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一种修正矢量网络分析仪误差系数的方法,供用在经标准分析仪校准之后得到的各种参考面上进行S参数测量。该方法允许从由网络分析仪获取的测量结果中去除二端口S参数网络。通过在分析仪上修正误差系数,可以实现观察去嵌入后的测量结果。此外,相同的测试程序可用来将虚拟网络嵌入S参数测量。该方法可直接用于经传统短路、开路、负载、直通(SOLT)校准方法校准过的任何矢量网络分析仪(VNA)。  相似文献   

2.
文章详细介绍了一套实用的同体介质电磁参数远程测试系统,并拓展分析了遗留系统的远程测控问题.该系统的成功应用,为其他测量项目的远程测量及远程校准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介质电参数测量自动化与精确化的需要,综述了高Q谐振腔法测量介质复介电常数的基本方法,设计了一套基于VC 的、可兼容多种矢量网络分析仪与多种形式谐振腔的介质复介电常数变温测量软件系统,并论述了具体的开发设计过程.利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多组介质片对软件进行测试,测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提高测量效率和精度,为介质复介电常数测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利用自由空间测试系统,在8-12CHz的频带范围内,测量等离子体平行极化及垂直极化的反射系数与吸收系数,从而推出等离子体的介电常数等一系列参数.该测试装置由矢量网络分析仪及收发分置的聚焦角喇叭天线组成,从而把边缘衍射抑制到最小,同时,在测试中采取了一定误差修正方法,以保证测量结果的精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应用微波网络分析仪测量固态双复介质的磁导率、电容率(介电常数)和吸波特性的原理、方法,分析了减小测量误差的基本条件。该方法具有样品易于制作、测量简单准确,特别是能分析材料的吸波特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现行多端口器件散射参数的测试方法标准进行梳理,发现这些测试方法不能代表最新测试技术水平,有的测试方法仅仅是由参数定义得到的简单原理框图,可操作性也不强,标准中测试方法脱离了现代射频仪器的发展进程。根据现代射频仪器的发展趋势,再结合多端口器件的混合模S参数的定义,提出了采用多端口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多端口散射参数测试的方法,使测试程序化繁为简,且能采用数据采集技术,一次性测试多个参数,测试效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一种改进的电磁参数测试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测量电磁参数的经典NRW算法,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算法建立以矢量网络分析仪为平台的自动测试系统,并测试了空气、聚四氟乙烯的电磁参数算法.通过重新定义特性阻抗和分析非磁性材料电容率和磁导率的关系,解决了厚度谐振问题.对比原算法及改进算法所得的测试数据,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长径比对多晶铁纤维吸收剂微波电磁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由麦克斯韦方程出发,导出了多晶铁纤维吸收剂微波复磁导率和复介电常数与长径比的理论关系式;根据理论,通过对5GHz频率下多晶铁纤维的数值分析,讨论了长径比对比晶铁纤维吸收剂微波复磁导率和复介电常数的影响,得到随长径比的增大铁纤维复磁导率虚部、复介电常数实部和虎部都显著增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一种修正矢量网络分析仪误差系数的方法,供用在经标准分析仪校准之后得到的各种参考面上进行S参数测量。该方法允许从由网络分析仪获取的测量结果中去除二端口 S参数网络。通过在分析仪上修正误差系数,可以实时现察去嵌入后的测量结果。此外,相同的测试程序可用来将虚拟网络嵌入 S参数测量。该方法可直接用于经传统短路、开路、负载、直通(SOLT)校准方法校准过的任何矢量网络分析仪(VNA)  相似文献   

10.
应用领域:器件和材料的测量 挑战。针对射频开关的工作特点,研究最佳的测试方案以及自动测试系统的构成;测试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如SP1000 TrayToCan捡置式分选机、矢量网络分析仪、开关驱动单元之间的控制、通信和同步和测试数据自动保存。  相似文献   

11.
复电磁参数的现场测量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一种开口同轴探头现场同时测量高损材料复电磁参数的新方法。通过测量不同厚度材料的相邻频点的标量反射系数,将双厚度法与变频率法结合并建立适当的目标函数以计算其复电磁参数。对一些吸波材料进行了实际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与矢量反射系数测量方法相比,该方法不需检测相位信息,可简化测量仪器。  相似文献   

