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处理垃圾渗滤液,通过试验研究了UASB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启动时间、最大容积负荷、颗粒污泥的产生过程、对碱度的要求及微量元素对运行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启动80d左右可在反应器底部出现微小颗粒状污泥,启动阶段共82d;最大容积负荷控制在5kgCOD/(m^3·d)较为合理;垃圾渗滤液能保证厌氧过程的碱度需要,处理过程不必投加药剂,但需投加微量元素Fe、Ni、Co以使对COD的去除率稳步提高到50%。  相似文献   

2.
MBR/RO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MBR)/反渗透(RO)工艺对成都长安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进行处理,设计处理规模为1300m3/d,出水水质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一般地区对渗滤液出水水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UASB厌氧反应器的布水器优化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一种用于处理垃圾渗滤液的上流式厌氧污泥反应器(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UASB)进水布水装置的设计方案,该布水方案具有布水结构合理、施工方便、布水支管不易堵塞、清污方便和在线检修的特点,实际应用效果稳定、良好。  相似文献   

4.
膜生物法处理城市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采用膜生物法对垃圾渗滤液经UASB预处理的出水进行了降解试验。结果表明,MBR对COD的去除率为70%~85%,对氨氮的去除率为90%~99.8%,对总氮的去除率为50%~67%;膜通量与运行时间呈幂函数关系;滤饼层阻力在总阻力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无机型膜污染阻力远大于有机型;酸洗对膜的清洗效果要好于碱洗。  相似文献   

5.
MBR+NF/RO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BR+NF/RO工艺处理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规模为120 m3/d,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中一般地区对渗滤液出水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6.
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中试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开发了一种适于处理高浓度垃圾渗滤液的工艺。试验表明,采用复合厌氧反应器和A/O淹没式生物膜曝气池及碱化吹脱塔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渗滤兴中的COD、BOD和氨氮。该成果已用于深圳下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质均衡+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 两级反硝化+两级硝化+超滤)+两级反渗透"工艺对日照市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进行处理, 设计处理规模为 300吨/日,出水水质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一般地区对渗滤液出水水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改造升级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在渗滤液排放标准提高的情况下,北方某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改造升级的设计方案。在分析该渗滤液水质特点和原有简单物化/一级生化工艺缺陷的基础上,提出物化/多级生化/氧化吸附/膜分离组合工艺。该工艺适于高含盐、难降解渗滤液的处理,其出水水质能够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中的一级标准,部分出水经反渗透处理后可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镇江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滤液处理工程的概况,详细介绍了处理工艺流程、构筑物设计参数及调试方案。调试结果表明,该渗滤液处理工程可全量处理电厂产生的渗滤液,出水水质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三级标准,对其COD、氨氮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8.99%和99.43%。系统运行稳定,直接运行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0.
UASB/Orbal氧化沟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UASB/吹脱塔/Orbal氧化沟(投加粉末活性炭)处理垃圾渗滤液,对COD去除率高,脱氮效果明显.一年多的运行实践表明,处理出水水质稳定,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与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相比,垃圾中转站压缩出的渗滤液有机物含量高,BOD5/COD超过0.4,生物降解性较好,同时,其污染物成分相对复杂,水质水量随时间波动大。某渗滤液处理厂位于西北某城市,处理规模200 t/d,采用“中温厌氧消化+强化膜生物反应器系统(两级A/O+MBR)+纳滤+卷式反渗透”处理工艺,出水水质执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中表2要求。浓缩液采用“预处理+高压反渗透+浸没燃烧蒸发”工艺处理。实际运行表明,出水水质达到设计标准,实现了渗滤液全量化处理。  相似文献   

12.
AF-MBBR技术处理高盐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厌氧生物滤池一好氧移动床工艺(AF—MBBR)处理垃圾卫生填埋场高盐渗滤液。结果表明:好氧移动床生物反应器对渗滤液中的氨氮具有非常高的去除率;但高盐量对AF—MBBR去除COD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致使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仅为22%。经研究发现从垃圾渗滤液中分离、筛选出的专性耐盐菌,对高盐渗滤液生物处理系统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嗜热四膜虫作为毒性试验生物,对厌氧生物反应器垃圾填埋系统渗滤液的生物毒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将渗滤液回灌使其在厌氧生物反应器填埋系统中得到处理,可使渗滤液的生物毒性随填埋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渗滤液的半致死浓度(LC50)与COD呈负相关,其常规理化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渗滤液在环境中的生物毒性;较高浓度的渗滤液对四膜虫的呼吸量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改良型UASB反应器处理城市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的UASB反应器在处理城市垃圾渗滤液时,出水氨氮值普遍高于进水氨氮值,不利于后续好氧生物反应器对氮的去除。在普通UASB反应器内添加填料,并采用出水循环的进水方式可改善UASB反应器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经上述方式改良的UASB反应器可有效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及氮,并且具有启动时间短、抗负荷冲击能力强、容积负荷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两级MBR工艺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好氧堆肥处理厂的渗滤液,保持MBR的DO浓度在2~4 mg/L、MLSS为6~8 g/L.运行结果表明,一级MBR系统对COD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5% ~97%)、(99.1% ~99.9%),出水COD和氨氮浓度分别为(450 ~ 550)、<14 mg/L;经二级MBR进一步处理后,对COD的去除率为15% ~25%,出水COD为300 ~ 420 mg/L,出水氨氮<7 mg/L,出水氨氮浓度达到了《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的特别排放限值要求,这可减缓后续纳滤膜的处理负荷、延长其使用寿命、改善其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多种污水处理反应器用于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能有效去除渗滤液中的污染物。作者针对渗滤液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随垃圾填埋期变化大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型工艺。最后作者指出生物和土地处理法应是优先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实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针对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可生化性差、氨氮含量高等特点,采用了吹脱-UBF—SBR的处理工艺。运行结果表明,处理出水的COD、BOD5、NH3-N、SS等指标均能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18.
水解/好氧MBR组合工艺处理非稳定期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非稳定期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为对象,研究了水解/好氧MBR组合工艺对COD和氮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规律。在HRT为1~4.7d、回流比为300%以及进水的COD为400~7600mg/L、氨氮为247.1~1643.8mg/L、TN为258.7~1743mg/L的条件下,对COD、氨氮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80%~88%、〉99%和70%~82.2%,说明该组合工艺对渗滤液中的COD和氮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9.
采用ICP-AES技术检测和分析了重金属的类别与浓度,同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讨论了垃圾渗滤液处理新技术,提出了该技术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生物处理/厌氧氨氧化/物化处理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系统能稳定运行且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较好.组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中COD的平均去除率为94.97%,出水COD平均为47.5 mg/L;对NH3 -N的平均去除率为98.53%,出水NH3 -N平均为14.62 mg/L;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98.23%,出水TN平均为21.3 mg/L;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为69.82%,出水TP平均为2.22 mg/L.渗滤液出水COD、NH3-N、TN、TP浓度均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