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山西境内神庙建筑遗存丰富,且广泛参与到民间社会生活中,正殿、献殿及东西配殿构成了神庙中重要的祭祀空间。通过调研和案例收集,文章发现宋元至明清时期神庙空间格局中献殿位置发生了明显变迁:宋元时期,献殿往往远离正殿;到了明清时期,献殿一般建于正殿之前,二者屋檐相接,形制趋同。从社会民俗学角度看,献殿位置的变化与神庙格局中观演空间扩大有很大关系,民间神庙在历史发展中逐步由祭祀性向娱乐性转变。  相似文献   

2.
<正>山西省平顺县九天圣母庙建筑历史久远,如圣母殿的宋代建筑形制被保存下来,献殿为清建明式建筑,梳妆楼等其它各殿皆为清代形制。庙内各种建筑形式争奇斗艳,如圣母殿为单檐歇山顶,献殿的单檐庑殿式在文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不同于宫殿,庙宇等大型公共建筑,而是更注重因地制宜,建筑群在空间组合变化上更为丰富,和生活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这些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形态,人的生活方式,民俗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还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庙宇戏场是传统戏场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戏场类型,其观演品质受观演空间与建筑声环境相互影响,也就是传统建筑保护和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综合运用历史建筑测绘、空间分析和声学测试和分析等方法对三座清代福州庙宇戏场展开研究。从测量与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观演空间的封闭性对戏曲演出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成果为传统戏场的保护和活化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仙芝 《山西建筑》2014,(34):42-44
以晋祠古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晋祠主殿、献殿及舍利生生塔等建筑结构的分析探讨,总结了古代建筑在抗震设计方面所运用的力学原理及布局方式,对国内建筑抗震设计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献殿是中国古代祠庙制度中一项重要内容,供祭拜礼仪之用。其名称又有“拜殿”、“献亭”、“拜亭”、“香亭”等多种。献殿之设始于北宋,在皇家与民间各有不同称呼。金元之际,献殿进一步发展,至明清时,祠庙里建献殿已非常普遍,几成定制。陈列供品、献演乐舞是献殿的两大功用。此外,在祠庙演戏时,它还可暂作看亭。追述建筑献殿的直接原因,则是它能遮蔽风雨。  相似文献   

7.
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对山西重点文物建筑——晋祠进行了详细介绍,分别阐述了晋祠中三大国宝建筑——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的布局、建筑风格、特色及历史沿革,为今后古建筑研究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金瓯卜 《古建园林技术》1987,(14):54-56转57
西藏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班禅行宫等都体现了西藏建筑中庙宇和宫殿的重要地位。其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重色彩、富装饰,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加以融洽和发展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9.
狐突信仰是山西中部一带影响很大的民间信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演变性特征,清徐狐突庙是现存祭祀狐突最大最古老的庙宇,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庙中保存有宋金、明、清不同时期的建筑类型,是很有保护价值的古代庙宇建筑。文章从建筑空间视角出发,对清徐狐突庙的总体布局特色、独特的建筑空间形态加以分析,阐述了清徐狐突庙的建筑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常健  肖平 《华中建筑》2014,(1):10-13
在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休闲在人们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对社会公益性休闲建筑也有了新的要求。该文针对公益性休闲建筑的中庭空间中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论述了该空间中人群的构成、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行为模式的特性,分析了该空间中使用者的活动规律,得出行为模式对社会公益性休闲建筑中庭空间形态的要求。从而服务于设计实践的需要,使得这种公益性的休闲建筑空间能更好地为市民的生活服务,使人们在休闲生活中拥有更多的交流交往。  相似文献   

