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传统方法对涤纶进行碱减量处理,再用聚丙烯酸对涤纶进行预处理以增加涤纶后续反应位点,然后利用正硅酸四乙酯在酸性条件下易水解碱性条件下易缩聚,以及涤纶耐酸碱的特性,对涤纶选择了先酸后碱一浴法采用直接加布工艺进行了表面粗糙整理。十八烷基胺具有长烷基链,整理织物后可降低织物表面能量。经碱减量/聚丙烯酸/正硅酸四乙酯/十八烷基胺处理后的涤纶织物具有疏水性能,静态水接触角达116°。SEM照片显示处理后织物与未处理织物相比较,处理织物表面粗糙程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董婷婷  陈国华  陈容  高从堦 《功能材料》2006,37(11):1808-1811
甲壳素黄原酸酯溶液浇铸在聚丙烯腈超滤膜上,并与戊二醛交联制得一种新型的荷负电复合纳滤膜,研究了复合膜的制备影响因素及操作条件对膜性能的影响.0.4MPa下制备的纳滤膜对1000mg/LNa3PO4、K2SO4、Na2SO4、MgSO4、KCl、NaCl和MgCl2的截盐率分别为90.25%、89.01%、85.15%、36.42%、32.60%、28.90%和15.81%.利用复合膜对PO34-、SO24-有较高的截留率,此膜可用于脱除PO34-、SO24-等阴离子及水的净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正硅酸四乙酯(TEOS)溶胶-凝胶反应制备了SiO2基复合相变材料,采用了DSC、SEM、FTIR分别对复合材料热性能、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芯材癸酸比PEG1000和棕榈酸更适合用于建筑和纺织领域。转速为800r/min时,癸酸/SiO2复合材料相变焓为105.3J/g。FT-IR和SEM表征了相变材料与SiO2之间的结合方式和形貌特征。  相似文献   

4.
甲壳素和壳聚糖膜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综述了甲壳素和壳聚糖及它们的衍生物制备反渗透膜、超滤膜、渗透汽化和蒸发渗透膜的最新进展,可能是一类很有发展前途的天然高分子膜材料。  相似文献   

5.
6.
聚丙交酯-乙交酯共混膜与梯度膜的体外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50/50与75/25为原料,采用流延法制成薄膜,其中包括PLGA50/50单成分膜、PLGA75/25单成分膜、两者的共混膜以及成分非均匀分布的梯度膜,将4种不同类型的膜浸泡在37℃、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进行体外降解实验.对4种膜降解过程中的分子量、质量损失、吸水率、pH值以及表...  相似文献   

7.
将水溶性甲壳素与用氢氧化钠-尿素-硫脲体系溶解的纤维素共混制膜.红外光谱、扫描电镜、透射比分析表明,当水溶性甲壳素浓度达到10%~15%时,水溶性甲壳素与纤维素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共混膜的吸湿率和保湿率分别达到32%和55%左右,并具有良好的抗茵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茶多酚(TP)-聚乳酸(PLA)/聚碳酸丁二醇酯(PBC)复合纤维膜。并采用SEM、FTIR、TG、接触角和抑菌测试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TP与PLA/PBC复合纤维薄膜共混良好,并且通过接触角测试10 s后接触角从105.42°下降到69.41°,TP的加入使TP-PLA/PBC复合纤维膜的热分解稳定性提高。随着TP含量的增加,纤维直径分布逐渐均匀并且趋于减小。TP-PLA/PBC复合纤维膜的抗菌活性远高于PLA/PBC复合纤维膜,对大肠杆菌(E.coli)的抗菌活性也略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当TP的添加量(与PLA/PBC的质量比)为20%时,得到了亲水性、热稳定性和抗菌性能优异的TP-PLA/PBC复合纤维膜。   相似文献   

