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新旧混凝土粘结界面的剪切强度是衡量界面粘结性能的最重要指标。基于Z形粘结试件直剪试验,研究植筋情况下新旧混凝土粘结界面的剪切强度。采用统计方法,分析植筋直径、植筋深度及植筋率对粘结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为保证新旧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性能,植筋深度需不小于10倍的植筋直径,且界面剪切强度随植筋率的增大而增大。利用试验结果,对已有新旧混凝土粘结界面剪切强度的主要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吻合度较高的计算公式,可供实际加固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期作者 《结构工程师》2016,(5):F0004-F0004
植筋胶与混凝土界面结合性能试验简介 为了探究植筋胶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结合性能,设计的混凝土植筋挤压试验方案为在混凝土试块上钻孔、注胶、植筋后,通过在钢筋顶部施加压力将植筋胶体包裹着钢筋一起压出混凝土试块。  相似文献   

3.
混凝土植筋界面结合机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两种品种的胶和两种粘结长度进行了混凝土植筋试件的约束拉拔试验。所有试件均发生了钢筋与胶体之间的界面破坏,与试验预期目标一致。但部分试件出现了钢筋屈服现象,说明植筋粘结长度过长。试验结果表明,钢筋-胶体界面结合力与滑移的关系可以简化为三阶段模型:粘结阶段、滑移阶段、拔出阶段。粘结阶段为线弹性段,界面结合力以化学粘结力为主,其特征是钢筋自由端位移为零。滑移阶段为抛物线段,界面结合力以机械啮合力为主。拔出阶段为下降段,界面结合力以摩擦力为主。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回归分析可得到钢筋-胶体界面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4.
北京前三门地区有一批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鱼骨式剪力墙混凝土建筑.该批建筑修建时间较早,受经济与技术条件限制,剪力墙混凝土强度低,配筋率不满足现行建筑抗震规范要求,需要对原有结构通过增设混凝土墙体进行加固.原结构混凝土强度低于现行规范规定的可采用植筋技术的最低混凝土强度,不能直接按照现行规范进行设计.为了确定新旧混凝土墙体植筋连接界面的抗剪性能,本文设计了8个抗剪连接试件,对其进行推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低标号混凝土使用植筋加固方法可行,植入的钢筋可承受较大剪力,能有效提高新旧墙体连接性能.  相似文献   

5.
宋瑶  靳小壮  贾磊 《山西建筑》2010,36(17):59-60
在对植筋的工作机理及力学性能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植筋长度和不同孔径时的有限元计算结果,得出了相关结论,以期为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工程设计和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6.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发展,隧道和桥梁的建造数量也在增加。部分隧道、桥梁因为各种原因产生材料老化和结构损伤。芳纶纤维是良好的电绝缘体,更加适合修复地铁隧道等对电绝缘性要求较高的环境。依据日本混凝土结构加固用FRP(外黏纤维增强复合聚合物)片材试验规程JSCE 2001,采用双面剪切试验法研究了混凝土强度对AFRP(芳纶纤维)-混凝土界面性能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强度混凝土对AFRP-混凝土界面剥离承载力的影响,AFRP纤维片材表面应变分布情况,并对AFRP-混凝土界面黏结剪应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混凝土结构双筋植筋的锚固性能,进行了8个混凝土结构双筋植筋试件和1个单筋植筋试件的拉拔对比试验,得到不同植筋深度和不同植筋间距对双筋植筋锚固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植筋间距对双植筋锚固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当植筋深度为10 d,且植筋间距大于200mm时,可以不考虑单筋锚固承载力的降低,当植筋间距在100mm~200mm时,应考虑植筋间距对双筋植筋承载的影响。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混凝土结构双筋植筋锥体-粘结复合破坏拉拔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符合较好,可以作为混凝土结构双筋植筋锥体-粘结复合破坏拉拔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植筋胶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结合性能,设计了混凝土植筋挤压试验方案。即在混凝土试块钻孔、注胶、植筋后,通过在钢筋顶部施加压力将植筋胶体包裹着钢筋一起压出混凝土试块。经过探索性试验后对试验方案进行了改进,使得所有试件均发生所预期的植筋胶与混凝土的界面破坏,且不出现混凝土锥体破坏。试验结果显示,植筋胶与混凝土界面的压力-滑移曲线呈明显的三阶段模式,即弹性粘结段、粘滞滑移段、摩擦滑移段。弹性粘结段的界面结合力以化学粘结力为主,黏滞滑移段的界面结合力以机械啮合力为主,摩擦滑移段的界面结合力以摩擦力为主。根据试验结果回归得到植筋胶-混凝土界面黏结滑移本构关系,可用于植筋黏结的有限元分析。  相似文献   

