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学检验结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的93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送检标本93份,送检标本类型有剩余食物、肛拭子、呕吐物,检测细菌感染情况。结果:93份送检标本的微生物学检验结果显示,感染的细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35.48%)、变形杆菌(26.88%)、沙门菌(10.75%)等,单一感染占80.65%,二重感染占18.29%,三重感染占1.08%。在2020年1-12月,金黄色葡萄球菌在1-12月均有发生,变形杆菌除了11月以外,其他月份均有发生,2020年1-12月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分布在5-9月,8月份达到高峰。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沙门菌、蜡样芽孢杆菌均可在剩余食物、肛拭子、呕吐物中检出。结论:相关部门应加强春末、夏季的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2.
冉艳  张运依 《食品安全导刊》2023,(13):95-97+101
目的:分析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检验结果并对比不同检测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采集到的100例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患者样本,对微生物类型及占比、食物中毒季节分布进行统计,对比选择性平板直接分离培养鉴定、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快速检测的结果差异。结果:100例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患者样本中副溶血性弧菌占比显著高于其他致病菌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食物中毒季节分布中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和秋季介于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CR快速检测的总检出率高于选择性平板直接分离培养鉴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微生物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以副溶血性弧菌最为常见且夏季高发,PCR快速检测的结果较选择性平板直接分离培养鉴定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理化检验质量控制在突发食物中毒事件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突发食物中毒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1—12月的65例为对照组,未实施质量控制;2021年1—12月的65例为干预组,实施质量控制。比较两组食物中毒检出情况、食物中毒化学性有害物质检出情况、事件控制时间、检验耗时、报告发布时间以及检验偏差率。结果:干预组确诊率(67.69%)高于对照组(52.31%)(P <0.05);两组食物中毒化学有害物质中的硫化氢、二氧化硫、氢氯甙类、有机磷、羰基价/酸价、亚硝酸盐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的事件控制时间、检验耗时、报告发布时间、检验偏差率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理化检验质量控制应用于突发食物中毒事件中能够提高确诊率,缩短事件控制时间、检验耗时、报告发布时间,降低检验偏差率,积极推广将有益于提高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以及微生物学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疾控中心27例明确诊断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相关资料,对其食用过的食品、呕吐物、粪便进行检验,同时对8名中毒事件厨师进行手试子检验,同时对5个中毒事件食品操作间进行采样检查,调查中毒原因。结果:在27例患者的食品中检验出22株细菌、在呕吐物中检验出13株细菌、在厨具中检验出78株细菌、手试子检验出35株细菌、粪便中检验出28株细菌,共176株细菌。细菌种类中副溶血性弧菌所占比例最高(38.6%),其次为沙门菌,而后依次为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与金黄葡萄球菌。结论:微生物检验能够明确细菌感染具体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2003—2015年淮安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基本特征和气候特征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为构建细菌性食物中毒预警模型奠定资料基础。研究发现:2003—2015年淮安地区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没有明显城乡差异,中毒场所、责任单位和致病菌种类比较集中;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与气温和相对湿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探讨其空间聚集性,为预防和控制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提供措施建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9年全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比较,采用Arcgis 10.6软件对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绘制相关地图。结果 2010—201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共报告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1 110起,中毒49 457例,死亡87例。第三季度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9月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月份。在查明原因的事件中,肉与肉制品污染引起的事件数(19.10%)最多。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56.04%和61.17%。发生在集体食堂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39.46%)和中毒人数(34.79%)最多,发生在家庭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死亡人数最多(83.91%)。广东、四川、云南、广西、山东等地报告的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居全国前5位,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性分布,热点地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西部及北部、四川省南部、重庆市、湖北省西部及北部、湖南省西部及南部、广东省中部及北部。结论 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事件起数居于各类食物中毒事件首位,建议相关部门在重点时段,对集体食堂、餐饮服务单位等重点场所加强监管,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安全标准及要求,对重点人群加强宣传教育。建议细菌性食物中毒热点地区探索其空间聚集性的形成原因及机制,采取相对应措施减少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查明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分析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明确食物中毒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一起食物中毒蛋糕和病人样品,用实时荧光PCR快速筛检,按GB 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菌检验法》分离、鉴定致病菌,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对病原菌作同源性分析。结果 从16份蛋糕样品中检出8株肠炎沙门菌,32份患者粪便样品中检出17株肠炎沙门菌,PCR核酸阳性与GB 4789.4—2010法分离到菌株完全一致;PFGE条带聚类分析显示患者与蛋糕中检出的肠炎沙门菌属同一基因型,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本起食物中毒由肠炎沙门菌污染蛋糕所致;PCR法与GB 4789.4—2010法联合检测,有助于快速锁定食物中毒致病菌,从基因水平上证明食物病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分析2015~2016安康市食物中毒事件, 总结安康市事物食物中毒特点。方法 收集安康市的中毒事件的纸质材料进行分析。参考GB 4789-2016《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WS271-200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和WS289-2008《霍乱诊断标准》等试验方法对食物中毒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2015~2016年安康市发生食物中毒事件14起, 1起为有机磷中毒, 其余13起均为食源性致病菌中毒。检出致病菌4种16株, 分别是: 沙门氏菌4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蜡样芽胞杆菌3株;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A、EHEC、EAEC、EIEC各1株。 结论 安康市食物中毒多以细菌性为主, 污染的致病菌种类多且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9.
强化熟食批发市场的卫生监督管理吴美娜抚顺市新抚区卫生防疫站(113008)田胜利抚顺市新抚区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113008)1985年~1992年抚顺市新抚地区共发生15起食物中毒,中毒人数为544人,其中细菌性食物中毒13起,537人;化学性食物...  相似文献   