9.
以甲壳素钠溶液为铸膜液,在聚丙烯腈超滤底膜上流延成膜,以环氧氯丙烷的乙醇溶液为交联剂交联制得一种新型的复合纳滤膜.该膜的最佳制备条件为:甲壳素钠溶液浓度为2%,环氧氯丙烷的乙醇溶液浓度为0.6%,在50℃交联18.h.膜负电荷来源于底膜部分水解.膜的静电位为-0.05mV,电压渗系数为-3.23mV/MPa;截留分子量为670g/mol,膜孔半径约0.8nm.该膜对电解质溶液的截留性能主要决定于荷负电膜对不同电解质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大小.  相似文献   

10.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封端剂对聚丙撑碳酸酯(PPC)进行封端,得到了正硅酸乙酯封端聚丙撑碳酸酯(TEOS-PPC),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热重分析法、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和动态热机械分析法对聚合物的性能进行了表征。聚合物分子量的测试表明,封端过程中有扩链反应的发生。热分析结果表明用TEOS对PPC进行封端可以有效地提高PPC的耐热性能和玻璃化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11.
针对蒸压加气混凝土(AAC)板材中钢筋常用的有机溶剂型防腐涂料存在挥发性有机物(VOC)、易老化等问题,采用改性高模数硅酸钾溶液、硅酸锌粉末和助剂制备水性无机硅酸盐防腐涂料,研究了硅酸锌掺量对涂料施工性能、附着力和粘结强度的影响,对涂料的化学组成、物相构成、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对涂料的防腐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硅酸锌掺量的增加,涂料粘结强度下降,附着力先增大后减小,当硅酸锌掺量为50%(质量分数)时,因成膜物质与颜填料比例适中,制备的涂层物理力学性能和防腐性能较优,附着力、粘结强度分别为3.90 MPa和1.80 MPa,且浸泡7 d后,开位电路、极化电阻分别为-221 mV、39 470Ω·cm2,平整光滑的漆膜、基材表面的钝化膜和AAC与涂料界面处相对致密的水合硅酸钙为基材提供了良好的物理屏蔽。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提高镀锡钢板的耐蚀性,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和四丙氧基硅烷(TPOS)为无机硅前驱体,分别与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交联,在镀锌钢板表面制得无机硅/有机硅烷复合钝化膜。采用电化学极化曲线及交流阻抗(EIS)谱、中性盐雾试验、抗硫性试验、附着力试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研究了2种复合钝化膜的耐蚀性、抗硫变性、附着力及形貌。结果表明:以四丙氧基硅烷为前驱体的无机硅/有机硅烷复合转化膜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能、附着力、表面形貌及抗硫性,2 h中性盐雾腐蚀后其表面未出现任何锈斑。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两步法合成的SiO2微球.发现氨水作为催化剂使用量过少时,SiO2微球的表面会不光滑,甚至微球的形状不规则.SiO2微球的大小主要由TEOS的初始用量和二次用量之比决定,给出了SiO2质量百分比和体积比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16TMAB)为模板剂,以原硅酸四乙酯(TEOS)为原料,在酸性介质的催化条件下进行水解、缩合,制得了二氧化硅纳米管(平均管径30~60nm),并用FTIR、XRD、TEM对所制备的二氧化硅纳米管进行了表征。此外,讨论了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分别制备了纯聚乳酸(PLA)纳米纤维膜及不同甲壳素纳米晶须(CNW)含量的CNW/PLA复合纳米纤维膜。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发现,CNW的添加对纳米纤维形貌的影响不大;通过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FT-IR)观察分析表明,CNW已成功加入到PLA纤维中,且未发生化学反应。同时利用改良后的振荡烧瓶法测定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抗菌性,结果表明:复合纳米纤维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并随着CNW含量的增加,其抗菌效果趋于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废弃鱿鱼顶骨为原料,在温和条件下提取并制备高强度、高透明度的β-甲壳素纳米纤维薄膜。