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吉安至兴国古道是连接古时吉安地区与赣州地区重要的陆上通道,跨越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受不同自然环境与多元文化的影响,古道沿线区域的传统建筑有着丰富的地域特征。文章以吉安至兴国古道沿线的7座家族祠堂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与田野考察等方法,从选址、平面布局、梁架结构方面分析其共性与差异性,总结地域性衍化和传承特征。  相似文献   

2.
广府和客家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两大主要民系.两大民系因历史成因、文化等方面差异而导致祠堂建筑在祠宅规划、建筑形制、装饰装修等宏、中、微观三层面的差异.本文从此三层面比较分析二者祠堂建筑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3.
和顺堂古戏台是徽州祠内戏台的典型代表,是戏台建筑与徽州宗祠建筑完美结合的建筑形式,整座祠堂建筑由前进门屋(戏台)、前天井、中进享堂、后天井、后进寝殿等组成,从和顺堂古戏台的历史沿革入手,分析了其建筑布局特点和建筑形制特色,并探讨了其所具有的典型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岑溪市广府式祠堂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深入地分析了该地区广府式祠堂的平面形制与构架类型,并介绍了祠堂中各堂的构架组合特点,探讨了广府式祠堂对当地客家祠堂的影响,为该地区祠堂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始建于清代的江氏家庙为例,通过对该祠堂建筑的选址、形制、装饰以及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历史文化层面的解读,揭示潮汕祠堂建筑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潮汕的祠堂建筑选址及环境营造体现注重风水的传统人居环境观念,建筑形制表征了礼仪有序的宗法礼制等级制度,建筑装饰反映了人们精致细腻的审美追求,建筑的使用功能则突出了礼乐相济的崇宗敬祖思想。  相似文献   

6.
赖瑛  杨星星 《华中建筑》2008,26(8):162-165
广府和客家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两大主要民系。两大民系因历史成因、文化等方面差异而导致祠堂建筑在祠宅规划、建筑形制、装饰装修等宏、中、微观三层面的差异。长文从此三层面比较分析二者祠堂建筑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7.
徽州祠堂是徽州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下产生的独特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浓郁的乡土本色。本文在分析徽州祠堂文化源起的基础上以古徽州婺源县俞式祠堂为例,探讨了徽州祠堂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8.
以中山的祠堂建筑为考察对象,在对219座祠堂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现存祠堂的布局形制、头门立面样式的类型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总结归纳了祠堂的地域性特征,以期从建筑及其历史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山地区的祠堂建筑。  相似文献   

