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土绿化和城市园林绿化已经成为实现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力量和必由之路。园林已经成为城市中集生态、休憩康乐、文化、景观和防灾避险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空间体系。支持"公园城市"作为国家园林城市的升级版。重视园林在城市生态修复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园林企业改革创新,逐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2)
随着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园林小品逐渐成为重要的城市景观,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而在园林小品建设过程中应用彩色水泥制造仿木建筑,提升园林小品的艺术性和经济性,已经成为园林小品建筑的主要发展趋势。文章在简要介绍园林小品的基础上,对园林小品应用水泥仿木技术的施工工艺进行探索,并结合水泥仿木花架、栏杆和大门等对水泥仿木工艺在园林小品中的具体应用加以解析,希望能够为园林小品建筑质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开发区建设至今已逾三十年,开发区空间发展模式由最初的以工业生产为单一功能的城市飞地逐步向集产、学、研、住综合性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功能区转变,两者在空间边缘界限上表现的越来越模糊,城市功能的差异性愈加弱化。随着增长主义的终结及中国城市规划的转型,一种由经济主导向多元发展、由粗放扩张向集约更新、由空间分割到统筹融合的城市规划新价值观已经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空间上的一种表征。体现出由机械式功能主义导向向以提升创新能力、关注人居生活的人本导向的回归。是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中,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联系逐渐紧密,功能逐步融合的必然选择。"产城一体化"的关键是要体现产业发展与城市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景观的服务对象和功能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基于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客观要求下,怎样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精髓与营造理念,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设计师们不容回避且迫切需要解决和思考的问题。以"新中式景观"为切入点,并以"襄阳朗曼追日"园林项目为案例,探讨我国城市景观特色的逐步确定和传统因素在居住环境领域的延续和提高,提出新中式居住区景观空间设计方法,为今后居住区景观设计提供更丰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速城市化过后,整个国家对于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脚步逐渐放慢。当建设从数量扩增逐步向品质提升方向不断发展时,文化的融入便逐渐成为城市空间特色展现和提升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四川眉山东坡城市湿地公园为例,从主体构思、规划设计等方面来详细演绎"东坡"区域的文化特色,以期为类似园林文化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6,(11)
城市更新已经成为深圳城市空间转型的主导方式,在快速改变城市外貌、加剧资本重组及利益固化的同时,深圳较少关注普通市民,特别是外来移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城市文化认同感和空间转型社会成本等基本问题,削弱了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所具有的城市活力、社会多元性和创新低成本等发展根基,对深圳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文章提出以城市公共空间为媒介,尝试一种日常性、公众性和微介入的空间转型的新路径,实现城市公共空间引导移民城市治理转型—回归城市日常生活、诱发社会"自生自发秩序"、建立空间微更新机制。在共同城市愿景下,以社区和公共空间为载体,探索一种日常性、公众性的移民城市微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4,(6)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规划步伐的加快,人们对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绿色园林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园林的主要发展方向为实现绿色园林建设,本文基于环保、绿化要求提出一种园林建设方法,即植保技术,希望该方法能为绿色园林建设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绿地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各大城市都在开展园林绿地工程的建设,以便更好地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园路是城市园林绿地工程中的重要内容,为此,论文探讨了园林绿地工程中园路的具体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9.
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其理论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空间,是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随着当代城市的发展模式由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私有化、商品化、符号化"成为当今消费时代下城市公共空间的三大特点。这些深刻的变化引发了对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批判与质疑:不少研究者指出公共空间正日益成为"纯粹的消费场所",一方面,其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功能已明显"失落"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指出当代公共空间仍然具备促进社会"融合"和提升公共生活"多元化"的能力,因此,公共空间并未失落,而是处于"演变"之中。总的来看,这些看似不一致的观点各自揭示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真实的一面;因此,采取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认识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从而采取更切实有效的策略对公共空间进行设计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
公共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型公共园林与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城中轴线上典型的城市公共空间,是首都居民最为喜爱的公共游览区。同时,这里也是北京内城最大的一处水系公共园林,以什刹海为例,从生态、审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来思考历史公共园林的价值,将对今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研究背景责任规划师已经成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迎来了存量发展的时代。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增强城市发展的宜居性"战略,代表着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同时提出"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的战略,意味着政府的管理方式正在向城市精细化治理转变1。"自下而上""公众参与""微更新"等更新方式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逐步成为城市更新和规划工作的方向。社区更新和城市精细化治理已经成为目前城市工作的主要内容。责任规划师制度在推动城市规划工作转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以发展。北京市是第一个全市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城市。  相似文献   

12.