9.
10.
新旧混凝土植筋结合面剪切性能试验对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雷顺  郭进军 《工业建筑》2007,37(11):71-73
通过对加固工程中常用的膨胀水泥粘结植筋、环氧树脂粘结植筋和预埋钢筋三种不同植筋方式新旧混凝土植筋粘结试件剪切性能的试验,得出不同植筋率和不同植筋粘结剂对结合面抗剪能力的影响规律,并对不同植筋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混凝土是一种典型的非均匀准脆性材料,其力学性能比较复杂.对于混凝土的剪切断裂问题一直是个难点和热点.由于受试验方法,加载系统等因素影响很难形成纯剪切状态,所测的实际结果相差较大.本文应用了一种新的数值模拟方法-多重随机等效平面桁架模型,对双中心剪切试样(DCN)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植筋连接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6根通过植筋连接的混凝土梁柱构件进行试验研究,并运用正交试验原理对构件的配筋率、截面尺寸、混凝土强度这3个参数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若按规范中普通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得到的设计值,均比试验值小,因此在工程应用中,植筋连接混凝土梁的抗剪承载力可按规范中普通梁抗剪承载力的要求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3.
朱阔  朱许凡  刘兆慧  万里 《建筑施工》2022,(11):2784-2786+2795
为准确评价木丝水泥板-混凝土板的界面剪切性能,通过设置木丝断面/混凝土界面黏结和木丝铺层面/混凝土界面黏结两种黏结方式,分析接触面形式对抗剪承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木丝水泥板与混凝土板的界面接触形式对构件的界面性能有较大影响,木丝水泥断面/混凝土界面的黏结方式可有效提高界面的剪切承载能力,剪切强度最高可达0.27 MPa,是铺层面/混凝土界面黏结强度的近2倍。相关结论可为相关木丝水泥板的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植筋法被广泛应用于混凝土加固石砌体结构中。采用6个不同参数混凝土和石砌体Z型粘结试件,对有植筋混凝土和石砌体结合面的剪切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观测试件的破坏过程并分析其破坏原因,得到各试件结合面的抗剪强度,对不同植筋率和不同植筋深度对结合面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各试件开裂荷载和破坏荷载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混凝土植筋锚固性能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研究了混凝土植筋在拉拔力作用下的破坏机理与破坏形态:分析了锥体—粘结组合破坏形态下的锚固承载能力,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讨论了胶层体厚度、性能、混凝土强度、锚固深度、多根植筋组合效应等因素对拉拔承载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志燕  张建荣  蒋宗 《山西建筑》2007,33(17):175-176
在分析混凝土和胶体的抗冻性能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的各种抗冻性试验方法,提出混凝土植筋抗冻性试验方法的建议,为研究植筋加固混凝土结构粘结耐久性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结构胶植筋混凝土柱受往复荷载作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JGN ,QS C ,HY1 5 0 ,RE5 0 0四种结构胶植筋混凝土柱在往复荷载下的试验研究 ,并与非植筋的整浇钢筋混凝土柱受力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在 1 5d锚固深度下 ,各试件在破坏形态、极限承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等方面相差不多。  相似文献   

18.
混凝土中植筋的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混凝土中植筋的正交试验研究,得出植筋深度、混凝土强度、钢筋直径三因素在植筋中由主至次的重要性次序是:钢筋直径→植筋深度→混凝土强度;并探讨了三因素对植筋强度的影响及其不同试验条件下在拉应力作用下植筋的破坏形态;还根据试验结果分析给出植筋技术工程应用中的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界面剪跨比来反映植筋法加固梁新旧混凝土界面弯矩和剪力的关系。通过试验,研究同时存在弯矩和剪力的植筋法加固梁新旧混凝土界面的破坏形态。研究表明,当界面剪跨比为1.51时,即使植筋法加固梁新旧混凝土界面没有进行任何处理,新旧混凝土界面抗剪承载力大于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其破坏形态为梁斜截面破坏。  相似文献   

20.
孙昊  钱永久 《混凝土》2012,(6):7-9,16
新老混凝土能够作为整体共同工作是结构加固的关键问题。针对加固设计中经常出现植筋和开槽的技术比选问题,设计了12个试件,比较了植筋与开槽新老混凝土结合面的抗剪性能和破坏形式。试验结果表明:植筋试件破坏具有延性破坏的特征,而开槽试件破坏具有明显脆性破坏的特征,新混凝土在开槽位置被剪断;植筋试件的抗剪承载力明显高于开槽的处理方式。因此,在结构加固设计时建议采用植筋的处理方式,同时应控制植筋深度和植筋间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