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提供的2例减沉复合疏桩基础案例,与该规范用于验证复合疏桩基础沉降计算法的2例案例,以及上海地区有着长期桩土荷载分担原位实测与沉降监测数据的1例复合疏桩基础案例中,发现"减沉复合疏桩基础沉降计算法"的计算可靠度依赖"假想天然地基平均附加压力"的取值,然而"假想天然地基平均附加压力"取值所依据的"承台效应系数"却不适用于常规复合疏桩基础。因此,应用"减沉复合疏桩基础沉降计算法"时需先获得可靠的沉降计算值,然后才能反推得"假想天然地基平均附加压力"。  相似文献   

2.
周军红  王程亮  曹岩 《工程勘察》2011,(7):28-31,36
针对北京地区天然地基承载力经深宽修正后满足设计要求而天然地基变形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的特殊工程地质条件,在高层建筑结构下采用减沉疏布CFG桩复合地基设计是切实有效和经济合理的选择.减沉疏布CFG桩复合地基重点考虑在基础结构的墙柱等应力集中部位下进行布桩,其它部位进行大间距非均匀布桩,以此来达到减少地基变形使其满足设计要求的...  相似文献   

3.
叶至峰 《建筑》2014,(8):63-64
本文结合软土地基多层建筑施工案例,当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时,一般地基承载力可满足要求,但沉降多数超过允许值。当采用筏板基础时,计算基础中点沉降达254.4mm,当基础下设置少量减沉桩后其沉降减至135.6mm,表明多层建筑采用减沉复合疏桩基础可以减少房屋沉降,同时工程基础造价与桩基础比较节省约33%。  相似文献   

4.
叶至峰 《福建建材》2014,(10):68-70
对于软土地基的多层建筑,当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时,一般地基承载力可以满足要求,但沉降多数超过允许值。一幢3层办公楼,当采用筏板基础时,计算基础中点沉降达254.4mm,当基础下设置少量减沉桩后其沉降减至135.6mm,表明多层建筑采用减沉复合疏桩基础可以减少房屋沉降,同时工程基础造价与桩基础比较节省约33%。  相似文献   

5.
软土地基的多层建筑,当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时,一般地基承载力可以满足要求,但沉降多数超过允许值。一幢3层办公楼,当采用筏板基础时,计算基础中点沉降达254.4mm,当基础下设置少量减沉桩后其沉降减至135.6mm,表明多层建筑采用减沉复合疏桩基础可以减少房屋沉降,同时工程基础造价与桩基础比较节省约33%。  相似文献   

6.
对桩土共同作用理论做了探讨 ,论述了水浮力对桩与土的卸载及其对基础设计的影响 ;认为桩土应力比无法精确确定 ,桩土应力比应为一个范围值 ,在这范围地基及基础的安全均应得到保证 ;对目前复合桩基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提出了改进的复合桩基与复合地基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龙鹏 《特种结构》2010,27(6):39-41
本文通过对新版桩基规范减沉复合疏桩基础沉降计算公式的推导,得出了水池构筑物减沉复合疏桩基础沉降的计算方法,通过应用于工程实践,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近年疏桩基(复合桩基)在上海、天津等地得到广泛应用。一般,在如下两种情况下可考虑采用复合桩基: (1)天然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沉降过大,采用少量桩以减少沉降(称为减沉桩或控沉疏桩基础); (2)天然地基承载力与沉降不能满足要求,采用适量桩补充天然地基承载力不足,同时将沉降减少至沉降限定值以内(或称  相似文献   

