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参加志愿活动具有很重大的精神意义,但很多时候官方的消息传播面不够宽广甚至说具有局限性,但自媒体的出现为志愿服务的宣传起到了推进的作用,使得志愿信息广泛流传,满足了更多志愿者的需求,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文章将通过对自媒体优势的分析来讨论如何达到志愿服务的最佳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愈来愈热衷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的规模也在日益扩大,文章对社会中实际运营的漫展志愿者服务展开分析,研究漫展志愿者活动的管理与志愿者的参与之间协调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设计一款软件系统。文章详细描述搭建漫展志愿者服务管理系统采用的方式及涉及的相关技术,为漫展志愿者与志愿组织提供一个便利的交互平台。该平台采用微信小程序云开发MINA技术以及Cloud Base实现,通过微信小程序开发工具云开发控制台1.4.76版本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志愿者有着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服务态度,在日趋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愈渐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开展一系列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调查是很有意义的。本研究中,通过查找纸质和电子资料、发放调查问卷、参加志愿者服务、资料总结与分析,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对于志愿者服务的真实态度以及大学生志愿活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省文化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多彩,涌现出一批文化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力量。但总体而言,文化志愿服务起步较晚,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活动开展不够经常、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发展对引导人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过程中践行道德规范、提升道德境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壮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科普志愿服务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能力提升问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以能力建设理论为基础,以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能力建设理论能够为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能力提升提供理论分析框架;学校管理力量在赋予能力提升初始力量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高成长的特质;学校管理、能力意识、社会环境、过程管理等因素对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具有正向作用。立体化保障体系的构建要以个体能力意识培育为基础,以学校管理和过程管理等组织能力建设为平台,以社会环境能力建设为保障,并使之有机统一于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中。  相似文献   

6.
志愿组织 服务社会 北京市天通苑业余无线电应急通讯志愿服务队前身是“天通苑HAM联盟”.由天通苑社区及周边地区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于2004年7月自愿发起成立。于2010年12月在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应急总队注册登记的团体会员.现有注册志愿者60名.骨干志愿者20名,中共正式党员5名。  相似文献   

7.
武汉地区科普志愿者发展情况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雁翔 《科普研究》2015,10(2):51-60
武汉市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技术普及法》,按照中国科协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关于"广泛组织志愿者参与科普工作"的要求,于2003年开始组建中国科普志愿者武汉工作团。自此武汉地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在各级科协组织领导下,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武汉地区科普志愿者在队伍构成、运行机制、社会影响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等方式,对武汉地区科普志愿者队伍的构成、运行机制、社会影响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定量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壮大武汉地区科普志愿者队伍的对策,并对国内其他地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志愿服务的模式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服务通常指行为人自愿、合法,以不图物质报酬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发展的社会事业.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在2001国际志愿者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3月9日,中国移动四川公司直属机关团委组织公司青年志愿者前往都江堰李冰中学开展“我为孩子植棵树”志愿服务活动。  相似文献   

10.
《电信网技术》2009,(9):41-41
近日.阿尔卡特朗讯其中国旗舰企业上海贝尔的上千名员工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公司员工积极响应“志愿服务,回馈社会”的号召,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在10个省市踊跃发起、参与了31个慈善项目,为关怀弱势群体及环境保护项目奉献了数千个志愿者小时数。  相似文献   

11.
在第23个国际青年志愿者日到来之际,为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关注灾区学生健康成长,中国移动四川公司党组书记朱大荪率领30余名团干部和青年志愿者赶赴北川地震遗址和任家坪小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受到了共青团中央、共青团四川省委的高度评价和灾区学生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2.
<正>基于数据中台的志愿服务平台可以实时抓取可协调的资源,从根本上提高志愿服务供需方的精准对接,科学高效地量化志愿者的服务时长及服务质量。本文阐述当前卫生职业院校志愿服务现状并提出如何基于数据中台设计并实现供需对接、精准量化、有效激励的志愿服务平台。2021年,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江苏省志愿服务条例》的通知中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为志愿服务组织搭建平台,积极创新志愿服务形式。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为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发动全社会关心、关爱空巢老人,2010年12月26日上午,由成都市有关部门、成都老年知心热线主办,四川移动成都分公司承办的"关爱——从沟通开始"志愿服务活动举行,来至各高校、社区、社团的300余名志愿者参与了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14.
“00后”指2000年至2010年间出生的人,他们在社会媒体中呈现的理想信念等方面与国家发展密切联系。本文以《中国青年报》为研究对象,分析有关“00后”报道,论述关于“00后”媒介形象的特点与形成原因,使媒体及大众对“00后”有全面客观认识。《中国青年报》呈现“00后”形象与互联网流行的“二次元”等标签有差异,报道领域涉及学生群体思想状况、公益活动等方面,报道中具有质疑等消极立场与赞扬等积极态度。消极形象报道占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凸显“00后”的社会责任感呈现明显倾向。报道加强公众对“00后”的理性认识促进其良性社会互动。  相似文献   

15.
根据对目前国内志愿服务平台的调研发现,在志愿者身份类别中,大学生的比例逐渐上升,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群体,但就目前而言,国内缺乏专门服务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平台,而且所开展的志愿活动也属于中大型的,不能满足广大的大学生需求。因此需要设计一个专门服务于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文章介绍了关于该平台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功能模块以及涉及到的技术等。通过对这一平台的设计,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快速参与其中,以及向大学生智能推送一些志愿活动信息,还可以让全国的大学生在平台上交流沟通等,弥补目前众多大型志愿服务平台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莫愁湖街道茶亭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0年,志愿队主要成员为社区的青年社工以及南京理工大学红十字协会的大学生志愿者。本着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精神,志愿者们利用休息时间走进社区全心全意地为鳏寡孤独老人群体服务,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7.
重庆广电打造的重庆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为重庆各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的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在线学习、在线管理、在线服务、在线宣传服务,很好地支撑了基层干部群众和志愿者等千万级用户的文明实践管理运营,对于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产生...  相似文献   

18.
《广播电视信息》2009,(6):11-11
以“社会责任、和谐社会”为主题的“TV地标(2009)全国电视公益宣传事业调研展评活动”在京正式启动。 对国内刚刚起步的公益事业来说,电视媒体虽然在社会公益中的角色扮演日益成熟,却依旧任重道远。目前电视台通过自身平台,多角度、多侧面地报道公益事件,与公益机构合作进行大规模筹款活动,制作、播放公益广告,开辟公益专栏等多途径、多渠道地参与公益事业,正在不断扩大媒体公益形象的影响力。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和密切关注民间公益活动。然而如何平衡媒体生存与公益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在媒体上大量喷发,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传媒,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服务公众方面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由于报道内容的丰富性,有时似利刃,肆意刺向受众的情感世界,有时又能对社会群体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成为拂去痛苦的手。本文对媒体的心理治疗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正视媒体对受众的心理影响,通过媒介传播行为纠正受众的心理问题,抚慰受众心理,维护社会和平稳定。  相似文献   

20.
全国“两会”,作为国内一年一度的政治盛会,也是中国人民生活中的大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样的,“两会”报道在传播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社会建设和发展状况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两会”期间,国内各级各类媒体报道内容质量的高低、传播形式的优劣决定着受众对于“两会”信息的接受程度,也决定着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本文分析国内主流媒体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的报道,探索如何在融媒体时代做好重大主题新闻的报道与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