10.
检测食物中毒样品中致病菌,分析其同源性,为追踪污染源、明确病因诊断提供帮助,为控制和减少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 荧光定量PCR快速筛检致病菌,参照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分离致病菌,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致病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同源性。结果 从21份病人和从业人员粪便样品中检出8株肠炎沙门菌,9份食品样品中检出2份肠炎沙门菌,检出率分别为25.00%和6.25%;食堂用水及井水检测均未检出肠炎沙门菌等致病菌。荧光定量PCR法阳性率结果与GB 4789.4—2010方法一致。PFGE分型显示10株肠炎沙门菌的DNA条带图谱完全一致,相似性100%,聚类分析为同一型,表明菌株来自同一克隆系。结论 采用荧光定量PCR筛检能提示食物中毒样品中病原菌是否存在的信息,通过GB 4789.4—2010方法仔细寻找到目标菌,两法联合使用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菌。运用PFGE对致病菌进行溯源,分析其亲缘关系,能追踪到菌株来源,有利于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熟肉制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之一。为摸清其卫生状况,研究有效预防措施,我们对市售酱卤肉类食品进行了细菌污染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采样方法和检验项目: 1.1 采样地点和时间:1999年10月份对餐馆、街头摊贩、集市出售的酱卤肉随机抽取71份。 1.2 采样方法:按GB4789.1—94《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中规定的方法采样。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运用微生物检验寻找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对其所取得的效果和过程中的相应操作进行重点研究。方法:通过随机选取安溪县2014—2017年间食物中毒事件中的患者50例,分别对事件中的患者的粪便与肛拭子进行检测,对产生呕吐现象患者的呕吐物进行相应检查。结果:依据最终的样本检出率,粪便的检出率最高,为50.00%,其次是肛拭子,检出率为43.75%,最后是呕吐物,检出率为41.18%。其中2014年第1起诺如中毒的检出率为40.00%,第2起的检出率为31.25%;2016年诺如中毒的检出率为40.00%;2017年第1起诺如中毒的检出率为50.00%,第2起的检出率为50.00%,副溶弧菌中毒的检出率为66.67%,总检出率为42.86%。结论:通过使用微生物检验进行检测,不仅能准确检测出引发中毒的细菌种类,还能找出其致病源,从而对中毒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微生物检验为临床上治疗食物中毒病症提供了有力依据,在协助治疗食物中毒上起到了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4—2011年甘肃省突发并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为预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甘肃省网络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11年甘肃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73起,中毒2 311例、死亡53例,病死率为2.3%。事件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4—10月,其中9月中毒人数最多。致病因素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30起、植物性和动物性13起、化学性为25起;致死人数较多的因素依次为农药/鼠药(30例)、毒蘑菇(7例)、肉毒毒素(4例)、亚硝酸盐(4例)和其它(8例)。结论: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所导致食物中毒仍是较大的食品安全问题;而农药/鼠药中毒和蘑菇中毒是导致食物中毒事件中的主要死亡原因。农村是食物中毒的防范重点。  相似文献   

