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规划师》2021,(3)
"花园城市"建设是在生态城市的基础上对建成环境空间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提升,在明确城市建设对既有生态和生活方式造成威胁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建成环境建设更适于人们生活的城市形态。舟山虽具有营建"海上花园城市"的独特优势,但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潜在的生态风险制约了城市的改造和提升,如何对现状生态环境进行优化提升,将其转化成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的条件、实现"建成环境—生态资源"协同发展的路径是构建"海上花园城市"的关键。文章提出在建成环境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构建促进景观环境感知提升的"海上花园城市"生态化建设框架,探索从夯实生态本底到提升景观感知体验的规划路径,以期制定适应自然生态过程、"让自然做功"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规划策略,促进舟山"海上花园城市"的整体空间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2.
郭小仪  戴彦 《城市住宅》2021,28(4):66-69
"公园城市"理念旨在以"人民为中心"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发展和转型,建设人、城市、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目前,景城关系的发展逐渐成为部分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城市建设进程中景城空间融合协调发展成为新的机遇与挑战.以达州市犀牛山景城融合区概念性总体规划为例,从物质供给、生态安全、风貌传承等角度,提出区域联赢——空间与功能一体化、生态引领——保护犀牛山特色与基底、文景交织——建构犀牛山特色景观体系的景城融合发展策略,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期为新时代新理念下景城空间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城市发展进入转型期、城市建设提出"城市双修"的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成为研究与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从景观再生的视角,通过对上海市静安区城市基础设施景观化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基础设施景观化的构建模式,研究如何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空间的有效利用,以产生新的开放空间,创造新的城市活动场所,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文章论述了立体空间叠加和水平空间拓展的不同模式,为目前城市更新中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耦合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叶青 《安徽建筑》2024,(2):22-23
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从快速增量发展转型为生态保护优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为实践两山理论、提高生态环境品质,实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我国逐步开展EOD模式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文章以马鞍山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EOD项目为例,研究EOD模式实施路径、城市发展理念、运作融资模式及生态网络建设,为EOD项目实现生态价值提供参考及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河流涵养植被、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美化景观,而且可以促进生态功能的优化和加强,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健康的城市河流,不仅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关键,而且是促进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和谐发展的基础之一。四川成都是一座因水而兴、因水而荣的城市,要以"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相似文献   

6.
论城市景观生态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强 《四川建筑》2002,22(Z1):18-20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迅捷而巨大的变化.看到这些了不起的成就的同时,是令人遗憾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城市文化个性的消失.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面临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新世纪城市发展的新目标.本文提出,作为"生态城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城市景观的"生态化".文章阐述了人类在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理性的探索--形成"生态学"的同时,还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着富有感情色彩的审美活动--并正在逐步形成"生态美学".现在,是我们用生态学及其分支学科--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理论重新审视并研究城市和城市景观的时候了.作者指出在用生态学的原理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时,还要用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原理对城市进行"景观生态设计".并提出在城市发展中要严格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景观区"和"文化生态景观区";要充分利用现有环境中的生态因子进行城市景观设计;要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建设生态园林,形成城市生态绿地体系;在设计中要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创作艺术化的城市生态景观等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最后作者指出,建设"生态城市",进行城市景观生态建设、赋予城市生态美,是城市领导者、生态学家、规划设计师和建设者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7.
《安徽建筑》2019,(11):48-50
基于城市设计基础上的"城市双修",是对城市空间品质进行生化提升的新要求。基于嘉善县老城区历史遗留问题上,由"城市双修"理念转变入手,从"城市修补"、"城市修复"两个方面对老城区的历史文脉、景观生态、交通设施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8.
周晓  郑俊 《建筑与文化》2021,(11):149-152
生态景观廊道是国土空间生态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缝合城市空间肌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彰显城市景观特质、营造城市活力空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运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技术方法,以昆山市昆太路生态景观廊道为例,从"双修"技术体系构建、功能内容优化、主题形象塑造、生态技术应用、全过程咨询服务五个层面系统研究城市生态景观廊道"双修"改造的技术路径,以期为同类型空间的更新提升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提升城市空间治理能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周晓  郑俊 《建筑与文化》2021,(11):149-152
生态景观廊道是国土空间生态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缝合城市空间肌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彰显城市景观特质、营造城市活力空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运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技术方法,以昆山市昆太路生态景观廊道为例,从"双修"技术体系构建、功能内容优化、主题形象塑造、生态技术应用、全过程咨询服务五个层面系统研究城市生态景观廊道"双修"改造的技术路径,以期为同类型空间的更新提升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提升城市空间治理能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娅  夏季  王哲 《华中建筑》2020,38(6):49-52
在"城市双修"概念引导下,结合"山水城市、海绵城市、生态修复"等理念,以宣城市皖南医药卫生学校为例进行实践研究,在区域背景下解读校园环境与城市品质的关系,寻求有地形高差的校园景观设计方法,包括绿色共享的主题,生态优先的理念,模拟自然山水的手法,校园文化的驱动,功能设施的完善等,实现生态、景观、人文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湿地公园在城市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生态思想的指导下,强大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使城市湿地公园的价值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其中湿地公园水生植物在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合理的应用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净化湿地中的水体,还可以提升湿地公园的景观效果。旨在从水生植物配置和选择原则角度,为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景观营造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生物多样性是河流生态健康的免疫系统。恢复和提升城市河流生物多样性,让生命回归河流,是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以位于海口市秀英区的五源河为研究对象,在阐述河流修复前生态环境状况和生物多样性本底的基础上,论述五源河河流生态系统修复设计技术与实践,提出生态修复的4项策略:1)河道生态恢复——三维生态空间重建;2)河岸生态修复——柔性生态河岸设计;3)河流与湿地协同——河流–湿地复合体建设;4)多功能生境恢复——生命景观河流重建。基于生物多样性提升目标,从生命景观河流修复的角度,探索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创新路径和模式。最后,评估修复后五源河的生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修复后的五源河河流生境类型多样,生境质量优良,生物多样性提升效果明显。生态修复实践表明,针对生物多样性提升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更有利于城市河流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及河流景观品质的优化提升。  相似文献   

