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森林生态系统评价是"三生"协调下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管理的重要前提,以郑州国土空间为研究尺度,基于Arc GIS平台,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及城市建设3个方面,选择25个指标,运用ARCGIS软件的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三生空间协调分布下的森林生态系统复合评价体系并开展评价。结果表明:适宜建设开发区面积为2 246 km~2,占29.90%;近郊生态缓冲区面积为3 707 km~2,占49.36%;远郊生态保育区面积为1 558 km~2,占20.74%,并提出相应的经营管理措施。试图从国土空间规划角度出发,统筹空间区划下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开发与保护、投入与效益,为森林资源保护、培育、恢复、营造和管理提供重要的调控理论及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方平原地区存在着地形平坦不利排水、短历时强降雨集中、内涝频发、小城镇高增速亚健康、建设模式套用城市等问题。面对"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及"改善县城人居生态环境建设"等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基于北方平原地区小城镇的现实问题和优势,文章提出在我国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基于地貌类型,平原地区应该是重点建设区域;基于城市规模,小城镇的"海绵化"建设更应该得到重视,归纳了其"海绵化"建设的核心策略,并介绍了关中平原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实践经验,以期为推进平原地区小城镇低成本、低能耗、生态化、可持续建设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黄土丘陵沟壑地貌约束下的特色村落正面临严峻的生态和发展的挑战,优化其空间结构以突破瓶颈并实现振兴,尤为重要.本文以杨家沟村为例,通过空间分析建立生态重要性、生产适宜性、生活适宜性的评价体系,按照"生态—生产—生活"优先递减顺序,划分出"三生"空间功能布局.并联系实际,提出杨家沟村生态空间安全绿色、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三生"空间相互转化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梳理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规划、三生空间的衔接逻辑:①明晰三者在未来规划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主体功能区作为"过去"已基本形成的规划制度,未来应作为规划编制的战略背景;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当前"最核心的空间优化手段,是未来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生空间承载百姓民众对"未来"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是规划实施的空间载体和优化目标;②梳理上层战略意志的渗透与反馈路径——上层战略指导主体功能区分区定位;主体功能区作为战略背景,其战略意志由国土空间规划继承;国土空间规划通过"三区三线"分区管控意志,指导"三生空间"的数量分布与空间布局;百姓民众对"三生空间"的诉求反馈,影响上层战略的制定;③厘清三者国土空间分区的衔接逻辑——"四区"是空间战略分区、"三区三线"是空间管控分区、"三生空间"是空间活动分区。探索未来以主体功能区为战略背景、国土空间规划为核心规划手段、三生空间为空间优化载体的国土空间优化路径,期以形成过去—现在—未来相衔接的国土空间优化合力。  相似文献   

5.
梳理城市的资源基底,明确城市未来发展需求,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意见。以太原市"城六区"为研究区,从城市的现状生态环境、未来土地需求和气候风险出发,构建面向未来需求的土地多目标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运用Arc GIS进行空间数据叠加,测算土地不同适宜度的规模与分布,分析现状开发状态与未来发展需求之间的差异,评价土地资源现状,并提出优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高适宜区主要集中于南部的新城区、北部汾河上游的河谷平原,能够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足量空间。  相似文献   

6.
"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空间发展基础。本次研究在构建天津市蓟州区穿芳峪镇"三生"空间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定量测度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的耦合互动关系,结果表明,穿芳峪镇乡村"三生"空间发展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大部分村庄仍未完成从高耦合向高协调的转变,乡村"三生"空间整体呈现"高耦合低协调"的发展状态。由"三生"空间评价分析可知,乡村旅游业是推动"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本研究为实现乡村振兴,推动镇域乡村"三生"空间协调发展,优化"三生"空间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视角,通过分类与整合乡村"三生"空间,以长沙县明月村为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三生"空间优化体系,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可以为乡村"三生"空间详细规划作出更明确的指导,为绿色宜居的乡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平原地区造林工程总体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北京市平原地区占全市总面积约1/3,是首都重要的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发展新区。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的此次规划立足于北京市平原地区的资源条件及发展现状,从建设世界城市和"三个北京"的需求出发,整合现有资源,统筹各方诉求,科学合理布局,指导实施建设。为推动平原地区造林工程实施、落实百万亩森林建设任务、实现平原  相似文献   

