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结合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积极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高新区企业集聚,面向高新区构建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平台(社区)”为“主体”,“创新资源信息整合平台”和“创新主体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两翼”的公共服务平台。平台采用云计算模式,形成一个协同创新的社区云,为高新区内的企业提供按需自助的创新云服务。  相似文献   

2.
梁秀璟 《自动化博览》2010,27(6):I0001-I0001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有效运作的重要环节,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合理配置“产、学、研”各方资源,促进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世界各国在产业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多数都是以“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来实施的。当然,我国自动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同样离不开“产、学、研”的相互融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引入平台化和模块化的思想,提出一种以“产、研、用”的实际需求为纲,以“学”为核,“产学研用”结合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探索搭建“产学”合作平台、“研学”合作平台和“用学”合作平台三大平台,紧密结合产、研、用的实际需求,以三大平台为组织框架,以产业知识模块、科学研究知识模块和技能实训模块等为基石,同时从“软机制”和“硬举措”两个角度探索“产研学用”下的人才培养问题,在帮助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明晰自己的学习与发展方向的同时,有效减少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之间的落差,提高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产学研用的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4.
基于网格服务的协同设计平台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利用产品设计合作企业的资源和个体优势,更好地支持企业产品协同设计,从协同设计平台功能需求出发,研究了基于网格服务的协同设计平台的体系结构、资源集成与共享、网格服务实现、网格门户实现等关键技术,构建了基于网格服务的协同设计平台.该平台通过开放网格服务框架,实现了合作企业软件集成和设计资源共享,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品设计的质量.最后通过机械产品协同设计表明了该平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日益发展的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对产品研发的快速、原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南车基于产品研发仿真分析需求,决定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建设南车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旨在优化整合已建成的南车仿真中心仿真分析资源,实现各子公司间仿真分析协同、知识共享.本文首先描述建设中国南车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的必要性,并结合云计算的技术特点,开展协同仿真公共服务平台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的研究与设计.该应用的成功实现,为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开展信息化技术应用提供了一种方法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6.
云计算被认为是IT产业发展的方向.学校或教师可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教育“云服务”,实现对课程资源的共享.通过云平台构建个性化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能有效支持教师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智慧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信息化》2014,(8):71-71
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云计算大会”将于5月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历时四天,涵盖“突出行业应用、分享技术趋势、促进国际合作、打造共赢平台”四大特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校发展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实验室资源由于地区和其他因素限制出现了资源匮乏等问题。为了满足当前高校实验室资源的需求,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建立良好的实验室环境,创建高效率的实验室管理平台,笔者从云计算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实验室与云计算的结合模式,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实验室管理系统设计方案,以期帮助高校之间实现协同办公、优质资源共享、节约成本等目标。  相似文献   

9.
调度问题是目前云计算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其目的是研究如何协同云计算资源,使其能最大化利用.Hadoop是目前流行的开源云计算平台.针对Hadoop自带的作业调度算法的不足,研究和实现了基于优先级的加权循环算法.该算法能够区分用户服务等级,保证系统资源不被服务等级高的用户长时间占有,保证系统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最后,对该算法进行实验及性能分析,验证该算法能够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和减少了相应时间,避免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充分调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将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作为高校的使命和中心任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中心任务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举措。以广东白云学院白云宏产业学院为例,开展面向智能信息技术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试点,研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基本内涵,积极探索了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专业、课程、教材、团队、平台的“六共建”创新形式,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以“六共建”作为建设的基本任务贯彻实施,取得了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专业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1.
云服务环境下最大特点是按需交付,通过虚拟化技术将相关资源构建统一调度池,并且按照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服务,因此,云服务具有并行计算、开放性以及按需交付特性.对于实训教学平台来说,在云计算环境下需要面对各种用户需求,如请求任务各种各样,实验任务类型不尽相同,设备资源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虚拟化技术来实现规范化管理何资源共享,对云资源进行调度来才能有效满足用户需求,为此,在本文中提出了云计算环境下实训教学平台动态迁移策略.策略设计了三层协同资源调度机制来实现对资源和任务管理,重点研究了任务分割、资源划分、资源调度策略等,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云计算环境下实训教学平台动态迁移策略可行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平台的供应链信息协调问题,探索产业资源协作效率路径.本文提出云平台解决智造供应链信息协作的方案,该方案考虑了分布式协作理论应对庞大供应链业务数据的技术优势,构建了分布式下实时动态更新算法和共享数据资源池相结合的供应链企业数据互联互通协作模型,以提升产业制造的“智造”能力.最后以家居产业供应链进行分析论证,验证了云平台模型构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From cloud computing to cloud manufacturing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Cloud computing is changing the way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do their businesses in that dynamically scalable and virtualized resources are provided as a service over the Internet. This model creates a brand new opportunity for enterprises. In this paper, some of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cloud computing are briefly discussed with regard to the end-users, enterprises that use the cloud as a platform, and cloud providers themselves. Cloud computing is emerging as one of the major enablers for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t can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business model, help it to align product innovation with business strategy, and create intelligent factory networks that encourage effective collaboration. Two types of cloud computing adoption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have been suggested, manufacturing with direct adoption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and cloud manufacturing—the manufacturing version of cloud computing. Cloud computing has been in some of key areas of manufacturing such as IT, pay-as-you-go business models, production scaling up and down per demand, and flexibility in deploying and customizing solutions. In cloud manufacturing, distributed resources are encapsulated into cloud services and managed in a centralized way. Clients can use cloud services according to their requirements. Cloud users can request services ranging from product design, manufacturing, testing, management, and all other stages of a product life cycle.  相似文献   