9.
兰州地区现存传统建筑主要修建于明清及民国时期,受到周边临夏、天水等地区的传统建筑营造的综合影响,呈现出叠加、嬗变的特征。本文选取兰州地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榆中县金崖镇为对象,以其中形制等级最高的周家祠堂为切入点,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归纳总结其大木结构及装饰装修等主要形制特征。旨在探究多元文化交错的地域背景下,受秦州、河州工艺影响的兰州地区传统建筑的地域特点,同时进一步完善西北地区传统建筑历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兰州地区现存传统建筑主要修建于明清及民国时期,受到周边临夏、天水等地区的传统建筑营造的综合影响,呈现出叠加、嬗变的特征。本文选取兰州地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榆中县金崖镇为对象,以其中形制等级最高的周家祠堂为切入点,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归纳总结其大木结构及装饰装修等主要形制特征。旨在探究多元文化交错的地域背景下,受秦州、河州工艺影响的兰州地区传统建筑的地域特点,同时进一步完善西北地区传统建筑历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祠堂、村庙、戏台是山西传统村落中最常见的公共建筑。当山西商人在客地以"敦乡谊、崇信义、通商情"为目的建造会馆的时候,很自然地赋予了它家乡公共建筑的文化精神和建筑形态特征。该文仅分析山西祠堂、村庙、戏台等公共建筑的文化精神在社旗山陕会馆中的体现,为研究社旗山陕会馆中建筑文化的融合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张类  许秋华 《华中建筑》2020,38(7):95-99
在庐陵地区34个古村落祠堂资料的基础上,整理筛选出代表宗祠—房祠—家祠的典型建筑,采用类型学原理总结出庐陵地区祠堂的一般形制规律,并基于空间句法的"凸空间模型",对祠堂的空间结构进行定量测度,分析其空间特征并解读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祠堂戏场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传统戏场形式之一。江西乐平地区至今存有大量的戏场,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特殊代表。在这些祠堂中,昭穆堂是位于乐平市涌山镇唯一的明代祠堂。为调查其平面布局,功能,装饰艺术和使用与保护方面等特点,作者于2015年8月随华中科技大学民族建筑研究中心团队对江西乐平的古戏台进行了调研,并对昭穆堂的形制特点做了重点考察。昭穆堂这样的极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正面临走向衰落的严峻问题。只有采用正确的,科学的方式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从罗东舒祠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壮观的建筑规模等角度,通过对罗东舒祠的再认识、再分析,解读了这座明代徽州古祠堂所蕴含的建筑历史文化,以及这种祠堂文化对古祠堂建筑风格的影响,以便使徽州传统祠堂建筑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在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中,佛教寺院作为物质载体,展现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与宗教文化相互融合的双重魅力。该文选取安徽滁州琅琊山佛教寺院琅琊寺为研究对象,琅琊寺是安徽地区能够反映传统建筑特点的重要历史遗存,从寺院选址、空间布局、接地方式、平面形制、立面构图、装饰艺术六个方面分别展开研究。在挖掘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琅琊山佛教建筑特征,并探究琅琊寺的建筑之美响应在群山、流水、殿落与亭廊之间,展示了空间组合所赋予的和谐与韵味,研究琅琊寺的建筑特征对于认识地区文化内涵和研究安徽地区历史进程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祠堂是家族共有的建筑,因此在用材的规格、品质和工艺方面更加考究,建筑形制和装饰均具有代表性。该文以珠海唐家湾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和田野考察,分析唐家湾镇祠堂建筑的最常见的祥禽瑞兽、果木花卉、传统纹饰及人文器物4大类型装饰题材,归纳总结岭南广府地区祠堂建筑的装饰题材特点,希冀为后续岭南广府地区传统村落风貌的保护规划、建筑修缮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汉族民系文化分区的概念,广州从化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于广府文化主导区、客家文化主导区、广客文化交融区三大片区。广府文化主导区的传统建筑类型主要以“三间两廊”建筑为基本居住单元,独立式祠堂统率居住建筑群,庙宇、更楼、炮楼等于村落外围守护村落;在客家文化主导区内,集祠祭、居住、防卫功能于一体的方形围屋是主要的建筑类型,堂横式方围主从有序,排屋式方围空间均齐;在广客文化交融区内,往往多种建筑类型及形制共存一村,相互融合,如客家祠祭空间受广府文化影响,出现了堂屋从堂横屋形制中独立出来作为祠祭空间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四川会馆建筑与移民文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陈玮  胡江瑜 《华中建筑》2001,19(2):14-17
会馆建筑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建筑类型,在四川乡土建筑研究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四川会馆勃兴的历史渊源探究,会馆社会文化职能的论述,以及会馆建筑群体空间特色的分析,提出了四川会馆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在其空间实体的建筑艺术上,而且有着丰富的地域移民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3)
徽州祠堂是徽州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下产生的独特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浓郁的乡土本色。本文在分析徽州祠堂文化源起的基础上以古徽州婺源县俞式祠堂为例,探讨了徽州祠堂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20.
陈蔚  张兴国 《新建筑》2011,(3):126-129
会馆作为我国明清时期最重要的基层民间社会组织形式之一,是在"地缘和业缘"观念旗帜下结成的一种社会力量联合体。它曾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发挥过强大经济推动力,是社会管理能力的"亚文化群体",其文化内涵涉及神灵、宗族和儒商文化等多个层面。从对会馆文化内涵的探究入手,就该类型建筑的平面形制、空间形态与明清会馆文化的关联性进行研究,揭示出其建筑形制和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时代嬗变正是会馆文化不断发展的物质性体现,它既具有建筑类型上的"独特性与规定性",又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