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预制有缺陷的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玻璃钢板缺陷表面覆盖碳纤维智能层,将玻璃钢板有缺陷一侧置于弯曲受拉面,对玻璃钢板进行单调弯曲破坏试验和等幅弯曲循环试验。结果表明:在单调弯曲破坏试验过程中,碳纤维智能层电阻的变化存在明显的拐点,该拐点即为玻璃钢板预制缺陷尖端发生开裂形成裂纹的瞬时,裂纹形成前,碳纤维智能层电阻随玻璃钢板表面缺陷张开值线性增加,裂纹形成后,碳纤维智能层电阻随玻璃钢板表面缺陷张开值不再线性变化,呈陡增趋势;在等幅弯曲循环试验过程中,碳纤维智能层电阻变化在玻璃钢板预制缺陷尖端开裂前表现为等幅循环,但开裂后表现为增幅循环;通过对比碳纤维智能层电阻在玻璃钢板预制缺陷尖端开裂前后的不同变化规律,可以实现对玻璃钢构件的健康监测。  相似文献   

2.
针对310S不锈钢中厚板表面出现裂纹缺陷的问题,对其连铸坯进行了低倍组织检测及表面渗透检测,再对产生裂纹缺陷的热轧钢板进行了扫描电镜分析及金相检验。结果表明:热轧钢板明显分成再结晶和未再结晶区域,裂纹均位于再结晶区域;由于再结晶和未再结晶区域组织的变形抗力不同,在钢板轧制过程中,变形抗力弱的区域开始出现裂纹,并扩展到钢板表面,这是产生表面裂纹缺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采用宏观分析、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等方法对某批轧制后表面存在纵向裂纹的高层建筑用Q345GJC钢板的裂纹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钢板表面裂纹在连铸板坯上就已经存在,裂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连铸过程中结晶器涂层严重磨损致使铜板外露,从而使铜元素渗入到连铸板坯中,降低了钢的热塑性,导致了裂纹的产生;在随后的轧制过程中,裂纹沿轧制方向进一步扩展形成纵向裂纹。  相似文献   

4.
钢板表面纵向裂纹的金相检验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连铸轧制的钢板表面有沿轧制方向的裂纹。采用化学成分分析,宏、微观检验等方法对裂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裂纹中存在氧化物及其脱碳等缺陷,这说明连铸坯表面在轧制前已存在裂纹并在轧前加热中裂纹内发生氧化和脱碳,导致轧制后的钢板表面出现裂纹。  相似文献   

5.
某风力发电机塔筒钢板在压制成筒形过程中发生开裂。通过宏观观察、断口分析、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试验、金相检验及低倍检验等方法对风力发电机塔筒钢板的开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钢板板坯上存在裂纹类的缺陷,在加热炉中发生了氧化和脱碳,经过轧制后形成了折叠裂纹。在随后的钢板压制成筒形过程中,钢板外弧表面受到拉应力作用而发生开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弹用尾翼片淬火、回火后表面裂纹产生的原因。方法通过对存在裂纹的尾翼片进行金相检测、化学成分分析、硬度检测、断口检测、力学性能检测,对尾翼片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确定了尾翼片裂纹的性质和产生原因。结论尾翼片裂纹为淬火裂纹;尾翼片裂纹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原材料钢板剪尾翼片条料过程中,在条料的表面产生了冷变形开裂缺陷,出现了较深的线状缺口,导致淬火热处理时产生了严重的应力集中,诱发了裂纹的萌生,同时,原材料钢板中存在的魏氏组织和硫化物夹杂等材质缺陷,也对促进了淬火裂纹的萌生。  相似文献   

7.
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等分析设备,研究了440MPa级10MnNiCrMoV钢板裂纹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裂纹附近钢板组织、硬度与基体相同,而裂纹表面存在大量氧化物,可断定该缺陷来源于连铸坯端部的某种缺陷,通过轧制经延展形成.  相似文献   

8.
采用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金相检验以及断口分析等方法对某批直缝埋弧焊钢管背弯不合格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埋弧焊钢管背弯热区裂纹的形成是由于钢板在轧制过程中钢板边部次表层存在钙铝硅酸盐夹杂物,在焊接过程中,该处在热应力作用下萌生裂纹并扩展,形成断续出现的应力裂纹。  相似文献   

9.
采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等方法,对一批进口的耐热不锈钢管表面锈蚀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管子表面锈蚀是由海水浸入所致,同时该批管子部分焊缝区存在缩孔和裂纹等焊接缺陷,这些焊接缺陷降低了其耐腐蚀性能,从而加速了腐蚀过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沈士忠 《安装》1995,(5):23-26
压力容器母材表面缺陷的检查、判定与处理沈士忠(上海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上海200073)0序言在压力容器产品质量检验中,总发现罐体母材内外表面难免存在一些缺陷,缺陷的产生和形式,大致的以下几种:(1)钢厂出厂钢板表面本身就有裂纹、结疤、折叠、夹杂、分层...  相似文献   