13.
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与城市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引发了人们对城市景观价值的研究,本文以城市景观的空间特质与价值体现为切入点,从实用、美学、文化、生态等方面探讨了适宜性城市景观的价值构成。  相似文献   

14.
老城区的城市更新是当前城市发展的瓶颈,基于"城市双修"理念进行实践探索,从景观、市政和建筑三方面对老城区生态和景观风貌进行综合提升,并提出"三位一体,系统工程"的工作模式,找到老城区更新提升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老城添绿、全域旅游、城市国际化的主题思想,文章基于"景观园艺是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永恒主题"[1]理论指导,以鸡鸣寺玄武湖片区樱花观赏区改造设计为例,从景观格局、种植规划两方面对玄武湖公园观赏景观进行优化提升,打造"城、湖、樱"融为一体的南京特色城市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6.
维育“山、城、田、海”空间格局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生态环境是《战略规划》三个专题之一,提出了以山、城、田、海的空间特征为基础,建构与城市建设体系相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形成城乡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城乡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策略。本文回顾总结了在《战略规划》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策略指引下,三年来,广州市在城乡生态绿地网络建设、城市景观和市容环境美化、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的实施成效与建设成就。  相似文献   

17.
井妍 《砖瓦》2022,(1):66-67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改善水环境问题的重要模式,将海绵城市理念用于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中,既能优化校园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又具有生态研究的科研价值和环保科普的教育意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梳理景观规划实施路径,采用"渗、蓄、滞、净、用、排"等海绵城市措施,控制地表径流,构建雨洪系统,通过绿地空间、道路系统和建筑单体等海绵措施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景观体系。  相似文献   

18.
山水城市视角下石家庄国际园林博览会规划策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博览会对于提升城市品质、带动社会发展、优化绿地系统和促进生态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石家庄市的城市发展特征及其西部独有的山水结构,以其申办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园博会概念规划方案为例,从山水城市的物质和精神视角研究了园区的选址和规划,并提出了功能布局和后续利用的建议,探讨了"山水城市"视角下的事件性规划策略,为事件型景观更好地融入城市绿色空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山水文化是山水之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与古代中国人最为根本的空间观念—"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出一辙。赣州独特的山水格局孕育了以客家文化为主体的小盆地农耕经济和堪舆文化背景下的山水景观,对古城选址、空间发展、景观营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并对新时期赣州的城市空间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对山水文化的利用将是赣州城市空间发展永恒的主题,将不断引导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城市保护与城市品质提升的关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城市保护角度对城市品质提升进行思考,首先简要回溯城市保护思想观念的发展过程,而后探讨城市保护对提升空间景观品质、优化人文环境、贡献于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阐述城市保护的深刻涵义以及如何理解城市保护与城市品质提升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