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王学斌 《规划师》2002,18(6):48-53
试图从喀什古城沿革及行为场所理论出发,就不同地形条件下聚落形态的形成、布局、景观特点作一概括和剖析,并系统分析了构成其物质框架各要素的类型及形成规律,揭示了传统街区在聚落内空间网络控制下的组织形式和结构特色。  相似文献   

2.
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海岛聚落面对着与大陆隔绝的海洋环境,是特殊环境下体现人与土地关系的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代表性场所。从人地关系视野研究海岛聚落,有利于揭示海岛环境中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关联性问题。文章以福建平潭地区海岛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分析海岛聚落的类型与空间特征,并从其多元化的发展中总结聚落演变的趋势,探讨海岛聚落在规划和建筑学层面的本质特征,为建立海岛聚落的评价体系及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吊脚楼作为苗族和土家族聚居区典型的传统建筑形式,在地形、气候、文化等多元因素影响下,形成突出的特征。这一建筑形态不仅体现了广域意义上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也揭示着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本源之一的干栏式建筑及其聚落的发展演变。文章着重研究苗族、土家族吊脚楼聚落及建筑形态在中原文化影响下的异同,着眼其共同特征,进而对建筑单体、聚落组团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展开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在发展的过程中基于中原文化的影响,两者既存在相似的内容,也存在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建筑形态布局形式、建筑空间使用形式、建筑构件使用形式等诸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喀什高台民居是典型的维吾尔族传统聚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该文从高台民居的建筑斑块和道路廊道两方面分析了高台民居空间格局特征。结果发现,建筑斑块面积和形状特征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而密度分布特征则与聚落内清真寺分布有关;道路廊道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活动等高线理论一致,揭示了高台民居道路系统形成过程中隐藏的修建逻辑。  相似文献   

5.
珠三角围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生态智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田区是珠三角地区的农业景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众多传统聚落分布其中,从选址布局、场所构建、空间营造等各个方面都显现了人们营造聚落的生态智慧。以围田区内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对聚落的景观环境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 个层次进行分析,揭示传统聚落的宏观环境体现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态智慧,表现为因地制宜的聚落择址和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体系;中观环境体现的是“安身立命”的生态智慧,包括满足使用功能的功能性场所和承载聚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性场所;微观环境则体现“心安理得”的生态智慧,表现为安心舒适的庭院空间和顺应气候的民居建筑。  相似文献   

6.
温岭石塘镇素有"民间信仰活化石"之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赋予了石塘镇多元交融的民间信仰。而承载这类信仰的场所则在石塘聚落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文章在对多元化社会性构造的认知下,对比道庙、祠庙、佛庙以及基督教四类信仰场所的布局特征和建筑空间特征,进而明确各信仰场所社会性构造和空间构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潘莹  叶丹  施瑛 《风景园林》2022,29(7):124-131
广东省梅州市作为广东客家文化核心区,其传统聚落景观承载着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其中,丰顺县是梅州市内海拔高差最大、地形类型最丰富的县,充分体现山地丘陵客家聚落的景观特征。基于山地丘陵地区的地形分异特征,利用地理学、农业学和风景园林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其进行信息叠加和对比分析,研究不同地形聚落中的选址分布、产业选择和发展进程等规律,探讨山区内不同地形的“三生”景观空间差异化。研究表明:山地丘陵聚落景观的多样性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和地形条件的相互影响,因此将聚落景观分为平原稻果兼作型、河谷稻林兼作型、丘陵稻烟果兼作型和山间茶稻兼作型4种类型,并从产业类型选择、景观要素组合和山地适应性民居3方面总结聚落形态的差异及其变化的规律,可为类似传统聚落研究提供指导,也可为传统聚落现代转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和传承生态智慧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傣族风土聚落具有独特的环境—文化因应特征,与中原汉族地区的聚落在空间形态和营建模式上有很大差别。基于文化人类学的"主位"与"客位"视角,从"主位"视角出发,发现傣族对地形、形貌的选择原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创设的8种聚落类型;从"客位"视角阐述寨心和寺心的"双中心"特征、"山-林-水-寨-田"的区域分布、水网与路网的路径编织三方面特征,试图构建西双版纳傣族风土聚落的建成环境模型。说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民族地区风土聚落研究中的适用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闽江下游传统聚落的环境适应性,分析了影响传统聚落布局的地形、水系、气流、交通、防卫等环境因素,并据此将该地区聚落布局分为盆地型、丘陵型、平原型、河谷型和海防型,并对各类型聚落的分布区域和布局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最后例举各类型聚落中具有代表性的聚落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10.
尹佳 《城市住宅》2021,28(5):170-172
明清时期廉州府滨海地区形成了特殊文化背景下的传统聚落,其院落空间尤为体现生活、自然和文化特征.从"理景"的角度分析滨海聚落院落空间及其理景原理和手法,揭示滨海传统村落如何激发起人们的审美情趣,进而体现独特的人居文化.  相似文献   