12.
材料εr和μr的带线测量法及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带线系统为测试夹具,利用网络分析仪在微波频率下测量材料的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分析了影响测试精度的主要误差因素,并建立误差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圆柱腔复介电常数高温测试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围绕微波介质材料复介电常数高温测试关键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利用圆柱腔精确场解法实现材料介电性能变温特性测试。设计了TM_(010)模圆柱谐振腔,采用快速移动平台和感应加热技术,搭建了变温测试系统,实现了915 MHz,最高1 400℃的复介电常数快速自动化测试。针对测试系统受热后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实时变温校准技术,减小了夹具介电波动引入的误差。以熔融石英为例进行重复性测试并与已有文献作对比,结果表明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高温下测试偏差分别在2%和6%以内。  相似文献   

14.
采用电加热和化学气相沉淀(CVD)法合成双复纤维材料,研究了双复纤维含量一定的条件下长径比对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复纤维长径比的增大导致复磁导率和复介电常数都有所增大,其中复介电常数的实部显著增大,而且双复纤维长径比为15∶1左右时,吸波效果较好,吸收峰为-19.1dB,11.2~1 8GHz范围反射率低于-5d...  相似文献   

15.
复介电常数是高频板材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准确测量高频板材的介电常数和损耗,对板材的实际应用十分重要。为了获得板材的损耗特性,设计了一种基于微带线的传输线电路,并对长度分别为25.4和127 mm的微带传输线进行仿真、加工和测试,得到DC-20GHz内的回波损耗S11和插入损耗S21,测试数据表明,S11值测试结果在-15 dB以下,且在20 GHz下传输线的插入损耗为24.02 dB/m。通过加工误差分析,电路参数变化50μm时,DC-20GHz内仿真S11max变化可达到6 dB左右。最后结合谐振环法对同一种板材进行测试,得到板材的相对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损耗角正切精确度较高,且在2、10和20 GHz频段下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16.
研究冷轧硅钢片铁心磁性能和油纸绝缘介电性能对绕组频率响应的温度效应。推导稀疏线圈在有铁心和空心时的阻抗差异与铁心复磁导率,以及绝缘材料的阻抗与其复介电常数的频率依赖关系。在频率范围从1k Hz到1MHz对铁心复磁导率、油和纸绝缘复介电常数和模型变压器两种绕组的频率响应进行从110℃自然降温到30℃的试验研究。获得铁心复磁导率、油和纸绝缘材料复介电常数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探讨了纸占比对油纸复合绝缘介电特性的影响,讨论铁心和油纸绝缘单独作用时绕组频率响应特征的变化趋势。进而用变压器这2种材料温度特性结合绕组等效电路解释了模型变压器层式绕组和饼式绕组的频率响应随温度变化的特征,认为绕组等效(合成)电感与等效电容的乘积变化最终决定了(反)谐振频率移动方向。为了正确地解释变压器绕组频率响应,应密切关注绕组变形试验时的温度。  相似文献   

17.
为简化计算,在分析蜂窝周期结构电磁场问题时用到一个叫做"均质化"的方法,通过均质化理论推导出蜂窝吸波材料等效电磁参数的近似计算公式。这些表达式可用来计算具有几何周期结构的蜂窝材料的等效介电常数、磁导率以及反射系数。计算结果表明,蜂窝结构的等效介电常数和等效磁导率均小于基体材料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对于轴向厚度(区别于蜂窝壁厚度)不同的蜂窝材料,存在一个最优的基体材料占空比值,使得吸收层整体的反射率最小,这些结果对于蜂窝结构的设计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双复纤维作为吸收剂,在基体环氧树脂中平行、垂直、正交排列,制备出了吸波复合材料。分别研究了平行、垂直和正交排布双复纤维的微波吸收特性,并对双复纤维的吸波机理和吸波性能的影响因素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双复纤维的吸波性能不仅与碳纤维含量有关,还与双复纤维在基体中的排列方式有关,当双复纤维平行排布、含量为0.5%(质量分数)时,复合吸波材料最大反射衰减为-27.3dB,低于-5dB的有效带宽为3.2GHz;当双复纤维垂直排布时其吸波性能不明显;当双复纤维正交排布、含量为1%(质量分数)时,吸波复合材料最大反射衰减为-29.3dB,低于-5dB的有效带宽为3.6GHz。  相似文献   

19.
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相位记录仪自动化测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时间频率实验室将逐步实现自动化测试的目标,应用了虚拟仪器的相关概念和技术.本文基于PCI-6013数据采集卡和LabVIEW软件平台,利用实验室现有测试仪器和办公设备,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虚拟仪器系统--相位记录仪自动化测试系统,并阐述了该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实现方法.重点介绍软件实现过程中的测试原理、计算方法和误差分析.经实验证明,该测试系统能够满足时间频率测试长期性和不间断的需要,可应用于多项时间频率实验研究中,例如标准频率和标准时间测量方法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