方法常温下利用温和提取法,从鱿鱼顶骨中提取β-甲壳素纳米纤维(β-ChNF);通过真空抽滤,制备β-甲壳素纳米纤维薄膜(β-ChNF/m)。并与以蟹壳为原料“高温提取”制备所得的α-甲壳素纳米纤维薄膜(α-ChNF/m)进行对比;通过力学性能、结晶结构、微观构造、表面化学特性及透光性分析,探索“温和条件”提取法对薄膜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利用温和提取法,能最大程度保留β-ChNF在鱿鱼顶骨中的天然纳米形态与性能;与从蟹壳中提取所得α-甲壳素相比,研究制备所得β-ChNF/m比α-ChNF/m力学强度提高了近1.5倍,断裂伸长率提高了3倍,且具备优异的透光性,透光率为90%,雾度为4%。结论以鱿鱼顶骨为原料制备所得β-ChNF/m具有优异的透光性、力学性能,有望作为柔性电子标签基材应用于智慧包装、包装智能检测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本工作对铈离子掺杂多晶硅酸镥(LSO:Ce)闪烁材料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将LSO:Ce前驱体溶胶喷雾干燥后得到了球形LSO:Ce前驱粉体, 该前驱粉体在1000℃和1100℃的温度下煅烧后分别得到了不同晶型的的单相LSO : Ce球形粉体。显微结构观察显示: 粉体颗粒的平均直径约为2 µm, 是由几十纳米大小的LSO:Ce纳米晶粒堆积而成。A型球形LSO:Ce粉体经1200℃/80MPa的放电等离子体烧结(SPS)后获得了平均晶粒尺寸为1.3 µm, 相对密度高达99.7%的LSO:Ce闪烁陶瓷。由A型球形LSO:Ce粉体压制的素坯在1650℃的空气气氛下烧结4 h后可获得相对密度达98.6%, 平均晶粒尺寸为1.6 μm的LSO:Ce陶瓷。该陶瓷经1650℃/150 MPa的热等静压(HIP)处理1 h后, 获得了相对密度为99.9%的半透明LSO:Ce闪烁陶瓷, 其平均晶粒尺寸为1.7 μm, 晶界干净。该LSO:Ce陶瓷的光产额可达28600 photons/MeV, 发光衰减时间为25 ns。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甲壳素纳米纤维(CHNFs)对聚乳酸(PLA)进行增强改性,分别采用湿混法和聚乙二醇(PEG)分散剂法制备了挤出成型的CHNFs/PLA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及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α-甲壳素纳米纤维直径小于100 nm,长度为几百微米,具有三维网状结构;湿混法和PEG分散剂法对制备的CHNFs/PLA复合材料都有较好的增强作用,当CHNFs的添加量高于30%时,湿混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PEG分散剂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扫描电镜图分析表明,湿混法制备的复合材料中有大量的网状细丝均匀致密地分散在PLA的断面,达到了对CHNFs预期的分散效果,而PEG分散剂法制备的复合材料中,CHNFs以短小纤维的聚集体形态分布于复合材料的断面,说明聚乙二醇对于CHNFs与PLA体系是良好的界面相容剂,但是该方法降低了CHNFs的长径比。因此湿混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纤维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9.
通过热致相分离法结合双扩散法制备了聚碳酸丁二醇酯(PBC)多孔膜,并将之与聚己内酯(PCL)多孔膜进行力学性能和接触角的比较。发现PBC的接触角小于PCL多孔膜的接触角,但其力学性能不及后者。通过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O)对PBC多孔膜进行改性,其亲水性进一步提高,发现分子量为2.0×105的PEO改性的多孔膜亲水性提高较大,该组膜材料降解速率与亲水性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前驱体水解聚合法制备的杂化膜的力学性能有较大提高,膜的透过和截留性能亦有较大改变,采用红外、DSC、TG和电镜等手段分析引起聚偏氟乙烯(PVDF)-硅杂化膜性能变化的原因,实验用的前躯体为正硅酸乙酯(TEOS).TEOS加入到PVDF铸膜液中以后,杂化后膜的热分解温度上升了20℃,膜断面结构由指状向海绵状变化,这些都有利于膜机械性能的改善.但TEOS对PVDF的结晶度影响很小,PVDF的β晶形有所减弱.同时由于膜液中TEOS的存在,导致膜表面孔增大,膜的截留性能持续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