11.
尹佳 《城市住宅》2021,28(5):170-172
明清时期廉州府滨海地区形成了特殊文化背景下的传统聚落,其院落空间尤为体现生活、自然和文化特征.从"理景"的角度分析滨海聚落院落空间及其理景原理和手法,揭示滨海传统村落如何激发起人们的审美情趣,进而体现独特的人居文化.  相似文献   

12.
谭志科  熊唱 《山西建筑》2007,33(10):32-33
概括了传统羌族聚落——羌寨的形态特点,并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例探讨了羌寨形态特点形成的自然、历史、文化根源,分析了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战争、防御等历史文化条件对羌族聚落独特形态形成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乡村地区出现了聚落空废化、空间布局散乱、配套设施不足及闲置化等一系列"共性"问题。陕南地区地处山地,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乡村聚落呈现出特定的空间特征,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村镇发展受地质灾害影响、聚落空间演变无序、人均村庄用地面积偏大等"个性"问题。针对这些"共性"与"个性"问题,本文通过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形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及空间发展模式的对比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从分布、规模、村庄内部空间演变等方面分析山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并对现状的空间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乡村聚落大组团与小组团结合的新型农村社区聚落体系及乡村聚落适宜规模。  相似文献   

14.
冯维波 《华中建筑》2014,(1):150-153
该文在分析探讨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营建理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聚落的空间特征:民居平面型制的多样化特征、依山傍水的山地特征、耕地至上的环农特征、群—序—拓扑结构的形态特征,主要存在自由散点式布局和集中簇群式布局两种聚落空间形态。最后分析了聚落空间的成因,认为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特征只是在汉族传统院落民居的基础上,由于受到当地特殊地形条件的限制而进行的修正。  相似文献   

15.
试论佛山松塘传统聚落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山松塘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聚落形态独特,不仅具有岭南地区广府传统聚落的典型特征,而且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内涵而呈现独特的文化地域性格。文章从风水形势、景观格局、布局模式和民居形制四个方面探析松塘村的聚落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6.
青海撒拉族民居的类型、特征及其地域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撒拉族民居主要位于中国三大自然区交会处的青海省境内,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充分适应了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形成了独特的聚落营造特征。研究从聚落、院落及建筑单体三个层次分析了撒拉族民居的类型及特征,指出撒拉民居具有"围寺聚族而居的血缘性"聚落布局特征,"庄廓"式的院落布局特征及"篱笆楼"式的土木建筑结构特征,并进而从水、土、建材及气候因子分析了撒拉族民居对地域资源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17.
潘莹  范佳伟  施瑛 《新建筑》2024,(2):40-45
被誉为“广东第三大水利枢纽”的雷州滨海洋田区,经过历代水利开发与围海造田,建成了集防洪、防潮和灌溉于一体的综合水利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出独特的传统聚落景观。以水利开发为视角切入,从时空上对滨海洋田区的水利发展历程和水利系统结构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大发展阶段和四大功能结构单元;进一步从宏观聚落空间分布、中观聚落景观格局和微观居住地景观特征进行多层级分析;最后从“人-地-海”互动关系揭示了滨海洋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形成机制,为区域内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以永顺县双凤村为例,对湘西境内土家族传统聚落空间进行探析,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建筑学、文献学、历史学、认知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从面(环境)、线(街巷)、点(节点)逐级深入,分析了聚落生态环境空间和非自然空间的特征与演变,解析了聚落街巷空间的系统构成,研究了聚落节点空间的属性,系统地揭示了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9.
江南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发达、土地肥沃的地区,物质文化与人文精神极其丰富。随着历史岁月的沉淀,江南一带逐渐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聚落与民居建筑组群,强烈体现了地域性与人文特征,江南的场所精神与蕴含其中的秩序值得我们传承与借鉴。文章着重分析这片土地上建筑文化的形成因素,基于地形、气候、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人文等角度来阐述江南聚落的由来,从选址、布局、结构等方面分析民居单体的特色与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20.
乡土聚落景观的场所性诠释——以巴渝古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巴渝古镇为代表的历史乡土聚落景观为例,基于不同尺度下乡土聚落景观的场所性认知图式,分析了巴渝乡土聚落景观的在地性和在场性生成背景,以及多核心中心、多维度方位、开放性领域等空间结构特征,指出营建当代乡土聚落景观的意义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