地下空间的功能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随着现代城市发展,地下空间的内涵得到扩展,成为"供人们活动的城市基面以下的空间"。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新部分,逐渐形成"紧缩、生态、高技"的场所感,其利用将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和接受。城市地下空间是一种社会产品,它既是城市开发行为及城市活动关系的中介也是最终的产出,它在城市社会关系中逐渐成长,并最终影响社会行为及社会认知,关系着经济、政策、权利等社会发展的多方面矛盾因素。对于地下空间城市属性的认知有利于提高社会对地下空间的认知度,促进地下空间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节地型园林作为节约型园林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城市园林绿化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节地型园林中的垂直绿化途径已经成为城市园林绿化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垂直绿化的不同应用形式,能有效提升城市立体空间的景观与生态效益,提高城市中垂直绿化的覆盖率,完善城市建设,美化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4.
《国外城市规划》2007,22(2):118-118
随着人类对于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提升,建设“生态城市”(Eco-city)正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共识,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发达国家抑或发展中国家,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一种理想模式,强调城市建设发展要充分融合自然、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园林景观作为自然生态和城市社会之间一个很好的沟通交融媒介,不但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观赏娱乐空间,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生态涵养和文化展示功能,进一步促进了实现"园林即城市和城市即园林"的发展理念。近些年国家对优秀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在很多行业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同样也不例外,将更多的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到其中,让园林景观成为每个城市的一张生态艺术名片;在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基础之上,实现了城市文化和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处与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地域特色文化和园林景观相结合的内容,并对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特色文化应用的重要性、应用原则以及具体应用途径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园林》2018,(11)
正引言园林是城市化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在封建社会,园林是为帝王与少数人服务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各地兴建了一批"人民公园",公共园林成为时代的主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92年国家倡导创建"园林城市",园林作为城市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颖 《中华民居》2013,(1):11-1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水平的加快,人们对于现代城市中园林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的园林设计者们已经拥有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中式"园林设计构想,并在我国很大城市得以实现,本文结合"新中式"园林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来对城市园林发展进行分析,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8.
教化空间是中国传统城市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在唐宋变革的背景下,教化空间渐趋由国家礼制建设层面,转向与百姓日常规范相关的生活空间,并影响到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营建目标、空间类型与活动组织。梳理了秦汉至唐宋的平民化、世俗化社会教化转型过程,结合宋代方志图文资料,围绕"空间-仪式-集体记忆"的社会教化途径,归纳了宋代城市公共园林社会教化空间的建设类型、组织形式及集体记忆的培育。从而为丰富城市历史园林的内涵,促进地方精神的挖掘、培育,提供相应的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空间开发的治理模式选择中,存在着"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种相互竞争的观点。文章认为,法团主义视角对于研究中国城市空间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启示意义,并基于这一视角,以苏州高新区为实证,重点厘清了城市空间开发中,政府通过大量设立各种类型的准政府组织,实现对于市场与社会的"嵌入式"治理机制,并辅以"制度嵌入"和"利益嵌入"手段,实现空间快速增长与社会矛盾有效管理的双重目标。本研究的结论是,面对市场与社会日益多元的利益要求,政府通过实施"嵌入性"治理手段,可以卓有成效地吸纳新型的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治理,提升自身对于市场与社会需求的响应能力,维护地方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干预的权威性与韧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夜景照明规划设计已成为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和空间品质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近年来,许多中小型城市正在编制城市夜景照明规划并逐步实施,但在建设中存有较多问题并导致了"千城一面"现象的出现。本文以海盐主城区为例,探索了中小型城市的夜景照明规划设计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