11.
唐孝祥  王永志 《华中建筑》2011,29(3):172-176
台湾与闽南在血统、语言、宗教信仰与建筑文化上关系密切,因此庙宇屋顶装饰也大体相似。然而台湾在多元的移民文化与统治政体的影响下,发展出了特殊的风貌,因此在庙宇装饰上也显现出不同于闽南地区的特殊性。虽然这些差异不至于影响整体建筑的结构,却实际左右建筑风格的形成,本文藉由实际的调查研究,探讨台闽两地庙宇屋顶装饰的差异,通过比较研究,解读其审美文化内涵及其呈现的审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历代澳门庙宇建筑的修建情况及其特点,在时间的维度上将现存澳门庙宇建筑分成四个发展时期。最后根据不同时期和类型的庙宇建筑之历史保育特征,提出在全球文明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对更好地挖掘这些传统建筑文物的人文内涵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文针对村落空间的研究,从仪式空间的视角出发,引入人类学、社会学等理论方法,通过调研庙宇类建筑在蔚县传统村落中的作用,总结出以庙宇建筑为主导的仪式空间在整个村落堡寨空间有着统领性和凝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木构楼阁的建筑构成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迅翔 《华中建筑》2004,22(1):111-117
木构楼阁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建筑类型,集中体现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木构建筑技术,对其研究有重要意义。从楼阁建筑空间、构架、立面和尺度四方面对楼阁的建筑构成作了初步考察,并结合历史上楼阁建筑的发展,力求全面探讨其中的构成规律,掌握古人楼阁建筑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抓住建筑中人的运动流线,运用原型理论对建筑空间组织的规律进行研究,试图从错综复杂的空间组织形式中归纳出建筑空间组合的原型——“管状交通空间”,并探讨它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建筑用地的增多对区域气候环境造成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对2010年4个月份的MODIS数据进行预处理,反演提取出青岛市区的城市归一化建筑指数以及地表温度数据,并对两者间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建筑用地率(归一化城市建筑指数)越高的地区,城市的地表温度越高,热岛效应就越明显。同时,归一化城市建筑指数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的空间分布规律也为有效改善城市环境提供了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综合艺术造型要素和造型规律分析传统建筑外形中屋顶的特征,用建筑理论中空间的概念来分析传统建筑中的室内外空间特点,并点出了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的地位,肯定了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曹文根 《建筑施工》2012,(7):707-709
对上海愚园路157号商业综合楼既有现代建筑的屋面、外立面及内部结构进行庙宇化改造,其老结构采用了灌胶粘钢、碳纤维加固、植筋等现代加固技术进行结构补强,使得原建筑完成了从商业用房到庙宇建筑的完美转变。在满足建筑使用性、结构安全性的同时,也降低工程投资成本。现代加固技术和宋代庙宇营造法式综合应用在既有现代建筑的庙宇化改造上,使该案例成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建筑摄影的目的往往是记录性或阐释性的,拍摄者一方面须了解各组成部分的设计结构,另一方面要选择合适的表现手法。表现建筑的空间造型和空间意境尤为重要。 一.空间造型的表现 1.选择拍摄位置 在拍摄建筑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物有哪些部分应该包括在构图范围之内,以便选择最能体现建筑空间造型和空间层次的重要部分拍摄。建筑周围的环境因素,影响着建筑的设计,在拍摄建筑照片时应把环境充分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20.
全佳  王雪松 《重庆建筑》2021,20(3):12-16
在对重庆地区历史建筑的调查和评价工作中,发现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内,该地区粮仓建筑的保存情况良好,有显著的地城特征和特殊的社会历史价值.该文以重庆地区历史建筑中的粮仓为研究对象,以地域性建筑理论为基础,首先对1950-1980年间的粮仓建筑进行类型梳理,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得出重庆地区粮仓建筑在空间功能、建筑性能和结构材料方面的地城性特征,最后从时间纵向上挖掘粮仓建筑在空间气候适应、技术经济适应两方面的流变规律.对重庆地区粮仓建筑形态的地城性研究不仅再现并实证了地城性建筑理论,丰富了地城建筑设计方法,还增强和拓展了历史建筑价值发掘的维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