境与社会空间环境上的一些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蔡良娃  曾坚  曾鹏 《新建筑》2006,(3):76-80
信息时代的建筑空间观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实体空间的界限,形成了物理空间与数字化空间、物质实体与虚拟建构之间共同存在的状态,使信息时代建筑的审美时空观拓展为一种虚实共存的新领域。电脑所赋予的空间虚拟能力使建筑空间很容易被实施切割、扭曲、滑动、重叠等操作,信息时代建筑空间建构达到空前复杂和自由。通过对先锋建筑师空间形体生成案例的分析,总结了信息时代建筑空间形体生成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1.
知识篇     
《建筑工人》2012,(1):45-45
建筑艺术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具有物质实体的生活环境,它既需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求,也需满足人们审美的欣赏。因此,它也是通过物质实体来表现空间变化与组合的一种图形艺术。建筑形象常常是通过建筑环境的布局,建筑群体的组合。建筑物的立面造型、平面布置、空间组织和内外装饰,以及建筑材料所表现的色彩、质地、肌理、光影等多方面的处理,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建筑馆作为建筑教育的物质平台,其发展与更新体现了一个建筑学院的风格与传承;本文展现了重庆大学建筑馆的建设历程与空间特点,讨论了建筑馆空间演变与不同时期专业教学理念、教学活动的相互关系,以及当代背景下建筑馆的改造意向。  相似文献   

13.
陈纲  钟宜 《室内设计》2012,93(6):27-32
工业化时代遗留下来的物质载体是城市空间中具有异质特征的组成部分,而工业方式连同它的物质载体影响了几代人并形成了社会共同的历史记忆。工业建筑遗产再生的关键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留工业建筑自身优势,将潜在生态位转化为新的现实生态位,与当今国际社会提倡的低成本、低技术、低能耗、低污染的生态设计原则相契合。论文在区分不同区位、不同空间类型的工业建筑的空间特征、结构形式和材料技术基础上,根据再生建筑的定位方向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分析,倡导将绿色理论结合到旧工业建筑改造当中去,赋予旧工业建筑新的生命,以期对现存工业建筑遗产的绿色改造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张泓  李钢 《室内设计》2003,(2):16-20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建筑,经过历史与自然的双重雕琢,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选择,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它以其特有的物化空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显示维吾尔人的创造性和智慧。龛空间的形成和使用充分说  相似文献   

15.
装饰壁画作为一种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的综合体而存在,它依附于特定的建筑或空间环境,与环境形成有机的结合,成为相互作用的整体。装饰壁画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地域环境、空间构造、色彩构成以及表现形式等多方面的因素,以达到其追求的艺术价值和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重庆地区龚滩镇为例分析簇群式建筑.通过龚滩镇的簇群式整体空间的形成,反映出自然与建筑、建筑与街道、比邻相生的关系.同时,以龚滩古镇的冉家院子街区作为实例,分析了古镇聚居建筑的空间分布形态,对传统民居保护与再生重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怡 《华中建筑》2001,19(5):55-57
该文首先从发展的角度提出,建筑空间的开放化是建筑空间演化的必然趋势,然后,结合对于建筑空间开放设计的一些已有理论和自己的认识,提出建筑空间应对人、社会、自然开放,从而实现建筑空间对物质、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多层面开放,形成建筑空间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平衡系统,通过层次设计方法实现秩序和变化,达到高效益。最后,结合我参与设计的两个项目说明对这一理论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建筑空间是由建筑各个界面围合成的领域,它是从自然空间中分割出来的,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自然空间相比,建筑空间具有人为性和功能性,它是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以实体物质为基础的建筑空间,同时为了实现功能性和满足人类更高生活艺术化的要求,创造出更为良好的建筑周围环境,使建筑的功能空间和外部环境空间融合为一体,最终达到建筑空间赋予的就是情感空间。  相似文献   

19.
谢坚 《四川建筑》2000,20(1):29-30
引言 挪威建筑评论家舒尔茨认为“建筑首先是精神的蔽所,其次才是身躯的蔽所”。这意味着人们创造的物质空间只是表象,所形成的心理空间才是其本质。在心理空间的形成中室内环境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室内环境的形成离不开室内造型。现代建筑室内造型注重科学、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强调有限的物质创造无穷的精神价值──即视觉美感。室内造型的效果取决于造形、色彩的运用。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造形 由点、线、面围合而成的形是室内环境和各个结构物体所形成的空间结合体。它借助于点、线、面、体的组合和穿插,构成了围与透…  相似文献   

20.
麦晟  张晓桐  刘骁 《新建筑》2024,(2):16-21
数世纪以来,澳门逐渐形成以海神信俗为代表的海洋文化。海神庙宇作为物质与精神世界和谐统一的象征,承载着多重公共属性,影响城市发展,见证城市变迁。神功戏作为海神信俗神诞庆典中流程核心及仪式高潮,其空间载体神功戏棚的周期性营造和搭建活动体现了海神信俗文化对城市格局和建筑空间的影响。以澳门路环谭公庙神功戏棚为例,从场地、空间、营造与建构等方面,梳理神功戏棚这一海神文化空间特征,以及澳门海神信俗与建筑、城市发展之间动态、和谐及相辅相成的关系。以期解读蕴藏于节庆民俗中的建筑营造与建构智慧,同时引发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