11.
某厚度为8mm的Q235B钢板在冷弯塑性变形超过90°后,反向弯曲调整角度时,在弯角处出现由内侧向外侧扩展的裂纹,为分析裂纹成因,对开裂钢板进行了断口分析、力学性能测试、金相检验、显微硬度测试以及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结果表明:由于Q235B钢板基体中含有超视场尺寸的长条状和链状夹杂物,钢板冲击韧度偏低,钢板正弯后在弯角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加工硬化和弯角内侧形成的晶体结构变化,使得钢板处于反弯韧性和塑性力学性能劣化的状态,从而导致钢板在反向弯曲调整时在弯角内侧以脆性解理方式开裂。  相似文献   

12.
Q460C钢组织特性对表面裂纹成因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光学显微组织观察,测定显微组织硬度和能谱分析等方法对Q460C中厚板表面裂纹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了热送热装工艺对裂纹形成的影响,分析了轧制过程中裂纹的形成机理.利用热膨胀法结合金相法在Gl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上测定了实验钢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分析了材料组织转变与裂纹形成规律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热送热...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宏观分析、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以及能谱分析等方法,对某钢铁公司生产的Q235B钢热轧板带中部孔洞和边裂缺陷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类热轧钢板的中部孔洞和边裂缺陷是由于连铸工艺出现异常,造成连铸板坯边部产生表层气孔以及中部产生较严重的硫偏析,从而使钢板中部生成了大量的条带状硫化物,特别是低熔点FeS的生成导致了中部孔洞缺陷的产生;而连铸板坯边部的表层气孔在轧制过程中导致了边裂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利用洛氏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低碳高合金马氏体轴承钢深冷处理后的硬度变化及组织演化。结果表明:深冷处理促使部分残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导致深冷处理后实验钢的硬度较淬火态硬度有所升高。经深冷处理后实验钢在0~100 h回火过程中的硬度均比未深冷处理实验钢的硬度高。深冷处理促使钢中碳原子偏聚并在回火过程中以碳化物的形式析出,与未经深冷处理的实验钢相比,经深冷处理的实验钢回火后马氏体基体中的含碳量更低,表明实验钢经深冷处理后在回火过程中析出更多的碳化物。透射电镜分析表明,实验钢在回火过程中析出的大量弥散分布的纳米级M2C和M6C型碳化物是实验钢长时间回火后保持高硬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SS400热轧钢板拉伸试验分层断口的显微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SS4 0 0热轧钢板拉伸试验出现的断口分层进行了分析。用扫描电镜分别对断口、断口磨面以及平行于拉伸方向、垂直于钢板表面的剖面进行了显微观察 ,发现分层现象与试样中超长的带状组织密切相关。用能谱仪对断口分层处和超长铁素体带上的夹杂物进行了成分分析 ,证实均为硫化物。试样拉伸时在铁素体带上密集分布的硫化物处产生大量微裂纹 ,同时超长铁素体带的变形又受到阻碍 ,导致该处在试样拉断之前裂纹已经贯通 ,最终在断口上形成分层。因此 ,拉伸试验断口出现分层的原因是试样中存在密集分布的硫化物和超长的带状组织  相似文献   

16.
Q345B中厚钢板分层缺陷的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345B中厚钢板在拉伸试验后断口出现分层现象,选择分层缺陷严重的部位,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等对其显微组织、缺陷形态和微区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Q345B钢板拉伸试样分层的主要原因是元素偏析;连铸时,硫、锰、铌和钛等元素在钢带心部偏析形成了硫化锰、碳化铌和碳化钛等夹杂物;轧制过程中,这些夹杂物使心部组织变形成条状或带状组织,从而引起了钢板的分层。  相似文献   

17.
高速齿轮轴在经过渗碳和淬、回火热处理后的喷丸过程中,其齿部表面出现多处凹坑。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直读光谱仪和显微硬度计等对齿部表面的凹坑进行了失效分析。结果表明:齿部表面的凹坑区域存在沿晶扩展的微裂纹,另还存在沿晶界分布的碳化物;表面出现凹坑是由于在渗碳后的空冷过程中表面产生了“⊥”型裂纹,在随后的停放期间和等温淬火时“⊥”型裂纹沿轴向或径向进一步扩展形成剥离裂纹,继而于喷丸过程中表层断裂脱落,产生凹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