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给水管网中细菌再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实验室建立的模拟给水管网系统和现场试验,对管网中细菌的再生长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了作为水生物稳定性评价指标的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在给水管网中的变化,结果表明:AOC在给水管网中的变化受余氯和细菌活性的双重影响,其浓度一般随管网延伸而先减少后增加,氯化消毒对细菌有灭活作用,运用纳滤技术,并以砂滤、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为预处理工艺,对水中的细菌取得了良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2.
饮用水中可同化有机碳(AOC)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国内外AOC的研究进展.AOC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测定方法不断的改进;不同水处理工艺对AOC的去除效果差异性以及管网水中AOC的变化多样性.用强化常规工艺有效降低AOC和采用有效措施保证管网水的生物稳定性,成为近年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供水管网中,影响余氯消耗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研究影响余氯在主体水中衰减的因素.通过研究发现,主体水中p H的变化对余氯衰减速率常数(kb)的影响不大,而随着温度(t)、初始氯质量浓度(C0)以及有机物质量浓度(TOC)的变化,kb均有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模拟出来,并建立主体水余氯衰减水质模型.将模型应用于实际管网中,可增强模型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模拟实际生产石灰乳在塔内的鼓泡碳化反应,在自制的玻璃塔内进行了实验.通过对碳化反应中各个基本反应的分析,确定了反应控制步骤,并依据在283K、288K、293K、298K温度下碳化反应的气液固三相数据,建立了碳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得到了CO2和OH的级数分别为0.97和1.03,总反应级数为2.00.本研究为碳酸钙合成过程中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石灰乳浓度的调整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2台串联BAR模拟给水管网系统,通过对余氯、NH4+-N、N02-N、NO3--N、DO、HPC及AOB等指标检测,评价氯和二氧化氯2种消毒剂对氯胺消毒管网中硝化作用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氯比等量氯更易提高管网中余氯质量浓度和DO质量浓度;氯消毒阶段NH4+-N降解,NO2--N和NO3--N积累,而投加二氧化氯后可有效控制硝化作用;与投加氯消毒相比,投加等质量浓度(0.6 mg/L)二氧化氯时,第1台BAR中悬浮和生物膜中HPC分别降低了2.54 log和1.63 log,悬浮及生物膜中AOB降低约1 log;二氧化氯能对AOB起到控制灭活效果而等量氯对其几乎没有灭活效果,在控制供水管网硝化作用方面,二氧化氯与氯胺联用的消毒效果优于氯与氯胺.  相似文献   

6.
新戊二醇与己二酸聚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戊二醇和己二酸的聚酯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根据Hu -Wang所推导的采用质量浓度单位 (mol.kg-1)时 ,消除排除水影响的总包聚酯化反应方程 ,对Flory和Lin的动力学方程进行了修正。考察了反应温度、单体浓度、反应时间等参量与聚酯化反应速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在各种温度下聚酯化反应的转化率在 87.75 %~ 95 .1 8%之间。在整个温度变化范围内 ,新戊二醇与己二酸的反应规律符合校正水体积影响之后的Lin所提出的动力学方程 ,而不遵循Flory所提出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根据课题组和他人的研究结果,比较了四种常用的消毒剂对饮用水中可同化有机碳(AOC)含量的影响,并得出初步结论:除紫外消毒外,其它几种消毒剂都会不同程度的造成水中AOC浓度的增加,其增加的程度与消毒剂的氧化能力、剂量以及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性质密切相关;从去除水中AOC的角度来说,臭氧消毒和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中AOC的含量,导致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降低,而常规处理和强化常规处理则可去除水中一定量的AOC,优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我国部分城市的管网中普遍存在着细菌等微生物的再生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考虑了余氯在管道中与管道水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反频,与管壁附着的细菌膜的反应,在管壁腐蚀过程中的消耗及管壁与水流之间余氯的质量传输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余氯在配水管道中的消耗动力学方程。结合配水管网的水力分析与计算,给出了配水管网中余氯浓度的计算公式。该模型被用于实际的配水管网,计算值与观测值取得了较好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铝硅合金凝固组织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热焓法处理结晶潜热的二维不稳定热传导方程模拟凝固温度场,利用Scheil模型模拟质量浓度场,提出了枝晶尖端生长动力学修改模型,在温度场模拟与质量浓度场模拟基础上模拟了凝固过程中铝硅合金的组织在计算机上实现了组织形成过程的可视化,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
突发性污染情况下给水管网传感器优化选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给水管网中的水质传感器位置优化布置问题,以污染发生至传感器首次监测到超过临界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期望监测时间最短为目标,提出监测突发性或者蓄意污染的管网传感器优化选址模型.以Anytown管网为例,利用EPANET软件模拟扩展周期非稳态水力水质条件下节点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通过编制程序与EPANET交互得到传感器监测时间,在此基础上设计求解该优化模型的混合粒子群算法.提出的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对保护管网安全、降低用户饮用被污染水的风险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扩展聚苯胺的用途,在聚苯胺的形成过程中加入多糖(如海藻酸钠、壳聚糖等),植酸作为掺杂剂与凝胶促进剂,一步反应得到了聚苯胺-多糖复合凝胶. 通过傅里叶红外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产物的结构与微观形貌进行表征. 通过紫外可见光光谱,研究了聚苯胺-多糖复合凝胶对于刚果红、甲基橙和亚甲基蓝等染料的吸附能力,并利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其对刚果红吸附行为的吸附动力学. 研究结果表明,聚苯胺-多糖复合凝胶具有选择吸附性,对刚果红的吸附效果远大于甲基橙和亚甲基蓝. 刚果红的吸附率大于95%,最大吸附量可达57.7 mg/g. 聚苯胺-多糖复合凝胶对于刚果红的吸附行为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很好拟合,这些特征表明聚苯胺-多糖复合凝胶有望用于染料废水处理.  相似文献   

