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lanning》2018,(1):5-10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个意味着"重要论断不仅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对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和世界贡献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深入阐释党的十九大关于"三个意味着"的重要论断,对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内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三个一亿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新时期城市规划工作的立足点。以连续发问的方式,首先通过分析地域结构、人口和经济规模、制度安排,揭示了中国城镇化大国模式的独特性;同时,论述了影响城市发展的演化机制——包括城市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功能与形态;最后针对有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规划转型的若干重要问题,为如何有效落实"三个一亿人"、"人的城镇化"战略,以及规划师如何审视历史性的机遇和使命,提出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7)
中国特色,这一词语曾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十八大报告在认真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首次提出"三个中国特色"统一后,更是成为各界热门词汇。本文在对其科学内涵把握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法思想对其内在关系与外在统一进行分析。在以上分析与认知的基础上,阐释中国梦以及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三个自信"。 相似文献
4.
档案工作“三个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档案工作三个体系建设,已成为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工作目标。笔者结合本人工作实际,对三个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对基层馆在三个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如何实践三个体系建设,也作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8)
作文教学必须要增强师生的三个回归意识,作文必须要回归自然,在自然事物的描写中体现情感;必须要回归现实,在现实的环境中展现独特的价值观;必须要回归创作,在创作中彰显个性和风格。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面对近年来国内旧城大拆大建的热潮,中国的城市旧城改造发展方向该何去何从。通过回顾和整理中西方旧城改造理论的演变,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并做出经验总结,对珠三角地区的“三旧”改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期,东莞市“三旧”新政出台。新政在肯定东莞“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成效的同时,也指出了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优化的措施。本文在解读新政的基础上,结合东莞“三旧”改造的推进情况及深圳的经验,提出若干思考,希望给东莞的“三旧”改造政策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5)
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如何正确认识"三个自信"是我们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本文对"三个自信"的认识先从明确其来源入手,再理解其准确含义,同时还要明确应如何落实"三个自信",最后明确"三个自信"和中国梦的关系,从而实现对"三个自信"全面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9.
近30年来,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发展呈现相对单一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发展偏向以及极核化发展态势。“单向极核化”的发展,一方面造成大量的小城镇发展机会被上位城市所剥夺,各级中心城市近乎疯狂地发展;而另一方面,小城镇在国家城镇体系中的各类基础性支撑作用也同时丧失,不得不依赖于少量的中心城市来解决,这是导致传统城镇化中各类资源、环境及社会危机的根本症结所在。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发展应用形成对传统城镇化模式的潜在性变革,小城镇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性机遇。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应认识到未来发展的前景与变数,“顺势而为”地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即将“政府力”与正在崛起的“技术力”进行“嫁接”和“联姻”,把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着力点更多地放在相对弱势的小城镇方面,构筑与市场发展取向相互作用的“反磁力”,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开辟一条自下而上的发展通道,促进城镇化的相对均衡发展,助推生态、低碳、智慧等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24):350-351
2012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对我国在新时期所总结和提出的发展方向,是对我国在面临新一轮的挑战时提出的方略。如今,西方国家发起了文化侵略,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我国蔓延的时候,当代大学生在接收西方部分先进文化的同时,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负面影响。作为社会结构中,生命力最为旺盛、思想与行为容易多变或是出现偏差、信息接收来源最为广泛的一个学生群体,如何填补大学生在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缺失,如何在大学生心中建立起"三个自信",并有效的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该着手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从郊区化的概念出发 ,就郊区化的宏观背景、表现特征和动力机制对中外郊区化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产生差异的部分原因 ,从而阐述了我国郊区化的特色 ;最后提出了郊区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亚洲国际化城市大都具有人口高密度聚集的特征,且中心区存在着规模、等级及形态的较大差异,表现出一定的规模门槛规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本文在现状调研及数据矢量化的基础上,逐项定量剖析亚洲17个国际化城市29个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对其规模、等级及格局所涉及的用地规模、建设规模、开发强度、街区大小、道路密度等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探寻其间存在的门槛规律,并对其空间形态类型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相应的数据簇群;进而揭示在非市场经济因素限制的基础上,城市经济等级规模、服务产业业态结构以及交通方式的支持是促使亚洲国际化城市中心区形成门槛特征及不同形态模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中新城市住宅开发初步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两国城市住宅开发的规划与发展、资金运作、管理维修三大方面进行了扼要的对比 ,辨别了中新城市住宅开发异同 ,探索了新加坡大众住房开发中可供我国借鉴的成功经验 ,提出了在新加坡取得良好效果、并对我国城市住宅开发有益的一些成功做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镇化速度和趋势分析——基于面版数据的跨国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41个人口规模在1000万以上大国的面版非线性模型,对世界及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和趋势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也呈现S型的曲线变化,但曲线更为平滑,体现了与世界大国城镇化进程的差异。以2009年购买力平价美元计算,中国人均1339美元、城镇化率22.92%是快速城镇化的起点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16个百分点;中国人均12088美元、城镇化率50.69%是快速城镇化的结束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6.32个百分点;中国人均28306美元、城镇化水平达到61.55%时,基本完成城镇化进程,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2.32个百分点。但由于中国特殊的经济发展进程、土地制度安排和威权政治体制,会对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产生深刻影响。特别是深化经济社会的改革,会使城镇化的峰值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城市更新伴随着城市发展的整个过程,它是对城市中衰落区域进行重建、整治和功能改变的目的性行为。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和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 Space绘制得出的关键词聚类图谱,对近20年来(1996-2015年)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通过对聚类图谱、关键词中心度和突现度的研究发现:(1)目前的国内外城市更新研究已较为成熟,且双方的改造对象相似;(2)国内该领域以实证研究居多,国外则是实证和理论研究相结合;(3)城市更新的可持续性问题,国内外有各自的侧重点;(4)"三旧"改造是国内城市更新研究的一个新研究热点,而国外研究也不断出现新的分支。 相似文献
17.
中日城市人口结构的对比分析——以中国大连市与日本北九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从人口的性别、年龄、自然变化、家庭构成、教育状况以及空间分布等方面① 对中国大连和日本北九州两市的人口结构特征做比较分析 ,揭示不同发展阶段城市人口的结构性特点 ,为我国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中西方高铁对城市影响的内在机制比较研究,揭示了我国高铁发展受制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快速城镇化阶段、土地财政、短期政绩观和"条块分割"的部门关系等方面影响,在站点选址、周边开发建设等方面难以复制西方模式。"高铁时代"的城市规划应对需科学制定高铁站点周边产业发展规划,理性处理高铁站点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控制站点周边土地开发速度,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以提升整体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语境下的Urbanization,因都市化、城市化、城镇化不同译名,呈现多元的表述方式。新型城镇化等衍生词,则进一步丰富其表达。本文引入概念历史的分析视角,运用文献计量法,以波动频次与文本语境分析作为切入,追溯以上概念的起源与阶段性变化,考察概念演进的动因机制,目的是"以词为镜",折射出中国城市化经验的某种独特性,理解其中历史逻辑,建立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