14.
<正>蜡样芽孢杆菌为需氧型革兰阳性杆菌,在土壤、水、淀粉、乳制品等中分布广泛,人类误食引起食物中毒。一般由蜡样芽孢杆菌(Bc)引起的食物中毒通常症状较温和且可自愈,但随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深入,发现少数Bc食物中毒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致死。本文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2月蕲春县136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案例为研究内容,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取截止于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患者,136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儿童腹泻采用粪便微生物检验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儿童腹泻患儿来自我院2018年2月到2018年12月治疗140例,对所有患者粪便取样检验,并进行细菌培养,应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别,分析致病菌株种类和占比。结果:在140例腹泻患儿粪便样本中共检出112例菌株,检出率为80.0%,其中占比最大的为志贺菌共44株,占比为39.30%,志贺菌的菌株数明显高于其他菌种(P0.05)。结论:多种病原菌均可导致儿童患上细菌性腹泻,其中以志贺菌最为常见,其次为沙门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产毒性大肠杆菌等,在进行病原微生物专业检验结果基础上进行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04—2014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提出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14年的食物中毒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14年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468起,报告发病总人数为7 199人,死亡1人。食物中毒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2014年趋于平稳,高峰主要集中在8、9月份。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责任单位主要是餐饮单位(143起,1 739人)和企事业单位食堂(118起,2 145人),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均排在前两位。主要致病因素为细菌、有毒植物和化学物。细菌性因素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18.36%,38/207)、金黄色葡萄球菌(13.53%,28/207)、变形杆菌(12.56%,26/207)等为主,有毒植物因素主要是菜豆(89.14%,156/175),化学性因素主要以亚硝酸盐(76.09%,35/46)为主。结论应开展预防有毒植物和细菌性食物中毒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加大对餐饮单位和集体单位食堂的监管。  相似文献   

17.
2000年~2003年广西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广西细菌性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及其流行原因,为采取针对性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对2000年~2003年广西各地食物中毒报表与专题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2000年~2003年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105起,进食17915人,中毒3557人,中毒发病率19.85%,死亡34人,分别占同期广西各类食物中毒起数的22.83%,中毒人数的38.29%和死亡人数的27.64%;4~10月份是中毒高发月份;66.71%的中毒和100.00%的死亡人数集中在西北部的河池、百色以及中心城市南宁、柳州、桂林市;中毒原因主要是农村家庭聚餐、饮食服务单位、集体食堂制作的食物因原料(重点为肉类、谷类及制品)污染或加工不当、生熟交叉污染等所致;病原体构成第一位是沙门菌,其它依次为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副溶血弧菌、椰毒假单胞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而进食人数发病率最高的是椰毒假单胞菌(98.61%),其次是沙门菌(38.58%)、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34.48%),最低的是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为10.65%;死亡病例全部系椰毒假单胞菌所产生的毒素污染酵米面所致。细菌性食物中毒是广西食物中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食源性致病菌(毒素)引起的进食人员中毒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广西西北部农村、饮食业和学校集体食堂等是细菌性食物中毒防制  相似文献   

18.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分析、检测与预防控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海产品中的嗜盐性细菌,也是引起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危害的首要食源性致病菌。为了提高人们对副溶血性弧菌的重视程度,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本文就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特性、毒力因子、污染途径、食物中毒特点、检测方法以及预防措施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潘璠 《中国食品工业》2023,(7):56-58+61
研究旨在了解广西苍梧县辖区内市售的即食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确定受污染相对严重的高危食品类别,为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防治提供技术依据。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现行有效方法对苍梧县辖区内采集的198份即食食品样品检测。结果显示:198份即食食品样品中有18份样品被致病菌污染,共检测出4种19株致病菌,总检出率为9.09%,检出率最高的是学生午餐50.00%,其次是婴幼儿食品15.00%,外卖配送餐、裱花蛋糕也有检出食源性致病菌;198份即食食品样品7个检测项目共568项次检测中总检出率为3.34%,共检出4项食源性致病菌,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最高为15.48%,阪崎肠杆菌次之,检出率为7.50%。因此,苍梧县辖区内市售的即食食品中学生午餐和婴幼儿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高,建议加大监测范围与力度。  相似文献   

20.
1987年8月21日××铁路配件厂职工食堂发生20人食物中毒,经本站微生物检验科检验为类志贺邻单胞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该菌是近年来才发现和认定的肠道致病菌,在日本等国已列为食物中毒致病菌。现将情况报告如下。流行病学调查该食堂8月21日晚饭就餐人数为38人,发病20人,发病率为52.63%,晚饭主米为大米饭,付食为油炸海杂鱼、烧茄子、炒青椒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