12.
以废弃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为对照,以Fe^3+作催化剂,采用热重法(TG)研究了铁负载量分别为0.5%、3.0%、5.0%和8.0%的废弃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的热分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铁负载量为5%以下时有利于树脂在600℃以下热分解,其中铁负载量为0.5%的树脂在600℃以下失重率最大,且催化剂的用量最小,为最佳催化浓度.用TG.DTG法对5个不同铁负载量的树脂在非等温条件下进行热分解动力学研究,把从TG.DTG曲线中取得的数据和30个不同的方程采用Achar微分法和Madhusudanan-Krishnan-Ninan(MKN)积分法对其进行非等温分解动力学研究,得到动力学参数(表观化学能E和指前因子A)和分解动力学机理及方程.得出结论:未负载铁的树脂和铁负载量分别为3.O%、8.0%的树脂的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oddti=Aexp(-E/RT)^1/3。(1-α)[-1n(1-α]^-2,铁负载量分别为0.5%和5.0%的树脂的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A exp(-E/RT)^2(1-α)^3/2,后者的分解符合Chemical reaction机理.  相似文献   

13.
介绍配电网主动管理(AM)的概念和原理,建立AM问题的最优潮流(OPF)模型;提出定量评估系统,采用多种技术经济指标评估AM对含有分布式电源(DG)的配电网的影响;并应用FCM聚类算法简化初始数据集.对改进的33节点系统的评估结果表明:应用AM能够有效地减少配电网的线损,改善电压分布,并可以提高DG投资者的净收益.  相似文献   

14.
运用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技术将壳聚糖(CTS)接枝到凹凸棒土(ATP)表面(ATP-g-CTS),并将其应用于含2,3,3'-三氯联苯(2,3,3'-TCB)废水溶液的吸附研究。实验中应用假一级速率方程、假二级速率方程、动力学方程、Langmuir、Freundlich和D-R等动力学及热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假二级速率方程和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模拟相关实验数据,ATP-g-CTS对2,3,3'-TCB主要是化学吸附,是一个吸热的过程,ATP-g-CTS对多氯联苯是一种较好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了模拟常规工艺对水中氯苯的去除效能,测定了粉末炭(PAC)对原水中氯苯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曲线,并采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和假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常规工艺难以有效去除水中氯苯;PAC可快速地吸附水中氯苯,5min吸附量可达平衡吸附量的80%以上,30min吸附量可达98%以上。建立了PAC投量与氯苯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的关系式,并通过小试进行了验证,得出了吸附时间为30min时,不同PAC投量所能处理的原水中氯苯最大浓度。  相似文献   

16.
流化床生物质气化动力学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生物质气化建模中有两种模型研究方法,一种是热力学模型,一种是动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以反应动力学为基础,能真实地反映气化炉内的气化过程,并且对最终生物质气化气成分的预测较为准确,从而能够保证找到一组最佳气化条件(气化温度、气化剂当量比等),使得生物质气化过程达到最优。本文借鉴煤气化动力学建模的启发,在综合考虑平衡模型和动力学模型优点之上,探讨了一种包括热分解、气化以及可能存在的二次反应三个过程在内的整体生物质气化动力学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17.
0 INTRODUCTIONThespeciesandquantityoforganicmicropollutantsincreasesharplyandnewpathogenicparasitesemergeindrinkingwater,whichgeneratesamajorimpactonpublichealth .Multiplicationofmicroorganismsinwatersupplynet workinducesafoodchainresultsinanincreaseinthenumberofanimals ,andthismayaffecttheturbidity ,taste ,odourandcolourofthedistributedwater .Thecor rosionproblemofpipematerialsisalsorelatedtothegrowthofmicroorganisms[1] .Whenchlorineresidualisprovidedfordisinfection ,organiccompoundsa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