9.
首先梳理"城市网络"和"嵌入性"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认为两者从不同角度对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区域"空间演变研究皆做出了理论和实证贡献.其中,"城市网络"基于对城市之间经济活动的联系度计量分析,可建构起城市体系的空间关系表达,在可视化方面具有优势;而"嵌入性"研究则对地区发展差异性具有解释力.进而试图将两种研究方法相结合,以我国现代制造业中的汽车产业的生产组织为例,运用企业及其供应商的空间数据样本,从企业关系的不同角度建构汽车产业的联系网络,以"嵌入性"概念探讨产业网络与地域特征的联系.最后归纳现代产业制造业助推下的"城市-区域"空间演变及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健康城市、高生活质量和优空间品质为发展目标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导向.文章基于"城市织补"理论,在目前城市快速发展、疫情突发的背景下,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空间存在的双向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之上归纳两者之间发展的关联,明确两者发展协调的重要性,研究总结如何以基础设施作为织补点,点状织补城市空间并带动二者转型优化,形成基础设施网,网状织补城市破碎空间,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式良性互馈,推动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运河的成功申遗,为运河流域乡村地区的振兴发展带来机遇,与此同时,运河流域乡村空间发展困境和振兴需求也成为社会多方关注的重点。运河流域广袤的乡村地区拥有独特的绿色生态和文化历史,是三生空间相互交融、相互关联及相互依托的地域。但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运河流域乡村出现生态环境恶化、传统农业衰退、青壮劳力流失等乡村空间发展问题,亟需进行乡村空间重构路径研究。基于此,本文分析总结运河流域乡村三生空间的现状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乡村三生空间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要求,提出通过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生态廊道、严控污染排放优化生态空间;通过优化居民点布局、完善公服配套优化生活空间;通过规模化生产、发展运河特色产业的方式优化生产空间;通过协调融合乡村三生空间引导乡村振兴。并选取镇域乡村进行实例分析,以期为更大范围运河流域乡村三生空间的重构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新时代乡村有效治理模式,以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为核心的共同缔造理论应运而生,并在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几个试点村付诸实践。共同缔造理论是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抓手,以调动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来开展的。而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以下简称"三生空间")构成了乡村完整的人居环境。鉴于二者之间有着以人居环境为交集的内在联系,若能将共同缔造理论应用于村庄规划中"三生空间"的三种要素(以下简称"三生要素")优化,会为我国乡村治理创新提供全新的视角。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叩官镇董家楼村为例,试图以乡村"三生空间"为微观层面研究对象,将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共同缔造理论作用于"三生空间"各个要素,探索乡村"三生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进而促进乡村宏观治理水平改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3.
为顺应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新要求,突出严寒地区乡村特色,文章以黑龙江省为例,从"三生空间"的视角出发,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自然断点、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来进行乡村多功能评价。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乡村各功能发展水平具有等级差异和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并可进一步划分为5个多功能分区,就此,文章也提出一些分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平原城市中的丘陵、岗地地貌集中区,在城市建设中,设计师通常以平原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手法对其进行处理,由此产生生态环境破坏、城市风貌与平原地貌区的城市风貌逐渐趋同、特色消失的问题。因为该类地区的地形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在城市发展历史中影响了地方的文化与风貌特色的形成。这是其区别于其他地区风貌的主要因素,应得到珍视和灵活利用。本文以丘陵岗地连绵起伏的南京紫东地区为例,研究该类地区响应地形特征的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策略:一是依据整体自然地理格局特征构建分层的生态空间管控框架和整体空间形态结构;二是充分利用丘陵、岗地自然地形构建立体穿行、立体开敞空间、立体视域和立体建筑四大系统,塑造体验丰富、空间多样的地区空间体验,以整体打造"丘陵岗地之上的立体城市"。  相似文献   

15.
"边缘效应"与城镇发展空间组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从生态学中的边缘效应入手,在界定边缘区的基础上,阐释了边缘效应对城镇发展空间组合的影响,并提出在城镇发展空间组合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边缘效应,最后以"两湖平原"地区、中国沿海沿边地区和世界沿海地区的城镇发展空间组合过程为案例进行初步的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弱势空间为切入点,提出城市"微"修补理念,选取郑州唐子巷街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弱势空间的更新设计。以问题分析为导向,从弱势空间、弱势人群、弱势文化三个层面提出对应的"植入功能""重塑空间""织补网络","微"更新设计,促进空间功能的复合和布局结构的优化,构建符合现实发展需求的、具有活力的街区环境,实现城市修补。通过文章探讨"微"修补对于城市弱势空间更新的适应性,以期为此类空间的更新与保护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地方资源的分析和MICE理念的引入,为青岛市崂山区政府中轴线及周边地区未来发展提出城市设计主题——"MICE产业概念下的空间整合",并进一步通过从功能布局、活动流线、空间景观和文化特色等方面来体现和贯彻该主题,激发地段活力,实现地区的资源整合和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建筑》2016,(3)
"行为"与"空间/时间"具有典型的其生关系。"行为"作为人与外界相互作用时的机体连续反应过程,不仅占据着"时间"与"空间",更是评价和优化"空间"的重要标尺。随着技术快速发展,行为与时间、空间的关联问题研究具有了更多新视角、新方法及新成果,并初步形成了描述型、解释型、预测型等三个基本研究方向,有力地支撑了城市空间精细化研究与设计。  相似文献   

19.
创意产业的勃兴是21世纪新经济发展的亮点,并落地在城市衰败地区形成创意产业区而带来空间和区域创新,表现出一种"新经济空间"创新的新特点。本文以"新经济空间"理论为着眼点,分析了上海创意产业区空间布局和创新特点,认为其主要沿河岸、CBD边缘、高校等集聚形成四个主要创意圈层,对城市旧区改造、竞争力形成和城市创意圈培育等都有积极作用,今后的发展应加强空间"形态"向产业"业态"培育。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西南丘陵地区小城镇建设中城市特色不突出、城市内部空间与外围环境空间协调性较差等现状,从人居环境视角出发,梳理总结西南丘陵地区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并以四川省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城镇为例,通过人居环境营造、"反规划"理论、逆向空间分析方法、GIS视域分析等理论、方法及技术手段的整合应用,对其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