9.
减沉桩设计原理及其工程实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天然地基的强度能满足设计荷载要求,但沉降过大的情况,按减沉桩设计理论设计桩基础,与常规桩基设计结果相比,可减少用桩量30%左右,从而既低了工程造价又缩短了工期,显然,减沉桩设计方法对多层和小高层住宅的基础设计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超高层建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体系中,材料、结构及荷载均具有时变性。随着超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及共同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考虑时间效应的共同作用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及工程界的重视,并逐步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基于地基沉降及上部结构的时变性规律,以时间切片的方法综合考虑时变作用的耦合效应,分析得到超高层建筑共同作用结构系统中桩顶反力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同时对水浮力的取值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桩筏基础是弹性体,并验证了变刚度调平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同时,对于软土地区超高层建筑,地下水浮力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大型现场模型试验,分析了软土中群桩承台、桩、土相互作用特性。试验表明:随桩距增大,承台土抗力和桩侧阻力增大,而端阻力减小;当桩距增至6d时,侧阻力趋近于单桩,端阻力仍高于单桩,承台土抗力发挥率(承台效应系数)仅为50%左右,明显小于其他类土;桩基沉降变形特征表现为桩端刺入和桩间土压缩为主导;不同于小桩距群桩的桩、土整体变形特征。根据软土中疏桩基础承载变形特征,提出减沉复合疏桩基础简化设计方法,以计算桩间土压缩及桩土相互作用效应确定桩基沉降,并以十余项实际工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结构抗浮设计是确保临江滨海强透水环境建筑工程安全的关键。依托广州某临江建筑工程,提出“载水减浮”概念。载水减浮新技术借助疏水、泄水等手段自主控制水位自溢泄流、均匀泄压,消除部分水浮力,充分利用有利荷载抵抗超出部分水浮力。搭建集地下水疏导、排泄、观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载水减浮系统。详细介绍载水减浮技术的施工步骤、要点、需妥善处理的问题及运维要求等。结果表明,载水减浮新技术具有成本低、工期短、环境影响小、施工便利等显著优势;解决了传统抗浮技术运用于临江滨海强透水环境建筑工程造价高、工期长、耐久性差的难题,最大程度实现依靠结构自身抵抗地下水浮力的目标,达到经济和安全的平衡。该抗浮新技术经验证后可推广至后续类似临江滨海强透水环境建筑工程的设计中。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的浮力对基础的稳定有不利的影响。地下水位的高低是决定浮力大小的首要因素。根据水井理论可计算出停止降水后地下水的回升速度,从而可以确定各基础所受浮力的大小。基础的自重,回填土的摩阻力和桩的抗拔力是抵抗基础所受浮力的大小。基础的自重,回填土的摩阻力和桩的抗拔力是抵抗基础上浮的主要作用力,运用有关公式可逐一求出。  相似文献   

14.
控制沉降的基础设计—减少沉降桩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减少沉降桩基础是指按控制地基沉降的原则设计的桩基础,亦即在设计时由基础的沉降控制值来确定桩数和桩长。桩在基础中除承担部分荷载外主要起减少和控制沉降的作用,桩可视为减少沉降的措施,或作为减少沉降的构件来使用。减少沉降桩基础目前在工程界也往往被称为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或疏桩基础,在国外称为Creep pile,有时也称为Friction piled foundation、piled raft foundation等等。 减少沉降桩基础是现代桩土相互作用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众所周知,在实际工  相似文献   

15.
肖贤 《江苏建筑》2011,(5):82-83,107
结合某住宅工程地基处理的成与败,强调基础方案的选择,不仅要关注地质条件,还应关注场地条件。介绍了减沉复合疏桩基础在软土地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贺小岗 《建筑结构》2021,51(12):124-128
对于高层建筑,考虑裙楼范围地下室或纯地下室对主楼基础侧限的影响时,需将裙楼或纯地下室的总荷载折算成土层厚度来进行主楼基础的深度修正计算.经对某实际工程地基承载力的分析发现,如果仅在折算等效土层厚度时扣除地下水浮力的不利影响,会明显低估本工程地基承载力.强调计算地基承载力时,不仅要考虑地下水浮力的不利影响,也要考虑地下水浮托力的有利影响.同时,可以根据结构形式、土层厚度及基础宽度等因素,分区域计算高层建筑地基的基底荷载和地基承载力,以便全面反映地基的受力状态.所建议的计算方法是一种建立在规范基础之上的改进算法,适用于密实砂土和坚硬黏土地基.  相似文献   

17.
PTC型控沉疏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高填土路堤下PTC型控沉疏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掌握PTC型控沉疏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承载特性、荷载传递、桩土应力比及桩土间相互作用等力学性状,进行了PTC型控沉疏桩复合地基足尺现场试验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有益的结论。试验结果能够为PTC型控沉疏桩复合地基理论研究提供合理依据,并对其优化设计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疏桩基础有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蒋建平 《施工技术》2004,33(9):29-31
对疏桩基础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疏桩基础的理论基础、试验和工程实测验证;同一基础下可采取不同的疏桩率;疏桩基础技术在施工上的便利;疏桩基础的推广应用等。  相似文献   

19.
结合桩基设计思路,介绍了疏桩基础的概念和设计方法,并以某机械通风冷却塔结构工程为例,对常规桩基方案与疏桩基础方案作了比较,指出疏桩基础方案充分发挥了天然地基和桩的潜力,是经济、安全、科学的桩基设计新形式。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达美中心广场大底盘多塔楼结构的基础设计。在基础设计时,运用变刚度调平的设计理念,采用协同分析计算的方法,增强塔楼基础、弱化裙房基础。两栋150m高塔楼采用桩基础,两栋100m高塔楼采用CFG桩复合地基,裙房采用天然地基。塔楼核心筒下和外框架柱下按不同桩长及不同桩间距分别布桩,不同的区域实现不同的承载能力和支承刚度,减小了差异沉降、底板内力和上部结构次应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