14.
网格中基于角色的协同电子商务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协同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内部和外部复杂的交互和协作要求有一个强大的网络平台作为支撑。网格就是一个拥有强大计算能力,能提供多种服务,支持各种交互,开放且能够处理异构和分布式资源的网络平台。将角色的概念引入协同电子商务可以增强其实用性和协同度,因此网格中基于角色的协同电子商务将大大提高协同电子商务中的集成和协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基于移动IPv4/IPv6演进云计算框架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满足云计算平台的资源需求,充分利用异构网络资源建设云计算基础平台,设计了一种基于移动IP技术的IPv4/IPv6虚拟机在线迁移框架。该框架的实现需利用设计的云计算控制引擎为核心转换连接异构网络并在NAT-PT与隧道技术协作下完成。框架建立的网络结构适用于IPv4虚拟机与IPv6虚拟机之间的无缝迁移,并可向客户端跨IPv4/IPv6网络提供云计算服务。该框架可应用于IPv4/IPv6过渡期间云计算基础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云计算的协同技术创新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云计算及协同概念为理论基础,提出了Web环境下基于云计算的协同技术创新平台。讨论如何把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和Agent模式应用到技术创新平台中,重点阐述了技术仓库服务云和校企联盟模块的工作模式及流程,并给出了详细的系统实施效果,对技术创新平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提升江苏省水利信息资源共享和应用协同智能的能力,推动"数字水利"向"智慧水利"转变,从水利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应用的需求入手,基于云计算技术,从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系统3个层次提出水利信息资源"云服务"整合共享的思路和方案,建立基础设施云、数据云、应用服务云、云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基于水利云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支撑全省一级部署(省级)、四级应用(省、市、县、乡级)的水利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模式,为江苏省水利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建设提供顶层设计和工作指导。  相似文献   

18.
在物联网、大流量等场景下,传统的云计算具有强大的资源服务能力的优点和远距离传输的缺点,而新兴的边缘计算具有低传输时延的优点和资源受限的缺点,因此,结合了云计算与边缘计算优点的云边协同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全面调查和分析云边协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文中重点分析和讨论了资源协同、数据协同、智能协同、业务编排协同、应用管理...  相似文献   

19.
Social networks offer great potential for fosteri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amongst groups. This potential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 is not only applicable for recreation, but can also provide considerable value to diverse research communities. For this reason scientists are increasingly utilizing social networking concepts in projects to form groups, share information, publicize their work and communicate with their peer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supporting eScience, by providing scientific computing and collaboration within what we term the Social Cloud. In our first approach the social network is used as a collaborative overla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d hoc creation of infrastructure composed of virtual machine clusters built from resources contributed, by the users, to the Social Cloud. Our second approach is based around the principle of volunteer computing, where the Social Cloud provides researchers with a platform to exploit social networks by reaching out to non technical users who would otherwise be unlikely to donate computational time for scientific and other research. In this article we specifically explore the motivations of users to contribute computational time and examine the various ways these motivations can be catered to through the use of incentives in existing social netwo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